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从课文延伸到习作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4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将作者浓厚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得淋漓尽致。当我们通过朗读、体悟和回忆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时,他们才能回想起自己生活中那感动一瞬的细节,而那一刻,再将这种感情凝固于笔端,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为例来讲述。
  一、读课文
  课文中,作者回忆与母亲生活几十年时是这么说的:“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拉着我的手,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师:文中的哪些词语让我们体会到母亲“力大无穷”?
  生:“100多斤”“翻山越岭”“年复一年”“重担”。
  师领读,生跟读:“在温暖和煦的春天,母亲总是……”;“在骄阳似火的夏季,母亲总是……”;“在硕果累累的秋天,母亲总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母亲总是……”“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就这样,学生们的朗诵一次比一次更加饱含深情。
  二、忆辛劳
  母亲除了她挑的100多斤重的担子,还有什么“重担”?“翻山越岭”仅仅是指翻越真实的崇山峻岭吗?
  生1:不是的,母亲的重担指的是生活中的重担,是来源于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压力,是养儿育女、家庭责任的辛劳。
  师: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在很多生活细节当中传达了他们对你们的关爱之情,想一想,哪一个细节最能打动你呢?
  生1:逛街时,妈妈舍不得为自己买衣服,却总给我买许多漂亮衣服。
  生2:去肯德基,妈妈自己舍不得吃,总让我多吃点。
  生3:寒冷的冬夜,我生病了,妈妈顾不上自己的身体,顶着寒风送我去医院看病,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最后自己却病倒了。
  学生的回忆被调动起来了,争先恐后地讲述着父母亲为自己所做的桩桩件件的感人事迹。
  三、写感悟
  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只要提到“亲情”这两个字眼,只要说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的嘴巴就会像关不住的水龙头一样,无数的话题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为此,笔者概括了三种写法供学生参考,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的习作内容令人感动:
  方法一:歌颂亲情,恰当使用比喻句
  为了让父母的爱更形象,更易为大家接受,教者引导学生巧用比喻的方法来歌颂亲情。
  生4:“有一首儿歌写得好:妈妈的爱像清凉的风,妈妈的爱像遮雨的伞。而我要说:妈妈的爱是我终身无法读完的巨著,妈妈的爱是一片我永远也飞不出的天空。”
  生5:妈妈,您对我的爱比太阳还要炽热,比白雪更为圣洁。
  方法二:描写父母为自己的付出,通过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来突出
  父母的爱不全是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它常常可见于生活的小事之中。因此教者进一步指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最感人的一个画面:
  生6:雨中,我发现妈妈的身子湿透了,原来她把伞全让给了我。我就赶紧把伞往妈妈那里靠,妈妈却又推了过来,还说:“没关系,妈妈不冷。”刹那间,我的眼睛湿润了……
  生7:当一瓶水挂完后,我的肚子唱起了“空城计”。妈妈连忙跑到超市里买了一袋面包,把面包撕碎,一点一点地喂我吃。……我睡醒后,妈妈仍然在盯着滴管看。我让她睡会,她摇摇头。
  生8:当我生病时,是您陪伴在我身边;当我快被雨淋湿时,是您给了我雨伞;当我放学时,是您急急忙忙骑车赶来.
  方法三:引用名言名句,说明愿望,感恩回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者又引导学生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验亲情,去报答回馈父母之爱。
  生9:妈妈,在您的教育和呵护下,我变得那么乖巧,我从您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怎样做人。妈妈,我想对全世界说:您对女儿的爱是伟大的,我的好妈妈!
  生10:妈妈,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懂事了,让我来为您分担家务吧!您应该多休息休息,这样身体才会健康。
  ……
  总说写作难,写好更难。其实,最难的是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只要找对题材和阅读材料,又有何难?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当中,有很多课文都适合如此操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都可以将习作教育渗透于课文学习之间,让学生们习得更加全面的写作方法和风格,使他们的写作水平获得质的提升。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仅有大米,没有善于烹饪的巧妇,同样难得美食。没有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课堂也难呈现出精彩。精彩的教学设计是执教者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智慧的结晶。笔者就以《小露珠》一课的多次教学设计为例,简单阐述实现教学设计生长的策略。  一、精选内容,教学设计准确而本位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 “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可见
低年级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要能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该学段的认字量占到了小学阶段识字量的50%。这个数字足以证明低年段识字任务的艰巨。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完成听说训练的同时完成识字任务,显然是个矛盾点。陶行知为此提出了要关注生活,从生活入手,识字生活化的观点。  那么如何弥补课堂识字的不足呢?笔者认为,要找准生活识字的根,架起识字的桥,在学以致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文本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它是编者根据一定的目标,用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文字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个语文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指导学生阅读,但常常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歌德曾说过:“文字人人都认得,关键是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作为一名教师,寻找文本的突破口,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实现
作文内容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真神奇。比如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呢?这次习作,就给你一次“变”的机会,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故事。在故事里,你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根据他们的意见认真改一改。    设计理念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让儿童保持想象力,并有效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这不仅对儿童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利,而且对儿童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将产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阅读教学亦然。观如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专注于文字的识记与文段的背诵,学生之于阅读却是走马观花,不知其美,不知所学,转身即忘。要改善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层级阅读教学是剂“良方”!如果把文章阅读比作高山的话,那么层级阅读教学便是上山的台阶,拾级而上,便能由表及里,领略别样美丽。本文以苏教版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为例,分析如何逐层递进,实现阅读层
习作内容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他可能是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外语的妈妈,也可能是苦练书法的小伙伴;可能是不畏寒暑、默默工作的清洁工人,也可能是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叔叔、阿姨……选择其中的一位,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他们执著追求的精神。如果你觉得还有其他的品质令你敬佩,也可以说一说。要把事情说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要把自己所写的人的精神表现出来。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能写出内容新颖、构思精巧的文章,是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并注意观察。因此,教师要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就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累生活中的习作素材。  一、自由度——让学生的思维驰骋  在指导学生描写一处家乡的景点时,在描写枫树湾这一处时,学生写出了精彩:“微风一吹,树上的枫叶有的沙沙作响,像在演奏欢迎曲;有的缓缓落下,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无数片枫叶落下
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文,描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春的情景,通过对赏春、论水、言志这三个场景的描写,表现了泗水河畔盎然的春意和师生间浓浓的情谊。文章语言优美,说理透彻,师生的深情如同清泉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教学中,我以教材为载体,以走进语文的广阔天地,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一、搜集、处理信息,构建展示自我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前不久,在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建成“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研讨会上,著名特级教师杨献荣为我们执教了《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沪教版)一文。课堂上,明了的三次阅读(初读——再读——三读),简单的三个板块(粗知内容——体悟情感——学习表达),递进的三层问题(课始发问——以问追问——以问教问),真正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明白了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杨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撩起了阅读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这种交流更加顺利、通畅。除此之外,最有效的增进师生双向互动的方法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疑点进行讨论,对学生的状态即时评价反馈,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低效的课堂提问似乎依然“枝繁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