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中考是莘莘学子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关口,如何使学生取得一个好成绩,这是我多年思考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对中考历史复习的几点想法,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是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度。《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指明了每个单元考试的层次和重点,是中考的范围,复习时一定要以此为度,切莫增加学生的负担。
二是全面复习,理清线索,夯实基础。中考注重能力考查,但切莫轻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逐课进行全面、系统复习,把基础打扎实。但是,复习不是上新课,教师要注意线索清晰,重点突出。我每节课都会给学生理清繁杂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国民大革命》一课的板书如下:革命开始——国民党一大,革命军队——黄埔军校,革命高潮——北伐战争,革命失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美国独立战争》一课的板书如下:战争原因、导火线、爆发、建军、建国、转折、独立、宪法、历史意义。表格法和比较法会使学生记得更快更牢,比如世界三大宗教,可制作表格比较其各自的形成背景、形成时间、发源地、创始人、教义、发展。在复习中,切忌只赶进度不顾学生。我每节课都要给学生布置背的任务,充分调动所有力量,组长检查,家长检查,教师课前五分钟小测验,一定让学生掌握好重要的知识,夯实基础。
三是打破教材体系,纵横串联,构建知识网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经历了第一轮复习的学生。他们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网络。在第二轮复习中,教师要大胆打破教材体系,纵横串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如我在复习世界史时,总结了八个专题:1.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2.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扩大——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3.三次科技革命。4.两次世界大战。5.世界格局的变化。6.重要的国际会议。7.重要的国际组织。8.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概况,分为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一战后的相对稳定時期、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期、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总结重要国家的发展史,如美国的发展史可以总结为: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新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冷战政策的实施。通过第二轮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效果,加深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提高答题能力。
四是精选习题,巩固基础,提高能力,查漏补缺。我们不提倡搞题海战术,但习题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够量。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中招”题,掌握命题趋势,精心选题。教师下进题海,学生才能走出题海。每做一套题,教师都要认真批改、讲评,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帮助他们克服。我们提倡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把每一道错题记在档案里,隔一段时间看一次,保证做过的每一道题都能理解掌握。
五是强化训练材料题。我省“中招”材料题占60%,分值大,难度大,是学生得分的瓶颈。要教给学生答题方法:1.先读问题,再读材料。每则材料都有一个主题,命题者就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问的。先读问题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定了位,带着问题,边读材料边找答案,省时高效。2.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搜寻有效信息,切忌抛开材料。“根据材料,请回答……”一类问题,答案必须是材料所体现的内容,切忌超出,有时答案就是材料原话,大胆抄下即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一类问题,答案在课本中,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中找相关答案。3.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等内容经常给我们一些重要暗示,不可漏读。注意省略号两边的内容。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4.规范答题,落实“一齐四化”。 “一齐”即书写左对齐。“四化”即:层次化。将一个问题分成几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段落。要点化。言简意赅,答要点。序号化。按时间先后或性质依次回答,并在每个要点前标序号。提示化。在答案前面加上提示,如“原因”、“性质”等。中考阅卷工作量大,任务紧,考生做到以上“四化”,字迹工整,可以使阅卷老师比较容易找到得分点,以提高阅卷的准确性。
六是转变错误观念。一提到开卷考试,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平时不用背,到时只要翻书找答案就可以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考试时间为50分钟,命题涉及中国史、世界史,共6本书,知识点多,综合性强,还遵循“以能力立意命题”为趋向。如果学生没有把基础知识牢记于心,想在短短的50分钟内靠翻书答好,难度很大。从以往的考试情况看,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做试卷时,由于翻书所用时间太长,就连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都难以做完,更没有时间思考能力题目和全面检查答卷。所以要转变观念,重视平时的学习与复习,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方有可能把中考考好。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是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度。《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指明了每个单元考试的层次和重点,是中考的范围,复习时一定要以此为度,切莫增加学生的负担。
二是全面复习,理清线索,夯实基础。中考注重能力考查,但切莫轻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逐课进行全面、系统复习,把基础打扎实。但是,复习不是上新课,教师要注意线索清晰,重点突出。我每节课都会给学生理清繁杂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国民大革命》一课的板书如下:革命开始——国民党一大,革命军队——黄埔军校,革命高潮——北伐战争,革命失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美国独立战争》一课的板书如下:战争原因、导火线、爆发、建军、建国、转折、独立、宪法、历史意义。表格法和比较法会使学生记得更快更牢,比如世界三大宗教,可制作表格比较其各自的形成背景、形成时间、发源地、创始人、教义、发展。在复习中,切忌只赶进度不顾学生。我每节课都要给学生布置背的任务,充分调动所有力量,组长检查,家长检查,教师课前五分钟小测验,一定让学生掌握好重要的知识,夯实基础。
三是打破教材体系,纵横串联,构建知识网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经历了第一轮复习的学生。他们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网络。在第二轮复习中,教师要大胆打破教材体系,纵横串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如我在复习世界史时,总结了八个专题:1.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2.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扩大——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3.三次科技革命。4.两次世界大战。5.世界格局的变化。6.重要的国际会议。7.重要的国际组织。8.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概况,分为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一战后的相对稳定時期、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期、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总结重要国家的发展史,如美国的发展史可以总结为: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新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冷战政策的实施。通过第二轮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效果,加深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提高答题能力。
四是精选习题,巩固基础,提高能力,查漏补缺。我们不提倡搞题海战术,但习题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够量。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中招”题,掌握命题趋势,精心选题。教师下进题海,学生才能走出题海。每做一套题,教师都要认真批改、讲评,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帮助他们克服。我们提倡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把每一道错题记在档案里,隔一段时间看一次,保证做过的每一道题都能理解掌握。
五是强化训练材料题。我省“中招”材料题占60%,分值大,难度大,是学生得分的瓶颈。要教给学生答题方法:1.先读问题,再读材料。每则材料都有一个主题,命题者就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问的。先读问题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定了位,带着问题,边读材料边找答案,省时高效。2.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搜寻有效信息,切忌抛开材料。“根据材料,请回答……”一类问题,答案必须是材料所体现的内容,切忌超出,有时答案就是材料原话,大胆抄下即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一类问题,答案在课本中,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去课本中找相关答案。3.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等内容经常给我们一些重要暗示,不可漏读。注意省略号两边的内容。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4.规范答题,落实“一齐四化”。 “一齐”即书写左对齐。“四化”即:层次化。将一个问题分成几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段落。要点化。言简意赅,答要点。序号化。按时间先后或性质依次回答,并在每个要点前标序号。提示化。在答案前面加上提示,如“原因”、“性质”等。中考阅卷工作量大,任务紧,考生做到以上“四化”,字迹工整,可以使阅卷老师比较容易找到得分点,以提高阅卷的准确性。
六是转变错误观念。一提到开卷考试,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平时不用背,到时只要翻书找答案就可以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考试时间为50分钟,命题涉及中国史、世界史,共6本书,知识点多,综合性强,还遵循“以能力立意命题”为趋向。如果学生没有把基础知识牢记于心,想在短短的50分钟内靠翻书答好,难度很大。从以往的考试情况看,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做试卷时,由于翻书所用时间太长,就连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都难以做完,更没有时间思考能力题目和全面检查答卷。所以要转变观念,重视平时的学习与复习,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方有可能把中考考好。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