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大写意”与“中庸”价值的内在契合——兼及中庸要义在当代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来源 :创意设计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psky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庸”作为儒家重要思想观念,代表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君子对待人与事,好恶取舍,没有固定成见,但必须符合道义的原则.徐渭在实践中虽然强调“真我”本性,开创率性的大写意之风,但他在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却有孜求中道的一面.通过分析徐渭对“真我”本性的固守、儒家伦理思想价值的认同以及绘画实践里体现的“中”这三方面,阐释其与儒家倡导的“中庸”价值之间的契合关系.此外,通过分析“和而不同”“君子不器”“天人合一”这三条重要的中庸要义,阐释以“中庸”为核心的儒家精神理念在当代美术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从全国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出发,分析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必要性,从江苏省大学生在历届全国“互联网+”大赛中的表现入手,了解省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现状,由发展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省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资源不平衡、实践能力较低、融资渠道、政策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从国家、江苏省、社会、高校及个人五个层面提出了提升对策,紧抓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个重要突破口,进一步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目的〕乾隆时期,清朝进入全盛,经济富足、文化繁荣、军事强盛、社会稳定,乾隆帝不仅推动了以圆明园为代表的大型皇家园林的营建工程,也开展了多次南巡、西巡、北狩、东巡等活动,并将其看中的美景在圆明园内进行大量“写仿”.通过分析乾隆帝的数次巡幸活动,可帮助理清圆明园的营建路径.〔方法〕通过查阅乾隆帝巡幸活动的文献和圆明园的相关史料,分析乾隆帝是怎样将天下美景“移天缩地”到圆明园中的.〔结论〕“天上人间诸景备,移天缩地在君怀”,乾隆帝将其巡幸活动中遇到的美景以“写仿”的形式在圆明园中再现,营造出一座美轮美奂、宛若
缠花是我国民间女工工艺,由刺绣发展而来,有着独特的人文艺术魅力,主要分布于湖北英山、福建厦门和我国台湾部分地区.通过分析英山缠花、闽南缠花和台湾缠花的纹样特征与艺术价值,运用文化转译的方法,将现代设计语言和传统缠花纹样的特质进行融汇,使传统缠花纹样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和具有实用价值的再生设计,从而推动现代设计理念下传统装饰纹样的传承与创新,为缠花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以“竹工艺”为讨论中心,以其技术的变迁为链条,以原生式再生、再生式再生和变异式再生三种变迁方式为讨论路径,揭示传统手工艺在保护性生产、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乡土的造物文化哲学与现代工业技术原理的相互关系.无论是外在的物质形态传承,还是内在的精神迸发,传统与现代所代表的节约与消费已经从一条互为博弈的道路走向了和谐.
为提升分子生物学在本科学生中的关注度,推动学生创新及加强基础实践能力,该文使用创新研究方法,即全方面利用当前大数据教学资源,由专业教师团队旁站指导,分配学生成立课题小组,让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寻找、收集匹配自身已积累知识的相关材料,并进行组内讨论及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此教学模式,学生的知识主动吸纳度、对所得材料的分析及总结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知识汲取、情报收集、分析、汇总)也得到了提高,并且促进了学生彼此之间分享知识的意愿,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基于后疫情时代下卫生防疫措施与城市家具的应用场景,探讨有助于支持城市环境防疫与促进城市家具情感化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拓展并丰富未来城市家具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指导意义.通过剖析、提炼用户在情感层次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发现具备有材料形态清洁简约化,交互形式便捷智能化,社交距离安全弹性化的城市家具能够为用户营造健康安全的公共环境.进而可有效促进人与家具、环境形成良好的情感关联和互动,使其在遵循疫情防护准则的前提下,健康地、舒适地、愉悦地适应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共生活的新常态,并以崭新的视角思考城市家具的内涵和价值
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典型标志.圆明园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和历史遗址类公园,其文创产品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发方案.通过梳理圆明园文创产品开发的现状,指出其在文创产品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从体制机制、产品形态、营销手段和人才建设四方面,归纳和明确圆明园遗址公园文创产品开发的策略与方向.
为规避数字信息时代下,沉浸式体验普遍存在的技术应用商业化、声光电设计泛滥化、形式互动打卡化等“泛娱乐化”现象,真正实现沉浸式体验在叙事性、体验性、互动性和技术性方面的融合统一.基于内容故事性、情境通感性、受众主体性及技术匹配性等维度的建构原则,以《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一的“坐石临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尝试呈现坐石临流景区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以期能够促进圆明园文化遗产的活态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领域的研究和视角发生了巨大转变,设计赋能成为近年来设计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关注点.但当前的研究通常是将人作为赋能的主体,而较少涉及客观物的赋能,更鲜有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设计赋能理论相结合的研究与设计实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思路下,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当代化设计,成为当下设计学领域新的研究视角和介入点,而这又客观上为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赋能,使其更好地为现代化社会服务.
今天的鲁迅常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文字及文字背后所传达的精神.但在其原有的身份之外,如果介入艺术与设计的视野探讨鲁迅,就能更好地还原出鲁迅的多元身份.他是艺术收藏、评论与推广者,热衷于收藏绣像、雕版和金石拓片,推广国内外版画;他是字体和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实践者,曾参与北京大学校徽等多个设计项目,并引领中国近代书籍装帧设计迈入新阶段;他更是中国青年木刻版画创作者们的伟大导师,极力推广新兴木刻艺术,开办课程、刊印画册,鼓励青年艺术家创作.鲁迅对于中国艺术和设计的贡献,如炽热炬火,砥砺着创作者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