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分析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xs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对外界的环境与科学了解得比较少,小学科学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自然事物,从而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进行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识。而在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做与思”的培养,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具有更好的学习效果。首先针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融合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融合的策略,包括培养学生“做与思”意识、在科学实验中进行“做与思”引导以及运用提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做与思”,旨在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做与思”;探究能力
   随着新教学思想的渗透,教师在进行科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做与思”进行完美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并且在探究中不断进行问题的思考,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够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实现“做与思”的完美融合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融合的重要性
   在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做与思”的融合是十分重要的。“做”指的就是学生的课堂实践,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课程,只有通过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才能够领会其中的规律,对课程内容具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思考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只动手不动脑,那么就会浪费课堂时间,无法学会课程所学的内容,学习比较机械化。而在动手的同时也动脑,能够让学生对自身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思考。不断回答教师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1]。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融合的策略
   1.培养学生“做与思”意识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科学中的“做与思”融合,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意识的培养,这样才会让学生形成适合科学课程学习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对待这门课程。比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课程“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时,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一边实践一边思考。教师:“物体受到一定的力时会产生形变,大家认为正确吗?”学生:“不正确,因为我推墙一下,墙并没有发生形变。”教师:“这位学生说得非常好,用墙举例,大家只是肉眼看不到变化而已,而其实它会存在一个微小的变化。同学,你用手指去点一下自己的胳膊,你看看会发生什么。”学生照着教师的话去做,发现胳膊被指出一个小坑。教师:“然后你再把手指拿开,看看会发生什么。”学生仍然照着教师的话去做,发现坑没有了。教师:“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出现坑,后来坑又不见了呢?”一位学生特别聪明,他表示因为胳膊受到了手指的压力所以产生形变,最后手指又撤了回去,所以压力不见了,形变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教师继续问:“有没有受到力发生形变的,这个力撤走之后形变也不恢复的呢?”学生1:“当我用力打击玻璃,玻璃碎了,但是它不会发生形变。”教师:“这个例子说得对,但是不适合实验,有没有其他例子呢?”学生2:“使劲拉弹簧,把它的弹力拉没了,松开手弹簧也不会恢复。”教师带领学生做弹簧实验,实验分为两组,一组是不破坏弹簧的弹力,通过拉伸对弹簧的形变进行观察,另外一组用力拉弹簧,破坏它的弹力,然后撤掉拉力后进行弹簧形变的观察。通过“做与思”引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
   2.在科学实验中进行“做与思”引导
   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经常出现的内容,如果教师只进行理论的研究,不但无法实现让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理解,还会导致学生对教学课堂厌倦。因此,教师可以借用每节课的科学实验环节进行“做与思”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在进行“照镜子”实验时,教师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研究,教师并没有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设计告知,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自主探究寻找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来实现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引导,有助于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完成实验操作。教师:“大家平常都照镜子吧,看看镜子里的那个你与现实中有什么不同呢?”学生1:“一个在镜子前面,一个在镜子后面。”教师:“距离是一样的吗?”学生:“应该是一样的。”教师:“别急着回答,用实验结果来告诉我。”教师通过相关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行“做与思”的融合,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2]。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学科,对学生的实践和思考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只有在做中进行思考才能够实现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也才能够在探究中不断进行规律的总结和现象的发现,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形成“做与思”的意识,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問题,有效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尚宗光.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12):172.
   [2]曾瑞芳.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8(10):68-69.
   注:本文系南靖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技术与工程领域对以做促思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njkt1912)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阶段,学生呈现的特点主要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且个人认知程度与社会经验尚不丰富,因此,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而“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知识。通过兴趣教学法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综合性个人素养。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小学体育;游戏活动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力培养
摘 要:文章以临洮县小学“教育联盟”以及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的内涵为切入,从教育资源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以及借助互联网科技打造个性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有效送教”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有效送教;残疾儿童;教育联盟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和临洮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精神,临洮县依托城区学校教育资源优势组建成立“教育联盟”,引领带动农村
摘要:语文新课标倡导中学生阅读整本书,对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深远。在教学实践中,中学生读整本书与写作读后感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教师要在阅读方法、写作技巧、读写过程等方面给予指导,精心安排阅读实践过程,切实指导中学生阅读整本书,写作高质量的读后感。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读后感;写作   在中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内外阅读受到空前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中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多数情况
摘 要:数学知识贵在理论分析,但同时也应该建立在直观、生动的动手实验之上,这样的分析才更加具有说服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发现和探索精神。另外,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中也曾提出,教师要精选学生今后发展必备的能力进行培养,而动手实验能力显然就是学生今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结合苏教版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谈谈如何有效实施动手操作体验教学,希望可以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质量。  
摘 要: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是教室里所有人的共同朝向!生命在场,有孩子,也有我。重视“一个”“每一个”“又一个”,让每一个生命美丽地绽放,守候每一个生命幸福地成长,创造生命传奇,缔造完美教室。   关键词:完美教室;幸福生活;缔造方法   在缔造完美教室的过程中,不光学生收获了幸福,教者也从被动接受到乐于探索,从新教育的小学生到新教育战线的教育人。基于以上考虑与新教育宗旨,与“过
摘 要:传统教育模式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的课堂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当前教育理念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要重视教学探索与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质疑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具体的培养途径,以期提高初中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能力;培养途径   学生的质疑能力指的是其在学习过
关键词:辛亥革命;家国情怀;渗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含五个方面。它们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不同方面的要求。其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诸素养中价值追
摘 要:在我国教育事业如火如荼发展的情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从不同角度入手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重新定位课外阅读指导。掌握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为学生预留更多的自主阅读时间,积极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   关键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课外阅读指导   现阶段,教师应掌握课外阅读指导的互动性、趣味
摘 要:长期以来人们对小学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纵观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历程,小学教学处于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学生如果打好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而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成为相关教育人员一直研究的重点问题。将目光集中于小学数学教学,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如何有效地开展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知识接收的效率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分析了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小学学生数学学习的
摘 要:写作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它是运用语言借助语法框架进行表达的行为。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写作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转变教学理念,学习全新的教学理论,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在写作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一、影响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