质疑探究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的应用

来源 :现代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y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新课程为孩子们的成长开辟了一个宽阔的舞台。教师“以人的发展为本”,实实在在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思考的问题,决不暗示”,这样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学会了怎样学习。
  【关键词】质疑;探究;应用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新课程为孩子们的成长开辟了一个宽阔的舞台。教师“以人的发展为本”,实实在在地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自己思考的问题,决不暗示”,这样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学会了怎样学习.
  一 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我在进行《你好,新学校》的一课教学时,孩子们刚入学, 对“小学生”这一角色既充满新鲜、又有些担忧、紧张。为使孩子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心情愉悦、放松的学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带着他们参观校园,让孩子们说说喜欢校园的哪些地方?小学的校园与以前的幼儿园的有哪些不同?畅谈入学第一天的心情、感受有哪些?在这样一个生活化的课堂中,教师成为了孩子们融洽而亲和的大朋友,学生放松自如,自然感受到的校园生活就是多姿多彩的。
  二 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适当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让孩子有话可说。
  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设置问题情境,因势利导,就学生生活中所发生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在上《我和小伙伴》的第二课时《学会相处》时,我就截取了校园中常见的镜头。
  画面一:小刚不会跳绳, 但跳绳是要达标的呀!
  画面二:教室里的水喝完了,芳芳搬不动桶装水。正发愁呢!
  画面三:放学时突然下雨了,小明回不了家,怎么办?
  播放录像,请学生思考:这些小朋友心里会想些什么?你看到了会怎样做?并请同桌讨论,交流。通过提供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了真实感受,在困难的时候你帮我、我帮你,彼此都充分感受着温暖与快乐,体会到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互相帮助。这种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基础。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三 进入情境,引发观点
  在产生导入课题的真切感受后,我以课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进入情境,来激发学生此刻的情感。《小心,别伤着》一课,在讲这一课时我正好手受伤,上课时,我提问:“看到老师的手,你心里有什么想法,想对我说些什么?”然后我将自己不小心弄伤自己的原因告诉同学们,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如果遇到意外伤害,于己于人都会带来痛苦和烦恼。然后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促进提升。课的结尾,我针对学生的现实心理所存在一些偏差进行化解导向,以激励性的语言提出希望,用以引导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提出问题:万一不小心受了伤,能不能因害怕大人的责备而隐瞒情况?经过师生、生生对话,让有隐瞒倾向的学生明白:为了安全,一定要及时告知老师或家长。最后教师送上祝愿,愿所有的学生都平安、健康快乐地生活。
  四 在提高道德认识中,实现自我。
  我们将法制教育融合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当我在教法制《遵守公共秩序》这课时,我先让学生一边听录音故事一边看课文插图,使生动形象的画面,伴着三个伟人感人的小故事,把学生带入一种富有立体感的道德氛围之中。学生认真听,注意看,仔细体会,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问学生:“列宁、毛主席、周总理他们是领袖,这三位伟人是怎样模范地遵守公共秩序的呢?”再让学生看幻灯片,引导他们发言。我接着问:从三个伟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们的伟大领袖地位那么高,工作那么忙,在公共场所都能遵守公共秩序不搞特殊化,他们真是人民的好领袖,我们小学生要向他们学习,遵守公共秩序。”另一个学生说:“遵守公共秩序是一种文明行为,是道德尚尚的表现。三个伟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我们也要做道德高尚的人。”我给予肯定,并补充:“对,遵守公共秩序是一种文明行为。是道德高尚的表现,如果人人都遵守公共秩序,我们的国家会怎么样呢?”学生争着发言:“大家都会心情舒畅。”“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好!”这样,学生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理解并体会“遵守公共秩序”的道德观点,积极、主动地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明理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
  总之在提问的时候我注意三点:一是所提问题建立在掌握课程标准要点和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充分备课;二是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指导学生行为,培养学生习惯;三是所提问题要适度。
其他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英语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英语就成为一种
期刊
目前年轻的父母基本上都是高中以上学历,而且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心切。特别是孩子在学龄前或小学低段,整天把孩子搞得团团转,因为这时的加、减、乘、除运算,家长都会,编题也脱口而成,孩子重复计算这些枯燥乏味的题目,只是无奈的应付,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烦情绪;而有些家长给孩子辅导小学数学作业,因为没有传授知识的方法,却只把演算出的答案给孩子,而且孩子碰到难题不肯动脑筋,想着反正到家爸妈会做,产生了依赖性。
期刊
目前学校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实际上就是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创造就无从谈起。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担负为人才培养奠基的艰巨任务。然而,幼儿的思维又以它独特方式存在,犹如一弯泉水,纯洁而透明。不像成人思维那样循规蹈矩。因此,要求幼教工作者站在幼儿的角度,维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鼓励孩子去标新立异,努力培养孩子的思维意识,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期刊
【摘要】创建最佳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1 最佳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2努力创建最佳教学情境。  【关键词】最佳教学情境;各学科教学  最佳课堂教学情境即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科和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及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微机等创设、渲染出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重视作文的形成过程,对学生实施全程作文训练,才能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注重积累;写作素材;细心观察;激励想象;作文赏析  作文水平代表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标志。因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学生往往望“文”生畏,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很多学生讨厌写作文,觉得没的写,或有的写,却不知道如何用语言去恰当地描述自己的见闻,表
期刊
【摘要】小学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喜欢信息技术课,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你可以尝试着课前先告诉他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把这个结果通过实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调足他们的胃口,然后再上课,这样他们也许会更有兴趣,有时候学生对信息课不重视,也不完全是课业负担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期刊
【摘要】“四环”“三动”“一解决”的校本教研模式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提升为基,以共同提高为宗旨,创办让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关键词】四环;三动;一解决  教育部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将教学研究的中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多年来,新农九年制学校在校本教研工
期刊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不同于其它学科充满情趣,它是符号数字,推理与运算的结合。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网网易于分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引导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下面就如何在低年级数学课中创设“情境教学”谈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图象情境,增强求知欲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约25%,如果同时使用在两种传递
期刊
【摘要】在中职卫校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结合本人十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采用典型的临床病例进行案例教学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她们的创新意识和临床思维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职卫校;内科护理学;案例教学法; 教学  教学是一种受多因素制约的复杂工作,是需要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任务不但是传授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
期刊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综合性训练。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读写结合,激发兴趣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学期,初二学生以学习说明文为主,我采用读写同步的方法,作文课也让学生着重练习写说明文。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