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年级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的现状。
一、养成课前主动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预习,是探求新知识的前奏,能为学好新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的预习,往往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预习的方式有: 1、借助教材自身的编写特点,整体感知课文。预习课文时,要先参读“单元导读”“学前提示”等文字,弄懂课文的主旨、写法等,然后带着问题去反复默读课文,体会和理解文章的大意。若遇疑点,再用铅笔勾画出或记录下来,待老师授课中解疑。2、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在读课文时,若遇到不读懂的字、词,马上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将其读音、意义、用法等记录在旁边。3、借助已有知识,在预习中印证加深。刚开始时,老师要教给学生预习、复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预习、复习时各应该做几件什么事,该如何进行。如指导学生预习时,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三五遍,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疑难生字词,好词、佳句画上波浪线,并写上自己欣赏的原因,不懂的地方画问号,通过练习找重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同时老师还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过渡,调动口、心、手、眼的四到位。习惯养成之后,学生便会自觉主动的地去进行。此时还可以告诉学生记忆遗忘的规律,让学生明白学习之后不复习,用不了多长时间将又会把所学的知识原封不动的还给老师,让学生明白课后复习的重要性。
二、养成随手查阅字典、词典释疑的习惯
不管是课内的阅读,还是课外的阅读,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这时,学生习惯于把老师、家长当作“活字典”。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更可靠、更忠实的老师——字典、词典,并且还要告诉学生:遇到问题首先必须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只有在自己想了很多办法仍解决不了时才找别人帮忙。另外,最好是要求每位学生随身带一本词典,逐步养成随手查阅字典、词典释疑的习惯。这样,将会让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三、养成课堂上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低年级时,学生举手发言、提问的积极性很高,到了六年级,举手的学生占不到10%。因此,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上课时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遇到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敢于提出问题,平时老师还应注意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千万不能让学生产生“害怕回答问题”或“害怕提问”的情绪。为此,老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老师最喜欢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学生”的信息,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堂上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说的良好习惯:学会即席发言
学生到了十一、二岁的年龄,由于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在公共场合,羞于说、怕说错。再加上“人机对话”(看电视与玩电脑)太多,口才是越来越差了。许多学生在与人交谈时,有的讲话没有中心,思维跳跃很大,给人语无论次的感觉;有的词不达意,讲话断断续续,许多字词发音含糊不清,听他讲半天还不知道他讲什么;还有的只听不说。这些问题的存在,看起来好像是学生个人的问题,其实主要责任还是老师的教法上,原因是老师没有坚持有针对性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口才,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对策。
五、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学会浏览、精读与复述
1、培养学生课外养成浏览的习惯
我在平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到图书馆、阅览室看一个小时的报纸或杂志,每位学生要准备一本笔记本,课外看书时要做好笔记,学期末全班进行检查评比,看谁课外积累的知识多。
每学期我都会在班级建图书角,每人提供图书至少3本。根据语文课本目录,结合本班图书角藏书情况,制定一份学生课外自读图书目录,分课外必读书和课外选读书两类。期中和期末教师询问班级图书管理员,了解学生借阅图书的情况,对课外读书积极的学生予以表扬。在编定语文单元测试题时,特编一道检查学生课外读书情况的试题。
2、培养学生养成精读名家名篇的习惯
语文课本上的讲读课文,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一般都要求学生熟读,有些段落还要求学生背诵。把这些课文教好学好,是快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主要不在于老师把课讲的怎样,关键在于老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怎样。笔者的教法一般是:①老师范读课文;②让学生单独朗读,读完后老师再评价并矫正错误之处;③小组朗读(有的课文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老师再点评;④全班齐读,读完后老师点评;⑤要求学生早读课再朗读,该背诵的抽学生背。这样一来,学生把课文读熟了,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正如古话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把课文读懂了,才觉得课文写的好,读起来是一种美的欣赏,才喜欢读。久而久之,品读名篇的习惯就养成了。
3、培养学生养成复述课文的习惯
课文教完后,我通常都要求学生复述。刚开始,许多学生觉得很难,怕复述。老师点名让学生复述课文时,有的不开口,有的说不了几句。我的办法一是坚持,二是鼓励。经过半个学期的训练,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复述课文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复述课文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六、培养写的良好习惯:勤于做笔记与练笔
许多学生都怕写作文,30%的学生每次写作文都像挤牙膏似的,一节课写不了300字。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作文指导》、《作文大全》》等书刊上。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我认为要搞好作文教学,要养成做笔记和练笔的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做笔记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动笔墨”,就是做笔记:①看书时要在书上钩划圈点做笔记;②看书时在书上做批注;③看完书后特别是看完课外书后要摘抄。在培养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时,先是指导,后检查评价。如:我在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段落要划线做标记,对生字生词要做好注释等。上课前抽查,做的好的表扬。勤于做笔记,多积累材料,是学写作的重要环节。
2、培养学生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首先是无话可说,对老师出的题目没有生活体验。其次是有话不会说,也就是事情经历了,表达不出来。解决这两个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练笔的方式主要是写日记,有人说:“日记很小,只容得下我一个人,日记很大,又可包罗万象。”由于日记特殊的魅力,决定了日记提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乃至人的本领的特殊作用。
一、养成课前主动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预习,是探求新知识的前奏,能为学好新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的预习,往往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预习的方式有: 1、借助教材自身的编写特点,整体感知课文。预习课文时,要先参读“单元导读”“学前提示”等文字,弄懂课文的主旨、写法等,然后带着问题去反复默读课文,体会和理解文章的大意。若遇疑点,再用铅笔勾画出或记录下来,待老师授课中解疑。2、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在读课文时,若遇到不读懂的字、词,马上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将其读音、意义、用法等记录在旁边。3、借助已有知识,在预习中印证加深。刚开始时,老师要教给学生预习、复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预习、复习时各应该做几件什么事,该如何进行。如指导学生预习时,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三五遍,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疑难生字词,好词、佳句画上波浪线,并写上自己欣赏的原因,不懂的地方画问号,通过练习找重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同时老师还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过渡,调动口、心、手、眼的四到位。习惯养成之后,学生便会自觉主动的地去进行。此时还可以告诉学生记忆遗忘的规律,让学生明白学习之后不复习,用不了多长时间将又会把所学的知识原封不动的还给老师,让学生明白课后复习的重要性。
二、养成随手查阅字典、词典释疑的习惯
不管是课内的阅读,还是课外的阅读,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这时,学生习惯于把老师、家长当作“活字典”。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更可靠、更忠实的老师——字典、词典,并且还要告诉学生:遇到问题首先必须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只有在自己想了很多办法仍解决不了时才找别人帮忙。另外,最好是要求每位学生随身带一本词典,逐步养成随手查阅字典、词典释疑的习惯。这样,将会让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三、养成课堂上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低年级时,学生举手发言、提问的积极性很高,到了六年级,举手的学生占不到10%。因此,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上课时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来: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遇到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敢于提出问题,平时老师还应注意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千万不能让学生产生“害怕回答问题”或“害怕提问”的情绪。为此,老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老师最喜欢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学生”的信息,使学生逐步养成课堂上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说的良好习惯:学会即席发言
学生到了十一、二岁的年龄,由于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在公共场合,羞于说、怕说错。再加上“人机对话”(看电视与玩电脑)太多,口才是越来越差了。许多学生在与人交谈时,有的讲话没有中心,思维跳跃很大,给人语无论次的感觉;有的词不达意,讲话断断续续,许多字词发音含糊不清,听他讲半天还不知道他讲什么;还有的只听不说。这些问题的存在,看起来好像是学生个人的问题,其实主要责任还是老师的教法上,原因是老师没有坚持有针对性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口才,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对策。
五、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学会浏览、精读与复述
1、培养学生课外养成浏览的习惯
我在平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到图书馆、阅览室看一个小时的报纸或杂志,每位学生要准备一本笔记本,课外看书时要做好笔记,学期末全班进行检查评比,看谁课外积累的知识多。
每学期我都会在班级建图书角,每人提供图书至少3本。根据语文课本目录,结合本班图书角藏书情况,制定一份学生课外自读图书目录,分课外必读书和课外选读书两类。期中和期末教师询问班级图书管理员,了解学生借阅图书的情况,对课外读书积极的学生予以表扬。在编定语文单元测试题时,特编一道检查学生课外读书情况的试题。
2、培养学生养成精读名家名篇的习惯
语文课本上的讲读课文,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名家名篇,一般都要求学生熟读,有些段落还要求学生背诵。把这些课文教好学好,是快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主要不在于老师把课讲的怎样,关键在于老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怎样。笔者的教法一般是:①老师范读课文;②让学生单独朗读,读完后老师再评价并矫正错误之处;③小组朗读(有的课文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老师再点评;④全班齐读,读完后老师点评;⑤要求学生早读课再朗读,该背诵的抽学生背。这样一来,学生把课文读熟了,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正如古话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把课文读懂了,才觉得课文写的好,读起来是一种美的欣赏,才喜欢读。久而久之,品读名篇的习惯就养成了。
3、培养学生养成复述课文的习惯
课文教完后,我通常都要求学生复述。刚开始,许多学生觉得很难,怕复述。老师点名让学生复述课文时,有的不开口,有的说不了几句。我的办法一是坚持,二是鼓励。经过半个学期的训练,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复述课文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复述课文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六、培养写的良好习惯:勤于做笔记与练笔
许多学生都怕写作文,30%的学生每次写作文都像挤牙膏似的,一节课写不了300字。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作文指导》、《作文大全》》等书刊上。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我认为要搞好作文教学,要养成做笔记和练笔的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做笔记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动笔墨”,就是做笔记:①看书时要在书上钩划圈点做笔记;②看书时在书上做批注;③看完书后特别是看完课外书后要摘抄。在培养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时,先是指导,后检查评价。如:我在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段落要划线做标记,对生字生词要做好注释等。上课前抽查,做的好的表扬。勤于做笔记,多积累材料,是学写作的重要环节。
2、培养学生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首先是无话可说,对老师出的题目没有生活体验。其次是有话不会说,也就是事情经历了,表达不出来。解决这两个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练笔的方式主要是写日记,有人说:“日记很小,只容得下我一个人,日记很大,又可包罗万象。”由于日记特殊的魅力,决定了日记提高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乃至人的本领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