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让历史课流光溢彩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j_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运行到今天,已经从最初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关注,开始转向更为核心的领域——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即谋求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协调共进。作为一名市教研员,我与教师一道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痛并快乐着。猛然回首,十年的时光飘忽而过,需要对已经走过的课改之路进行一些反思和回味了。苏格拉底说过:“不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反思意味着沉淀和回味,更意味着重新出发。反思不能仅仅停留在空对空的理论梳理、理念解读上,而要重回课堂,力求用“教育普通话”来检视实践行为。我认为,正如好的语文教师要有挥洒自如写出一篇篇“下水作文”的基本功一样,好的教研员也不能离开课堂,要有游刃有余上好“下水课”的能耐。没有了“下水课”的支撑,教研员的工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空洞说教或曰纸上谈兵。于是,2009年,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走进了一所初中学校的课堂,执教了一堂难忘的历史课。
  课改倡导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生活化的历史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历史。历史课走向生活化,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接轨,二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轨,按照教育家波兰尼的观点,这些都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相对于“明确知识”,能否激活“缄默知识”,使其现实化和外显化,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初中二年级的一节新授课,所涉内容虽然不多,但较为枯燥,弄不好,会让学生产生索然无味的感觉。这内容不多,恰是新课程摈弃“繁、难、偏、旧”,腾出空间让师生尽情释放才情、演绎精彩的努力,把握和处理好“留白”,是课堂成败与否的关键。备课时,我更多地瞄向了总体构想和细节设计,力求让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整个教学流程作出了一个清晰而翔实的规划与设计。
  一、教材与生活相连,让“缄默知识”得到激活
  就教材而言,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两大板块。教师若仅仅就书讲书,课堂会显得十分单薄,以往很多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厌学情绪,盖缘于此。摆在我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利用“留白“,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符合其年龄和认知特点的教学环节,让“缄默知识”得到激活,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激发其理智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如果单刀直入奔向主题,完全围绕新中国外交史打转转,会很突兀,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新中国辉煌的外交成就,不如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突破口,通过今昔对比的方法,反衬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于是,我大胆突破教材的框架,重新整合出“曾经屈辱”“外交辉煌”“走向未来”三大板块,中国外交的昨天、今天和未来一目了然,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课堂亦然。导入新课时,我说:“同学们,就在昨天,在我们美丽的青岛,最重大的新闻是什么?”几乎没有迟疑,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举行了新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式。”“对!人民海军威武雄壮的海上阅兵式,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多国海军检阅活动,展示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军威,也折射出新中国外交的成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我话锋随即一转,“然而,你们可曾想到,60年前,我国还是一个积贫积弱、有海无防、任人欺凌的国度。”并随手在黑板上写下板书,进入教学的第一个板块“曾经屈辱”。学生身边发生的新闻,拿来为我所用,成为课堂先声夺人的第一个“包袱”。我能感觉到,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亲和力增强了,他们双目炯炯地期盼着我即将展开的话题……
  第二板块“外交辉煌”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如果泛泛而讲,容易落入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窠臼。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转换学习方式,借鉴有趣、有效的教学经验,经常性地搞一点儿“角色扮演”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与感悟历史的平台。于是,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补充了一些更为感性的材料,然后让学生们开展“角色扮演”。我设计了“模拟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活动,让两个学生略作准备之后上台表演,一个扮演新闻发言人,一个扮演记者。根据“记者”的提问,“发言人”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了阐述。这就一改往昔教师讲、学生背的陋习,学生既学得积极、主动,又通过同伴自编自演的小课堂剧,轻松地记住了应该掌握的历史常识。很多人一提“角色扮演”就颇感头痛,想当然地以为非得事先预演不可。我却不以为然。课堂上只要用好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适时、适量、适度地补充一些有效材料,就能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帮助,且能缩短学生准备的时间,完全可以做到当堂即兴表演。
  二、 预设与生成博弈,让“缄默知识”得以外显
  课改中固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堂课光琢磨调动学生去了,却忽略了教师应有的“平等中的首席”的神圣职责,教师该出手时还得出手。这堂课的题材注定了高潮得靠教师营造,而不能形式主义地将这一任务推到学生身上,因为学生的年龄、经验、认知均不足以担当此任。我在接下来的有关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教学内容上,基本上采取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讲述方法,通过抑扬顿挫、饱含激情的语言,描述了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卓越的外交才华,特别是插入了万隆会议召开时惊心动魄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彰显伟人的临危不惧与大智大勇,让学生们深切体味国之精英的高大形象,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周恩来总理的外交艺术,我设计了一个提问:“同学们,想必大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不少有关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故事吧。能不能讲给大家听听,让其他同学分享一下呢?”应当承认,这是我课前预设教学方案的时候最拿不准的一个环节,我无法揣测学生究竟拥有多少这样的“缄默知识”,更无法预料提出这个问题后课堂将如何发展。沉默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沉默中,我分明能感受到学生呼吸的凝重,他们在搜肠刮肚地回忆。终于,有学生举手了,一个,两个,三个,更多。如有学生讲道:“我曾经看过中央台的一个记录片,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个刁钻的外国记者提问:‘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中国人非叫它马路呢?’周总理机智地应答:‘中国走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学生们沉浸在同伴有趣的讲述之中,课前的预设终于得到了生成的呼应,历史课在动态中良性运行。学生们当堂讲的小故事,真实与否我没有考证。我想说的是,学生不仅仅从课堂这一个狭小的天地学历史,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课外的历史学习已经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缄默知识”,让这些看不见的、有益于课内学习的信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显然要比让它永远沉睡好得多。
  在第三个板块“走向未来”中,我主要结合正在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阐述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外交智慧和我们所面临的机遇、挑战。最后回归主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从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发展到今天中国外交的扬眉吐气,你认为有哪些原因?”一个学生回答:“我想援引毛主席的那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一雪百年耻辱,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威望与日俱增。”一个学生回答:“外交工作需要大智慧,我们外交的成就不仅要归功于正确的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还要归功于周恩来、陈毅、李肇星等一代又一代外交家的卓越努力。”……答案没有非此即彼的唯一性,也脱离了死扣课本搜罗字眼的传统学习轨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却有了用武之地,这是弥足珍贵的成果。
  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比较恰当地处理了两对关系,即“整合加工教材”与“课堂生活化”之间的关系;“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受素材的制约,课堂的主旋律依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不因为课改的到来而将多少年来行之有效的讲授法废弃,也并不因为教师讲授而剥夺学生参与、发言的权利。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警惕“二元对立”的思维惯性,不能因为倡导学生的主体而否定教师的主导,不能因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多样化的新型学习方式而否定有意义、有思维含量的传统的有效讲述。课堂上的话语权,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分配。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将话语权移交给学生的做法是短视的、有害的,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和不负责任,是教师的失职。教师的任务不是一味地将课堂有限的时空交给学生,开展一些热闹却无实质意义的活动,而是想方设法启发、挖掘和释放学生的“缄默知识”,最大限度地点燃思维的火种,这对于他们终身可持续发展最为有益。(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其他文献
江西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分会成立一年来,建章立制,搭建平台,加强联谊,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专业指导,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高中课程改革推进,做了许多实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音乐教育的地位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将其定义为以完善人格达到心灵的和谐为基调的博爱教育,充分地肯定了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其著作《理想国》里就提
教学目标:1、感受乐曲富丽豪华的情景,体会巴洛克时期音乐精致华丽的特点;2、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习惯;3、了解管弦乐器的音色特点。教学重点:1
课堂教学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与感应,是一种心灵与精神的创作。不管是知识的授受、能力的培养,还是智慧的互启、生命的点润,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分享与共生。诸多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实践无不指向这样一个真谛:成功的课堂里正在发生着教学信息良性互动的教学反馈。  然而,反观我们大多数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的现状,可谓病象丛生。概括说来,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种症候:一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教师“一枝独秀”,就是学生们“众声喧哗
开展教学反思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或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校长也要积极参与到反思型教学研究活动中来。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不定期地、在不同教师的教学反思中写寄语,肯定、欣赏、指导他们的反思行为,从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一股推动力。校长寄语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写在成功心得后。教学中,每个教师都会有新的收获,或是对教材的灵活处理,或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教师把这些记录下来供自己以后参考,供其他教师借鉴。有位
一、韵律活动中幼儿主体的失落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应该开始于动作.“体态律动学”的创始人达尔克罗兹也曾指出:身体大肌肉随乐运动能力的发展,是音
古语云:“教然后知困,困然后知不足。”这个“知困”“知不足”实际上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及其成果。反思既有利于教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又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今天,大家对写教育教学反思都已重视起来,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制度、规模,有的教师已由被动、受压迫性地写,到主动反思、乐于反思。反思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作为孕育反思沃土的学校应
我国棉花种植经过营养钵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和化学调控三大技术革新后,迎来了第四次技术革命。经过几年的研究示范,棉花无土育苗移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移栽成活率已经达到95
本文对贵州中部和东部地区不同母质、不同发育程度以及不同肥力的12个黄泥类水稻土剖面和3个白鳝泥土样(耕层)做了各种形态的铁锰的测定,发现不同母质发育的黄泥类水稻土铁、
在一般人的眼中,“反思”似乎与“反省”或“内省”意思最近,都含有自我省察之意。《论语.学而第一》中有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思通过内心活动指向自己的言行,反思的主体和对象在这儿就合二为一了。换句话说,就是一方面“我”在从事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我”又在审视自己的工作,即在扮演着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冷静地观察、分析、批判、总结。我反思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