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教师近期需要的变化——兼论当前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途径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教师的需要是他们对工作、生活条件和不断完善自身、发展事业等客观要求在心理上的反映,是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产生的基础。研究发展商品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需要的变化,分析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的主要问题,对于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其他文献
<正> 恰当地评价我国教育发展规模,是制定宏观教育决策的重要前提条件,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此发表过很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但由于研究方法不同,因而结论差异较大。显然,对于这种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借用国际比较的方法,对我国三级教育规模进行初步研究。
<正> 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们都已被聘任相应的技术职务。紧接着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教师担任技术职务后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的、经常的、全面的、合理的考核和评价(即跟踪考核)为什么要进行跟踪考核?笔者认为,原因有四:其一,实行聘任制以后,教师们虽然都有了相应的技术职务,但是否是真正上岗,并履行了相应的职责呢?教师实行职务聘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精心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组织好高校教师队伍,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
<正> 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应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九年跨了八大步”:(一)财务部门由原来隶属总务处,升格为学校一级管理部门,体现了职能的转变;(二)预算管理由原来的统收统支、结余上缴,改为预算包干、结余留用,既扩大了学校财务自主权,又从根本上防止了年终突击花钱;(三)经费分配由原来“基数加发展”,改为“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克服了由于基数不合理而带来经费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实质上是肯定
<正> 当前,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背景是,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充实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同时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任务,要破除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和错误的附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展开,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教育必然面临
<正> 袁连生同志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否速度太快,规模过大?》一文(载《高等教育研究》1988年第3期,以下简称“袁文”)中,认为“我国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已达到一定规模,但并未超过国民经济承受能力,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只是高等教育的体制和结构与经济的体制和结构之间存在某些摩擦。因此,应该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正>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历史性的转折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逐步实现从产品经济向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秩序。教育是一种根据一定社会的客观需要,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此,教育既受一定社会的制约,同时又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服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通过全面、综合的改革,使高等学校建立起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运行
<正> 一、高等教育运行的动力机制的构成及特征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事物运动的各种力量或因素的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的方式和原理。动力因素既存在于一事物与它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中,也存在于该事物的内部各构成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之中。高等教育运行的动力机制,是指高等教育实现其功能的各种动力因素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的方式和原理。
<正>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单一的指令性计划进行调控,调控手段单一、过程直接、效果不佳,使得高等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新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调节机制,势在必行。
<正> 高等教育体制是高等教育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的划分。它影响并支配着高等教育的全部管理工作。因此,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以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而科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