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追问的时机,点燃思维的火把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b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设想


  王充闾的散文《火把节之歌》情景交融,通过生动描写火把节的盛况,展现了黎族的民俗风情,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黎族人身上的“狂欢”精神。我教的学生语文素养并不高,知识面狭窄,在理解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设计怎样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逐步领略到火把节的“隆重、盛大”,理解彝族,成为我备课时重点考虑的问题。这堂课我通过预设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达成了教学目标,授課中适时地把握了追问时机,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火把节这个“狂欢”的氛围中,课堂上学生的双手就像火把一样一直高高地举起。

二、教学片段


  问题情境。
  小组探究:1.从哪些语句中读出“火把节”的隆重,感受到“狂欢”的氛围?2.从这些语句中你又悟到了彝族人怎样的精神?
  生(1):我们小组找的是第七小节中的“既看”“又看”“还看”,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参加选美活动的姑娘要求很多,标准很高。
  师(追问):为什么从选美要求高就能看出这个节日的隆重呢?
  生(2):我补充我同桌的回答,从选美不光要看外在打扮的体态美,更注重的是姑娘们内在的品行美,可以看出彝族人对待这件事很慎重。
  师(追问):这段写选美活动的文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选美活动是很隆重的?
  生(3):从“德高望重”可以看出彝族人对历史悠久的选美活动的重视。
  生(4):“反复”这个词语,说明评委们是经过多次比较、协商得出的结果。可见评委的慎重,一定要选出内外兼修的美女。
  师(追问):如此权威的评委,如此高的评价标准,如此慎重的遴选过程,终于选出了人们心目中的偶像。从这个历史悠久的选美活动中我们能读出彝族人怎样的精神追求?
  生(5):对美的热爱。
  生(6):对美的追求。
  师(追问):从哪些语句当中也能读出彝族人对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生(7):第九小节中祝歌的歌词连用两个“烧死”“烧那”可以看出人们对害虫、鬼魔的痛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追问):大家联系前文思考:彝族人为什么会认为点燃火把能驱虫辟邪,祈求丰收呢?
  生(8):第五小节也提到了英雄惹地豪星动员男女老幼点燃火把终于消灭了天虫,保住了即将收获的庄稼的传说。所以人们为了祈祷丰收,年年点燃火把。这就是“火把节”的由来。
  师(追问):原来“火把节”有这样悠久的历史,在惹地豪星这个英雄身上你们还看到彝族人怎样的精神内涵呢?
  生(9):看到彝族人的顽强不屈的品质。
  生(10):看到彝族人的勇敢顽强的精神。

三、教后反思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效追问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好时机,这样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追问的效率大大提高。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彝族人的“狂欢”的精神,我抓住了这些追问的时机。
  (一)在欠缺深度处追问
  学生在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回答就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如果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就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进一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如学生赏析“选美”这个活动时,如果只停留在“选美标准高”这个层面上,就不能充分感受彝族人对美的追求。所以我引导同学们继续对文本展开追问,一问打开新天地,一答呈现新境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欠缺深度是常有的事,我认为教师的追问要力求做到“有疑处深入,无疑处设疑”。
  (二)在缺少整合处追问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零散的、缺乏概括性的。他们或许能零星地得出一些理解和感悟,但却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能力将这些理解和感悟高屋建瓴地总结、概括、整合起来。而此时教师如能恰当有效地追问,相信定能将学生散乱的思维扭成一股紧密的绳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如在学生赏析完“选美活动”相关文字后,就追问“从哪些语句当中也能读出彝族人对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引导学生接着找到体现彝族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语句。在学生理解“祝歌”的内容后又追问“大家联系前文思考:彝族人为什么会认为点燃火把能驱虫辟邪,祈求丰收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孩子关注到本文插叙的传说,从而又了解了彝族人身上的顽强不屈的精神。正是这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更紧密,始终围绕主问题研读文本。
  (三)在意外生成处追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充满生命灵性的,在动态的课堂中常会出现一些意外。这些意外往往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灵感的萌发、大胆的创意,是张扬学生个性、深化学生思维的最佳契机。本堂课我及时捕捉了这类意外,及时追问再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把。
  在本堂课即将结束时,有个小组找出了观众反应的这句话,让我很惊喜。因为我正在思考如何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节日的盛大。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追问:“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也是从观众的角度来写节日狂欢氛围的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找到了另外两处。然后通过诵读《凤凰涅槃》中的句子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对“歌”的理解,突破了课文的难点,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新区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同构”,源于美学思想中的一个名词。在当前追求文本创造性解读、多元化解读的今天,笔者也对“同构”一词在概念上进行延伸,探索基于“同构”意识下的语文文本审美性解读。具体可以理解为,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间,通过某种相同或者类似的系统结构进行同构解读,继而能够有效唤醒学生旧有的审美经验。不过这里的同构性,更多源于对象的同构。一、源于编者对话,同构文本背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
期刊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在不断地进行着,但课堂的氛围还是那样的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成绩仍然停滞不前。有一段时间,我也曾在语文教学中迷失方向,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乱闯地去寻找那一道语文教学独特的风景。直到2014年,我有幸接触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才重新认识了语文教学。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与实践,我领略到了“语文主题学习”给语文课堂带来的一道道曙光,现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之见
期刊
朱永新说,阅读意味着改变,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是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可是,学生阅读量少,课内阅读少,阅读指导少,这已是当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倡导大量阅读、围绕主题进行阅读和课内阅读,无疑为当前的阅读问题开了一剂良方。在小学阶段,教师除
期刊
近年来,朱文君老师和她的小古文研究團队的成果越来越为大家熟悉,很多一线教师开始进行小古文的实践,我也进行了尝试,发现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并不难,重点在只拣儿童“趣”处行。  一、趣读小古文——埋下儿童语文生长的根  当我接过一个三年级的班级时,心里想:正好,合适的年级,合适的基础,就从这个班级开始,读小古文!  一开始的时候,总是我读,学生跟着读,我慢慢地读,学生跟着我慢慢地读,读通读顺溜了,我们就开
期刊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等内外因素的限制,领悟课文缺乏理解基础,真正的内涵也变成了无源之水,难以企及。因此,笔者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品读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借助生活经历,品读领悟语言文字  笔者教学前,安排学生用小短文的形式写写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有趣故事,在课上让他们先交流这些小
期刊
李煜是个浪漫多情的人,亡国前他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公元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从此,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幽居,在汴京的一座小院,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这里的“无言”更表现了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可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何用?又有谁能理解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重点。但在課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朗读训练的形式、方法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一、“有效”诵读,使语文课堂“读”出心裁  1.“有效”导读——叩击语文课堂的情感大门。叶圣陶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期刊
最近,应某教育机构之邀给四百多位语文老师上了一篇表现人性善恶的小说——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的《窗》。  在第二课时,还有25分钟,便进行本课的“当堂训练”。我出了这样两道题目。  第一道题目:你想做善人吗?想做善人的请举手。  结果,全体同学无一例外地举了手。  第二道题目:某一个晚上,你一人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迎面走来的一位老奶奶跌倒在你身边。你身边没有手机,你旁边也没有他人,也喊不到人。
期刊
我们常把品德课归入德育教育的行列中,因为品德学科是以道德判断为重点的学科。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中的《他们贡献大》就是道德判断类非常典型的一课。我从研读教材到备课,从分析学情到执教,有了一些如何教学道德判断类课型的小思考,也有了一些对品德学科中的“人文性”“社会性”的小想法。一、以小见大,取独还众  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于劳动者的概念是模糊的,所以“认识劳动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第一
期刊
感性美学可以让学生们重新认识生活,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动情点,有利于引导学生们在感性层面上进行写作。将感性美学融入到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实地描述出来。让学生们在接触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写作的兴趣,拓宽眼界的同时,理清写作的思路。一、生活:感性美学的再发现  1.生活才是作文教学之根本  在作文教学中,提到要了解生活,观察生活,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