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假舟楫”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g86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善于借物,电教媒体就是我们值得一借的“宝物”。电教媒体利用声、光、影、像等手段制成的课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表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强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课文之间不可替代的桥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开发学生写作潜能……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巧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1. 形象导入,激情引趣。导入教学时,展示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片或一段精彩的影像,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如教学《“东方之珠”》一文时,教师先播放一段香港迷人风光的录像,再配上优雅轻柔的乐曲,让学生饱览号称“天下第一滩”浅水湾的美景,再亲身感受一下海洋公园内动物们的精彩表演以及铜锣湾的繁华热闹。这样,利用多媒体“声、光、影、像”于一体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接受信息,把鲜明逼真的立体形象和悦耳动听的音乐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香港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发直接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境界。
  2. 悬念设置,引人入胜。设置悬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其详。在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文时,教师首先展示几张听诊器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一下,初步了解如今的听诊器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异同,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么来的吗?是谁发明的?……”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一定已经悄然融入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的学习心理。
  二、巧用电教媒体: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推动器”
  1.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电教媒体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化静为动,把学生不熟悉的事物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因此,巧用多媒体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在《航天飛机》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航天飞机”这一事物比较陌生,对其外形特征和功能特点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这陌生的“庞然大物”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其“飞得高、飞得快、本领大”的特点也一目了然……顿时,兴趣盎然的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学习,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阔了视野,从而提高了认识能力。
  2. 创设情境,以情育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更好地理解课文,必须入情入境,情感是知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记述了邓小平骨灰撒大海的场景,表达了人民对邓小平爷爷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教学时,运用生动、形象的导语创设一种庄严、肃穆的情境,抓住这个机会出示“飞机在高空盘旋、大海呜咽、寒风卷浪”的课件片段,这样使学生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那庄严、哀恸的动人场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朗读课文的基调和阅读方法,更在朗读中理解了“邓爷爷爱人民,人民爱邓爷爷,邓爷爷的丰功伟绩永垂不朽”,以此达到入情入境、以情促学、以情育人的效果。
  3. 启迪思维,培养美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能让学生自由地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去感受美、享受美。例如,在教学《西湖》一课时,我先播放一段关于西湖的录像片,并配以轻和柔美的钢琴曲……优美动听的旋律唤起了学生的欣赏激情,诱导他们渐渐走进西湖,走进文本: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是那连绵起伏的山峦,是那水平如镜的湖面,是那秀美典雅的孤山,更是那绿意盎然的十里长堤……在这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启迪,美感得以培养。
  三、巧用电教媒体:开发学生写作潜能的“挖掘机”
  1. 再现情景,培养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进行写话训练时,积极运用电教手段,激活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进行想象。例如,让学生通过听事先录制好的各种声音,然后展开想象,将周围的环境、人物、事件联系起来编写故事;看影像还原故事的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与结尾,或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无声录像,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从而进行描述……在不拘形式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说出来、写下来,“开广其胸襟,发抒其志气”,如此神思飞动,文潮奔涌的他们,思绪怎能不飞扬?何愁他们写不出创造性的文章来?
  2. 知识迁移,训练发散思维。由于电教媒体的运用大大地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赢得了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计算机这一有利条件,设计与本课训练重点相关的写话命题,同时,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当堂完成“限时作文”,实现文本的内化、知识的迁移和语言的重组,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如在教学完《槐乡五月》一课后,我设计了如下写话训练:请你上网查一查有关槐花及槐花节的资料,并用书上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一设计,巧妙地运用了电教媒体的方便性和快捷性,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当然,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益非一日之功,但实践证明,恰当、合理、巧妙地运用电教媒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这无疑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感性美学可以让学生们重新认识生活,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动情点,有利于引导学生们在感性层面上进行写作。将感性美学融入到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实地描述出来。让学生们在接触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写作的兴趣,拓宽眼界的同时,理清写作的思路。一、生活:感性美学的再发现  1.生活才是作文教学之根本  在作文教学中,提到要了解生活,观察生活,但
期刊
一、教学设想  王充闾的散文《火把节之歌》情景交融,通过生动描写火把节的盛况,展现了黎族的民俗风情,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黎族人身上的“狂欢”精神。我教的学生语文素养并不高,知识面狭窄,在理解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设计怎样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逐步领略到火把节的“隆重、盛大”,理解彝族,成为我备课时重点考虑的问题。这堂课我通过预设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达成了教学目标,授課中适时地把握
期刊
最近,笔者应邀到一所兄弟学校执教一节作文课。内容是五年级习作5,要求是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实,写事作文在各个年级段都有,无非是写法要求与目标重点略有区别。因为是写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学生是不是会感到乏味?还有什么东西可教呢?到底又该怎么教呢?笔者尝试把微课与作文教学整合,希望能激起学生不一样的习作兴趣,给作文课堂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一、微课增加课堂的观感情致
期刊
一所发展中的学校需要一位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校长。滨城区三河湖镇第一小学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小学,学校的发展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资源不足,教师老龄化严重,留守儿童多。然而,参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一年多,就已经初见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校长的支持和管理是分不开的。下面是笔者与薛玉江校长的谈话,从中可以看出一位小学校长的教育理念。  王营营:担任小学校长已经十几年,您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薛玉
期刊
学习小古文,就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穿越时空,在阅读和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但由于小古文与当代白话文之间差异较大,以及小古文本身晦涩难懂,学生接触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习惯在时空上有很大的差距,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小古文教学起来难度较大,学生兴趣也不高。那么要解决小古文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难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行之有效的方法呢?下面我以《刑天舞干戚》为例谈谈低年级小古文教学。  一
期刊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孙双金老师把一堂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寫写练练。其中,“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通过方式多样、灵活多变的说话训练,使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踊跃发言,由此可见,教师在作文课上的指导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如何
期刊
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学术与文化瑰宝,是承载民族精神的历史河床,学校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同时开始新经典阅读实验。如何让新经典阅读真正深入课程,走进学生,融入生活,学校的实践探索也因此而始。  一、经典阅读以课程为依托  孕育学生素养是新经典阅读的一个清晰而重要的目标指向,而决定学生素养的重要依托是课程。让学校的特色能更持久,更有效,也必须走课程化之路,将其纳入校本课程系列,在实践上、内容上、方
期刊
复习课是孩子们最不喜欢的。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复习课上得有趣而高效呢?这是所有语文老师迫切想要掌握的“良方”。好的复习课应该有这样的要素。  一、讲究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复习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学生对复习内容感兴趣,就会大大地睁着眼睛,高高地举起双手,甜甜地展开笑颜。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呢?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如复习春联,多媒体出示除夕贴春联的喜庆场面渲染情境,接着通过让学
期刊
长期以来,习作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相对较弱的环节。在村小,这种情况更是糟糕。学生习作水平普遍不高,内容千篇一律,语言苍白,情感缺失。老师批改较笼统,针对性不够。最终导致师生谈文变色,学生怕写作,教师怕上习作课,更怕改习作,习作教学的效率较差。一、寻米造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活水”必来自于生活。可是有人却错误地认为农村孩子的生活平淡、朴素,似乎很难让学生激起灵感的火花。“生
期刊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作画是这样,教学亦是如此。 每一个文本,无论有多少详尽的细节,也消弭不了其中的“留白点”——也许是一个情节,也许是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巧妙地利用这些“留白点”,不仅能挖掘出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