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城市老年人“医体结合”健身公共服务 体系创新研究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ta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引言
  据《奋进中的中国老龄事业可知》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于2035年左右超过总人口的1/4,在2050年左右超过1/3,届时中国即将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如此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数量,引发了我国老年人公共服务需求的大幅增长。鉴于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为其提供健康服务,确保其身心健康发展,就成为城市老年人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鉴于此,本文以“医体结合”为载体,对辽宁省城市老年人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进行研究,旨在为提升辽宁省城市老年人“医体结合”健身公共服务的质量,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2 辽宁省老年人城市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
  2.1 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较少
  通过调查发现,辽宁省老年人公共服务需求较大,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过少,大多集中文化娱乐方面。而在医疗、体育健身、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供给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老年人在选择公共服务时,只能够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导致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需求无法得到切实的满足。
  2.2 公共服务的粗犷性特征明显
  通過调查发现,辽宁省城市老年人公共服务供给具有明显的粗犷性特征,尚需进一步的细化。具体体现在:首先,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制定过于笼统,缺乏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特征以及不同供给需求的老年人的专项服务条例。其次,供给的方式过于宽泛,例如,在组织老年人进行文娱活动时,大多以读书、书法、旅游或棋类比赛为主,而老年人喜爱的诸如广场舞、气功以及一些是硬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则鲜有涉及。最后,政府监督管理的缺位,使得老年人的公共服务供给具有随机性,缺乏整体性规划。上述种种现象,均体现出辽宁省城市老年人的公共服务供给尚需进一步完善,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尚需进一步的构建与完善。
  3 “医体结合”背景下辽宁省城市老年人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路径
  “医体结合”背景下的城市老年人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是新时代赋予的全新命题,为确保辽宁省城市老年人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完整性与实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3.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医体结合”背景下辽宁省城市老年人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是一个持久性的战略工程,需要时代的发展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因此,为确保该体系的完整性、实效性与持续性,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具有必要性,这是实现“医体结合”背景下辽宁省城市老年人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常态化发挥效应的基础保障。首先,要求各级政府要成立老年人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领导机构,负责领导与督促所辖范围内老年人的公共服务供给工作;其次,以社区为单位建立老年人档案,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医体结合”背景下老年人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整体规划与实施细则;最后,加强对医疗和体育方面志愿者的招募工作,或采用设置专职岗位的方法,来吸引医疗与体育方面的人才参与到社区老年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工作,确保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兼具医疗与体育健身的双重功效。
  3.2 提升“助体”服务水平
  所谓“助体”是指从体育健身的理论、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所提供的帮助。城市老年人是当今社会主要的弱势群体之一,在结束其职业生涯后,安度晚年就成为其主要的追求目标。而安度晚年的基础保障在于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因此,通过体育援助的方法来促进与保障老年人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必要性。这就要求,各社区要加大对老年人群体体育健身的辅导工作,通过联合高校知名体育教师、体育专家,结合本社区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设计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诸如老年健身操、门球、乒乓球等体育健身项目,用以满足社区内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需要。同时,要注重对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辅导员的培养,可以采用外部招募或内部培养的方法,以“传帮带”为手段,来强化社区内体育健身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另外,各社区应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设施的配置与完善,从基础设施层面来保障医体结合背景下辽宁省城市老年人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与构建,为促进老年人群体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3.3 提高“助医”服务质量
  健康是老年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因受年龄的影响,老年人在身体机能、各器官的功能等方面均处于下滑的状态,对其身心的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提高“助医”服务的质量,就成为解决老年人问题的首要环节。目前,在社区设置医疗驿站服务包,是一项深受广大老年人欢迎的“助医”服务手段。这就要求辽宁省的社区驿站需要肩负起更多的使命与责任,依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并结合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实际需求,从医疗养生、医疗健身等方面提供服务。在有效发挥社区医疗驿站服务效能的基础上,形成医疗与体育健身的有机结合,达成彼此间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实现“医体结合”背景下辽宁省城市老年人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辽宁省空巢老人“医体结合”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创新策略
  4.1 强化辽宁省空巢老人“医体结合”健身服务设施的建设
  鉴于空巢老人的体质特征、心理状况以及生活状态,在辽宁省空巢老人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强化具有“医体结合”特色的空巢老人健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必要性。这就要求应以利民便民为宗旨,以城市社区为单位,依托居住社区公共场地规划出空巢老人的“医体结合”专属健身场所。场所建设要突出医疗与体育健身相结合的特征,在医疗方面,既要配置相应的医疗器具、药物以及相关的医务人员,同时,还要增加医疗保健、医疗健身等内容;在体育健身方面,要注重医体结合,遵循适应性与实效性的原则,将气功、八段锦、五禽戏等内容植入体育健身体系当中,实现医体的有机结合。另外,在体育健身项目的设置上,还应注重休闲类、娱乐类等内容的设计,组织开展适合空巢老人身心特质、有助提升空巢老人体育健身兴趣的内容,既确保体育健身的实效性,有保证空巢老人的身心愉悦,实现对空巢老人健康素质的有效提升与发展。   4.2 建立健全遼宁省空巢老人“医体结合”健身公共服务制度
  制定“医体结合”公共体育服务制度是实现空巢老人健身公共服务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建立健全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医体结合”空巢老人健身公共服务制度。各级主管部门要制定制度总则,形成对“医体结合”空巢老人健身公共服务的宏观管理与监督,各社区要制定制度细则,确保制度建设落地生根;同时,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还应加强与社会体育组织、医疗机构的联合,确保多元化的资源供给保障,形成纵向贯穿、横向交织的空巢老人“医体结合”健身公共服务制度。
  4.3 完善辽宁省空巢老人“医体结合”体育公共服务的组织体系
  成熟完备的组织体系在空巢老人“医体结合”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组织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持久性发展过程,需要培育和支持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此,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辽宁省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空巢老人“医体结合”体育公共服务组织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在政治上、法律上给予相应的扶持与保护,不断培育和提高其自我组织能力,这样才能确保辽宁省空巢老人“医体结合”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规范化、持久化的发展。
  4.4 加强辽宁省空巢老人的体质检监测
  关爱空巢老人的健康,是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当今我国社会具有代表性的弱势群体,如何确保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使之能够安度晚年,是新时代赋予的全新责任。因此,为及时了解与掌握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加强空巢老人的体质监测工作,实施空巢老人的体质监控和追踪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应建立空巢老人体质监测档案,由各社区负责,对社区内空巢老人进行定期的体质检测与监控,并依据空巢老人体质健康的变化情况来制定科学实效的“医体结合”健身项目,为空巢老人提供精准性的健身公共服务,向空巢老人提供健身指导服务,传递“科学健身、健康生活”理念,提升疾病防控意识,树立“运动成良医”的观念,使得体育健身与理疗保障有机结合,促进辽宁省空巢老人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
  4.5 加强辽宁省空巢老人“医体结合”健身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社会体育辅导员制度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具有高度责任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发展公共体育的重要保障。由于空巢老人群体的特殊性,要求在“医体结合”健身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遴选和培训工作制度,要加强对实用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尤其是医学和体育学交叉性的学科人才,更要加大培养与引进的力度,有条件的社区应设置专职岗位,没条件的社区通过外部招募志愿者以及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来推进本社区空巢老人“医体结合”健身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5 小结
  “医体结合”模式实现了医疗与体育健身资源的充分整合与高度利用,已逐步演化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潮流,对于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现状,提升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此,辽宁省各社区在制定与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大度社区老年人的关注程度,提高社区老年人“医体结合”健身公共服务的力度与质量,逐步完善服务内容和体系,来满足社区老人身心健康的发展需求。
  课题:辽宁省2020年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题目:辽宁省空巢老人“体医结合”公共服务供给的运行机制研究;课题批号:L20BTY006。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
其他文献
在医学影像科实习中,研究组采用CBL教学法完成医学影像学教学任务,对照组采用传统小讲课方式.由带教教师对其影像学病例分析进行评价、综合评分,探讨CBL在医学影像科实习中的实施及教学效果评价。
陶行知先生主张“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教育理念,他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做一个实施“真教育”的教师,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这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适合我们普通学生的课堂,也适合一些“特殊”孩子的课堂。  1 案例背景  教育存在差异,学习个体也存在不同的差别,这是正常的现象。在这里,我们将一些在生理、心理、学习和行为习惯存在问题的学生,暂且称
检验与临床课程从临床思维的角度客观、全面、合理地评价实验数据,适合现代临床实验窒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检验与临床选修课中引入结合病例讨论的PBL教学法,改变了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临床思维是建立在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基础上,对疾病诊断的总结、分析、判断过程。培养正确的思维模式可以避免以偏概全或对疾病分析的遗漏。在临床实习中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将使医学生在临床技能运用上得到很大提高。
高职体育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重要的教育过程之一,是塑造学生人格、精神、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决定学生能否顺利进入社会的关键,高职体育课程作为重要的思政元素融入媒介,必须注重科学探索体育活动当中重要的思政元素、探究多种方法将“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逐步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其背负着教育学生身心健康,品德修养的重要使命,思政元素融入高职体育课程就是要强化思想品德引导,将体育课程与思政
时代的发展使得现在很多老师不仅在应用传统的方法、理论进行教学,还把新的技术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目前不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应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使课程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吸引学生群体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本文中笔者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小学阶段体育课程教学中应用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以信息技术为背景,开展小学阶段体育学科分层教学的有效路径。  小学阶段体育学科开展分层教学,要求体育老
针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偏差,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 与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提出基于社会需求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考试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传统的病理学实习课程考试已不能满足现代考试要求。网络环境下的病理学实习课程考试,则简化了考试实施过程,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许多慢性炎症和肿瘤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但认为免疫功能异常与之密切相关。Toll/IL-1 R信号转导通路在机体天然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近发现的Tollip作为该通路的接头分子,发挥负调节因子的效应。因此,深入了解Tollip并进一步研究其在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将为慢性炎症和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契机。
期刊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因其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掌握。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