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活动可以被看成具有双重作用,它增添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为广阔,同时又由于人的内在心灵能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了人本身”。可见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近年中考题已有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向。如2009年中考题,得出“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的这一结论等,这些都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才干,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我是一个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有了一点自己的思想,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也摸索出了几点经验。
  一、鼓励质疑,开发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
  1.紧扣“提问”的科学性,进行积极的引导。
  例如在学习“秦朝统一”时,有位学生提出问题:秦始皇如此残暴,历史为何还要肯定他呢?我表扬了学生“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及时纠正其认识的偏颇:秦始皇虽然残暴,作为一个政治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在统一中是有功的,对封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而帮助学生拨正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善抓“提问”的客观性,加强理性点拨。
  提问的新奇独特,并非都属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史实,围绕其发展过程(或规律),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不能为猎奇而置实际于不顾,提出诸如“慈禧太后是爱国主义者”,或者说“林肯发动内战,消灭了南方种植园经济,是破坏了美国多种经济并存,不利于美国社会的进步”的怪论。这些结论都是脱离了客观史实而主观臆断的结果。因此,教师要适时提示,恰当点拨,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新颖而独创的大胆想象的意识,又要帮助学生营建创造性思维的理智而清醒的现实定向,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二、转换程式,活跃气氛,营造激活创造意识的积极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既包括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又包括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创设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
  2.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打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
  3.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模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
  三、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教改,自创新的教育路子,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动创新教学的研究与应用。我的做法如下。
  1.打破思维定势,创设悖逆情境。
  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创造性的结论。这是寻找思维新途径和培养学生的初步史学研究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要抓住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
  3.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的灵感迸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新规律。或者是对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与假设,并设计探索程式;或者是对一定史实进行互换。教学中实施开放引导,可激发学生无意识状态下闪现的灵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跃与深化。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新心理需要与心理特点,激发其创新激情,增强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改向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师生之间的关系,全面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关注他们的知识获取过程和身心发展的需要。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采取多项措施,提高体育教学成效。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有效性 教学成效
【摘要】柳宗元 “明德”是柳州尚德文化的源头,奠定了柳州尚德文化形成的基础。柳宗元治柳四年的政绩昭彰,他的思想及活动轨迹充分展示其作为刺史官员、学堂教师、诗文大家、游历行者以及文明居民等多重身份所体现出的浩然正气之德行,柳宗元“明德”对柳州尚德文化的延续、融通与发展影响深远。  【关键词】柳宗元;明德;柳州;尚德;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明德”语出《礼记·大学》,意为
摘 要: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事业单位通信和信息交换的重要途径,从整体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但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化的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同样会面临着不同的安全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网络传输中潜在的威胁性,以及随着非法入侵行为的不断增多,对网络信息采取的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关键词: 网络自动化办公 信息安全 防范工作  网络自动
目的:对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康复治疗技术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近一年收治的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70例,分为单独采用物理治疗的对照组和增加康复松懈治疗
目的:本课题以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心电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和血管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含量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挖掘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江泽民同志曾先后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
摘 要: 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任务、目标确定了该课程是青少年陶冶情操、发展智能的重要阵地,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生机和魅力,具有艺术美和自然美。为此作者认为一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思品课应该具备以下五个基本要求:整堂课应该严谨而高效;教师要善于角色转换,既要当好“导演”、“设计师”,又要当好“演员”、“合作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得到落实和彰显;坚持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注重学生的生成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计算机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初步地感知计算机功能作用的强大,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科技条件,计算机在我国很少见,只有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有几台。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信息电子等相关产业的突飞猛进,人们开始认识计算机,开始尝到计算机把各种信息及时报告给我们的甜头,也渐渐地认识到计算机的好处和重要性。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开始普及,从“贵族”走向“平民”。
摘 要: 研究性学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是一个独具特色的领域,同时又被认为是一个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体现时代色彩的课题。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研究性学习 操作要素 主体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旨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的生成与解决,就思想政治课的现状而言,应从三个层面加以考虑。  一是注重问题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