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指尖开出绿色之花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s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泥工活动正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泥工活动中常常会需要一些辅助材料,我尝试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作为这种辅助材料。通过收集、整理废旧物品激发幼儿参与的欲望;利用废旧物品,多方位支持幼儿大胆创作;多途径展示废旧物品泥塑,延续幼儿继续创作的热情。幼儿在这个快乐的创作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更养成了环保的良好品质。
  一、收集、整理废旧物品,
  激发幼儿参与的欲望
  幼儿期的孩子的认知带有具体行动性,只有让孩子亲身参与废旧材料的收集、整理,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我们发动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从孩子喜爱的零食废旧用品,如棒冰棍、果冻盒、牛奶盒、薯片筒等,到每家每户必备的生活废旧物品,如油壶、纽扣、毛线、纸箱等。孩子们收集来的废旧物品五花八门、品种繁多。为了便于幼儿创作,我们在教室的角落放置了几个废旧纸箱,并贴上了幼儿一看就能懂的标志,让孩子们有序分类,方便拿取。
  “老师,收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好奇的孩子忍不住问。我故作神秘地说,“这些废旧材料都是宝,我们要用它和创意泥做游戏。”我的话一下子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纷纷想到泥工区去试一试。通过收集材料,不仅让幼儿知道生活中的某些废旧物品可以再利用,更有效地激发了孩子创作的欲望。
  二、巧妙利用废旧物品,多方位支持幼儿大胆创造
  (1)从废旧材料特性本身入手。在引导幼儿使用废旧材料创作前,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先要让幼儿熟悉废旧材料的基本特性。在了解了废旧材料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点后,他们的创作会变得更加丰富。如问孩子:“果冻盒像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像乌龟壳,有的说像花蕊,我接着又提出“乌龟壳上有什么?乌龟的头是什么样子的?花蕊上有什么?花瓣长在哪里?”等问题,让幼儿根据废旧材料本身的特性入手,结合泥塑的形式创造出各种生动有趣的泥塑形象。
  (2)从生活实际入手。我还注重从幼儿身边最熟悉、最简单的物体入手,选择合适的泥塑活动内容,引发幼儿的创作学习动机。如小班泥工活动利用废旧冰棍棒制作的“好吃的棒棒糖”“美味烤肠”,中班泥工活动利用饮料瓶制作的“生日蛋糕”“美丽的花瓶”,大班泥工活动利用废旧纸盒制作的“马路上的汽车”“我的家”等,这些来源于幼儿生活实际的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提升了活动的质量。
  (3)从技能递进入手。随着泥工活动的开展,幼儿渐渐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泥塑技能。这时我又利用废旧材料,在幼儿已有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加深难度,从而使活动更具挑战性。例如在小班“瓶子娃娃”泥塑活动时,我发现幼儿对搓长条这个技能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但大部分幼儿只会用单调长条装饰废旧瓶子,创作停滞不前。这时,我适时出示利用长条盘成的爱心装饰瓶子,孩子们立刻围了过来:“好漂亮的瓶子!”“上面的爱心怎么做的?”这时,我再通过示范讲解帮助幼儿提升盘泥技能。从简单的圆形、爱心,到复杂的花朵、小鱼,孩子盘泥的技能不断地提升,有效地支持了幼儿的大胆创作,更使其收获了自信和成功感。
  三、多途径展示废旧物品泥塑,延续幼儿继续创作的热情
  (1)创设情境展示。在教室一角,我们开辟了一个泥工展示区。利用大大的纸箱划分了一个个区域,就像一个个小橱窗。我们常常将这些纸箱创设成不同的情境:如将孩子们做的小汽车布置成一条“热闹的马路”,马路上有奔驰的小汽车、公交车、大卡车,还有拉着手过马路老人、孩子,马路边上到处都是茂密的大树、美丽的小花……而后,我又组织幼儿讨论:我们的马路上还有什么?你还有什么东西想摆在展台上?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告诉老师:有红绿灯、有交警、还有斑马线、路灯……“那我们一起来做吧,让我们的马路变得更加漂亮。”
  (2)班级环境展示。我们还将孩子们的环保泥工作品,融入到班级环境中,如用饮料瓶制成的泥工作品“瓶子娃娃”,我们将它放在自然角培育各种种子。幼儿的一件件作品我们都把它布置到班级环境中,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3)游戏区域展示。随着游戏的深入开展,我经常将孩子的环保泥工作品投放在游戏区中,在“娃娃家”投放了用废旧纸盘制作的泥工“蛋糕”, “爸爸”“妈妈”高兴地给“宝宝”过起了生日。在“小菜场”投放了用废旧吸管制作的泥工“蔬菜”“肉串”,一下子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几次下来,孩子们在创作泥塑时,总是会念叨着要将作品放到游戏区中。孩子们投入地塑造着,开心地游戏着。
  一件件看似毫无用处的废旧材料、
  一团团没有造型的泥,在孩子们的思维碰撞下,在孩子的巧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生动形象、创意十足的作品。利用废旧材料开展的泥工教育活动,不但丰富了幼儿的泥工课程,实现了幼儿手、眼、
  脑的并用,而且提高了幼儿的观察、想象、合作、审美及口语表达能力,为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山观中心幼儿园)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结合小学阅读教学案例,从了解一段历史、体会一片情怀、感悟一段人生、体验一种意境、鉴赏一种艺术、走进一个时代六个方面就词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经典诵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5至6年级的阅读作如下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可见,经典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带着对人师圣地的一种仰慕和渴望,带着诸多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迷茫,我们一行58人组成的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骨干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东师大”)高端培训班于2014年4月11日走进了华东师大,触摸到了中国教育的最高殿堂。短短的17天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阅历。在培训班上,我们领略到了10位专家教授们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真切地体验到致力于教育国际化的4所名校的特色……10多天的时间,我们收获的不
崔峦老师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抓三个环节:一是准确挖掘文本,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设计;三是灵活运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笔者以《小池塘》一课教学片段为例,谈谈感情朗读指导方面的体会。  片段1:教学第1自然段  师: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小池塘美在哪儿?  生1:小池塘像美丽的大眼睛。  师追问:为什么说小池塘像美丽的大眼睛呢?  生2: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
绑架的本义更多的是强力劫人,本文所说的绑架是指有些教师把自己当做布道者、信息库,只知道快节奏地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思想强加给学生,培养出来的是高度统一的学习产品,这里的绑架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灵魂的约束。  苏格拉底高呼:“世界上谁也无权命令别人信仰什么,或剥夺别人随心所欲思考的权利。” 思考是探求答案,获取意义,追寻真理,寻找自我,创造独立人格的过程。  1.思考一:大纲比较,新桃旧符异何处?  翻
关于语文课程的评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我们如何评判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最直观也是最客观的莫过于学生的作文。  文章应该是“我手写我心”的思维花朵。大脑中所有的素材在写作的刹那都被调动,美好的词句如泉水汩汩,流出笔端成为一篇妙文,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才思泉涌”的意思。但可悲的是,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还是“应试作文教育”,我们的指
兴趣是促进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教学,教会小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而语言的学习不是只按照课本上说的朗读背诵就行了,关键是环境,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亲身感受,耳濡目染地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1)语言的趣味性,可有效提高学生兴趣。语言是影响学生
一、案例背景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虽然“平均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分”的经验,对“平均分”有模糊的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钟面的观察,知道一共有12大格、60小格;知道时针、  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小时=60分钟。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上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由于班额大,真把我搞得焦头烂额:布置一件事,学生回家叙述不清楚,安排的值日学生也不会做;家长不放心孩子,三天两头为一些小事来学校找老师;甚至有些爷爷奶奶索性就待在教室门口看孙子上课;课间吵闹声、叫喊声不绝于耳……怎样摆脱这种困境,如何让孩子们尽快适应新环境,怎样使教学工作转入层次化、条理化,这些都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文先学人”,意思是
摘要: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现今的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是在总结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在高年级中开展小组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年级语文教学;途径探究  我们知道,过去的语文教学模式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使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共享,导致教学质量不佳。通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