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问题探讨”作为实现文本解读效度的学习方式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c573332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学生通过阅读要能够把握文本语言蕴含的丰富魅力和浓郁的感情色彩,实现对文本客观理性的分析;要能够完成个人体悟与文本之间的动态构建,达到主观感情的强烈投入。只有如此,才真正实现了对文本的有效解读。
  把艺术体肢解是愚蠢的。然而,正像对人体进行解剖一样,对人体的把握又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阅读开始和持续的动力,同时基于对课标理念下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认识,我们提出把“问题探讨”作为实现文本解读效度的学习方式不是提出通常所谓的实践“典范”,而是力求提倡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可供操作的解读文本的学习方式,向同行们请教。
  
  一、用“程序性和阶梯性的问题探讨”实现文本解读的效度
  
  一篇优秀的文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程序性问题体系,就是作者进行表述和描绘、联想和想象、思考和推理的比较复杂的阶梯性发展系统。
  程序性问题是指按照文本的实际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设置的问题。程序是和有序相连的,程序问题决定了针对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的文本学习过程应该遵循一定的法式和规律,同时学习者可以对这些法式和规律进行主观能动的参与和选择。设置的问题具有阶梯性意指问题一阶一梯,阶梯相连,按照文本的思维不断向前行进。程序和阶梯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完成阅读目标的过程中要做什么事情,先后顺序怎样,但设置这两种“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时要避免“程序过粗,隐含条件过多,学生思路不明确”和“问题设计太细,关节过于显露,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的两种倾向。
  程序性和阶梯性的问题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过程体验中思维和情感得到发展,从而实现文本解读的效度。
  《我与地坛》的教学,设置“程序性找出表述地坛景物的内容,阶梯性体会作者史铁生的思想发展过程”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层入深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最终探究出文本的深刻内涵。
  
  二、用“所指性和能指性的问题探讨”实现文本解读的效度
  
  指向性问题首先要指向文本诸要素的局部,细致地分析局部诸对象的特征,这是思维具体呈现的过程。其次对这些诸要素和诸对象特征的分析要指向这些要素和特征的综合,由具体内容得出具体内容的深层内涵。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由“线性思维”转变到“立体三维空间”。
  让我们用《沁园春·长沙》上阙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1.指向事物的形态。面:湘江橘子洲头的寒秋风景。线:万类景物。点: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物。体:由天上到地下,由近前到远方的一个立体空间。
  2.指向事物的写作方位与顺序等。由远及近,由天上到地下,由静到动等。
  3.指向事物的色彩。红绿分明,天空高远。
  4.指向事物的特征。生机勃勃,雄奇壮丽,色彩绚烂。
  5.指向深层的作者的情感。毛泽东主席情感,应该是由看到一片生机勃勃、雄奇壮丽、色彩绚烂的秋景时的激动、自信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追问时情绪的深沉变化。
  方向指导行动,没有方向的学习让人如坠雾里,如隔大山。指向性问题探讨作为解读文本的学习方式呈现的一系列指向明确的问题体现了教师作为课堂“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更好地调控和监控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讲授式学习被更改为主动探究式学习,知识覆盖以点带面,探究过程循序渐进,以问题为经线,以知识为纬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在思维的碰撞中完成了文本的高效解读。
  能指性问题的“能指”指问题的“能够指”,即一个问题能够包含的全部方面,这个“能”是需要学生探索的“能”,这个“能”和学生的思维结构不和谐,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此很陌生,学生在惊奇中迫切需要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将进酒》中“李白究竟是在劝谁喝酒?”这个能指性问题会使学生思维的触觉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深化到去触摸李白苦闷、复杂的心灵。当然,能指性问题也是结合语意深入文本后所指、应指的问题,更是我们实现阅读效度必须指向的问题。
  
  三、用“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探讨”实现文本解读的效度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序论里说: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出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这个看似耐人寻味的事例说明了探究带给人的美学感受。笔者以为探究性阅读是指涵盖文本所有内容,具有广阔探索空间的一种阅读,包括探究理解文本的语音之美、形文之美和内涵意义之美等,而非丧失语文本态的所谓的哗众取宠的课堂探究模式。
  开放性问题探讨是调动学生的知识资源、生活资源、情感体验资源的手段,是实现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的桥梁;是创生教材的活力、填充艺术的空白、回归生活的真谛的魔杖。这种开放是紧紧围绕阅读的文本而进行开放的。
  真正的“开放”要反斥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严重的“任意拓展”的虚无主义倾向。我们认为文本解读的开放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讨论文本本身的内涵意义和哲学本质意义。
  2.讨论文本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背景。
  3.讨论文本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关系。
  4.讨论文本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5.讨论文本与人们公认的理论系统的关系。
  6.讨论文本典型的正面代表观点和反面代表观点。
  7.讨论文本的实证性做法和预测性展望。
  语文课堂的开放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课堂的开放过程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用最具有语文价值的外部对象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想素养。
  2.课堂开放充分考虑课堂的生成,把握好外部对象与文本融合的时机和方式。外部对象与语文文本融合的时间长短、融合的时机都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应该以学生的学情为着眼点,随文而定,因势而导,我们反对那种次次课堂结束前延伸拓展的生硬模式。
  实践应用性问题指用语言来表达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建构学生情操。分析提炼课文的写作模式,在分析提炼之中发现课文构思与写作的奥秘,并以此作为学生构思写作的范本;把写文当作读文的手段,或对课文进行创造性改编,或将课文进行有特定要求的缩写,以牵动学生的思绪,在课文内容的“再表达”之中达到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实践应用性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用实践证明了是一种实现文本高效解读的方法。
  课程标准下学生的“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度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形成阅读趣味和理想,乃至在理论上形成阅读观点和观念,这是我们一线教师不可推卸的任重道远的责任。我们必须使包括“问题探讨”在内的各种有效学习方式活跃在学生的思想里,一棵棵菩提之树既已栽下,语文教学的未来必会灿烂如华。■
  
  参考文献
  1.韩雪萍《表象: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形式》,《语文建设》,2008年第1期。
  2.徐江,胡双全《论证的思维方向》,《语文学习》,2008年第5期。
  3.拙文:《基于本味表述的语文课堂》,《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10期。
其他文献
1月10日下午,由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组织国内微生态领域的顶级专家编写的《肠道好管家》新书发布会在国展举行。
政府在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与运行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农产品食品安全工作仅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活动来加强农产品、食品生产和经营
OP是Osteoporosis的缩写,中文译为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以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被破坏为特征的疾病。国内外的专家教授经过大量实验证实,OP患者骨量丢失
“天下第一面”,就是“秦帝瓦罐面”,又称为“秦朝瓦罐面”。瓦罐面是采用两千多年前,古老传统的陶罐烹调方法,经多种工序烹制而成。
研究了Ca及Ca、Sr复合加入对AS21镁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AS21合金组织由α-Mg基体、Mg2Si相以及少量β-Mg17Al12相组成。Ca的加入使Mg2Si相由粗大汉字状转变为弥散分布的细小
解读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如何解读文本,一直是让语文教师举棋不定的难题。这里所说的文本,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人类用以表情达意的形式。既然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那么就要从研读语言入手,感悟文本整体所赋予的内涵。作品是作者人格的象征,解读文本不应该不解读作者。当作者创作文本并把它发展成公共资源以后,每个读者都有权利自主地解读文本,并在此过程自觉地去伪存真、扬善惩恶、甄美别丑,完成对作品的再创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世纪人类曾发生过4次流感大流行,给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打击,特别是2005年辽宁省黑山县出现禽流感疫情,
利OM、SEM、TEM等手段对含Ca的挤压变形Mg-11Al-3ZnN溶处理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ca对其固溶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加Ca的挤压变形镁合金在固溶处理时,组织中仍存在大
新课程指导下的人格教育.致力于使学生的索质有个性的、全面的并且是终身的发展。简言之,人格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的基本要素在人格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峰会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出了四付“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