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生活本身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78207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性美学可以让学生们重新认识生活,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动情点,有利于引导学生们在感性层面上进行写作。将感性美学融入到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真实地描述出来。让学生们在接触生活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写作的兴趣,拓宽眼界的同时,理清写作的思路。

一、生活:感性美学的再发现


  1.生活才是作文教学之根本
  在作文教学中,提到要了解生活,观察生活,但什么是“生活”呢?要如何发现“生活”呢?这些重要的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却未落实清楚,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将这些问题敷衍过去,导致我国部分中学作文教学质量较差。如果从感性美学视野分析,可以将“生活”细化到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凡是所有能让我们动情的都可以称为生活,化为写作素材。
  2.对人感性生活的观察是作文教学的基础
  对人感性生活的观察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人的本质是感性的,受感性思维影响的生活状态富有灵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感性美学方法的引入,学生们在学习写作方法技巧的同时,观察到生活中动人的闪光点以及人性的光辉,可以大大提高写作兴趣和质量。
  3.教学中鼓励学生们回归本真
  在对中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让学生们受老师成人化的思维模式影响,渐渐失去本真。在感性美学视野下,学生们观察到的生活更富有灵动性,更显得亲切真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们回归本真。通过回到生活中,学生们用自己的感性思维去体验生活,还原心中生活的原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更饱满真实。
  4.用感性美学的视野评析作文老师在对学生作文评析时要以感性美学的视野,通过细读发现学生感性的灵光点,捕捉精彩的词句。鼓励学生们用心用情去写作文,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写出更容易打动人的真实文字。引导学生们减少对范文素材的随意套用,减少文章的空虚化,多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从根本上提高文章的生动性。

二、情感:寻找逝去的本真性


  1.减少学生“为文而造情”的现象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們用感性思维去表达真实情感。如果一篇文章中故事是编造的,人物是虚构的,连情感也是假的,那这篇文章难以起到吸引人的作用,丢失了作文中最纯真的东西。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很少流露真情实感,而是复制范文中的描写情绪的词句。长期下去,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2.鼓励学生们寻找真情实感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这样很难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表达出真情实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们在感性美学视野下寻找真情实感,用自己的内心去表达情感。鼓励学生们保守内心的本真,避免受外界影响,麻木了自己的情感,并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融入真情实感,在打动自己的同时,也能打动读者。
  3.鼓励学生们回归生活
  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们保护本真情感,其重要途径是让学生们回归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们回归生活,在与生活亲密接触的过程中,用心感受情感变化,这样更能真实地表达个人想法,这样的文章也更能打动人。

三、思想:恢复原初的判断力


  1.教学中注重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思想是构成学生写作结构的必要内容。很多老师在对学生写作教导过程中并没有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归纳,让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也很难把握自己文章的中心。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所讲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们在写作中将自己对人物的描写、对情感的表达等都服务于作文的中心思想。这需要学生们首先建立文章的结构,形成整体的中心思想。这样的文章更能吸引人,在感受美妙文字的同时,带给人启发。
  2.鼓励学生们表达真实思想
  老师和学生们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评价标准不一样,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真实的思想,让学生们的思想回归本真。把感性美学视野融入到中学作文教学中,老师要多引导学生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自己的思维出发去思考。很多学生往往疏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很容易被老师的思维模式影响,渐渐丢失了属于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在教学中要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念灌输给学生们,应让学生们自己发现生活,去建立思想体系。学生们通过独立的思想体系,写出来的作文也显得更真实。
  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多融入感性美学的方法,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寻回本真。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接触生活,亲身实践中写出更能打动人的灵活文字,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针对目前大多数中学作文教学中的问题要及时突破,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语文教师,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9期“汉字学运用”专栏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从高中语文教学看小学识字教学》,作者陈玉琴、金文伟老师认为,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小学、初中的语文知识教正确了,基础打好了,高中语文课就可以节省时间讲授更多的知识;要是教得不到位,学生语文能力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就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去补,从而影响高中语文知识的讲授,影响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  《义务教育语
期刊
“同构”,源于美学思想中的一个名词。在当前追求文本创造性解读、多元化解读的今天,笔者也对“同构”一词在概念上进行延伸,探索基于“同构”意识下的语文文本审美性解读。具体可以理解为,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间,通过某种相同或者类似的系统结构进行同构解读,继而能够有效唤醒学生旧有的审美经验。不过这里的同构性,更多源于对象的同构。一、源于编者对话,同构文本背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
期刊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在不断地进行着,但课堂的氛围还是那样的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成绩仍然停滞不前。有一段时间,我也曾在语文教学中迷失方向,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乱闯地去寻找那一道语文教学独特的风景。直到2014年,我有幸接触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才重新认识了语文教学。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与实践,我领略到了“语文主题学习”给语文课堂带来的一道道曙光,现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之见
期刊
朱永新说,阅读意味着改变,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是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可是,学生阅读量少,课内阅读少,阅读指导少,这已是当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倡导大量阅读、围绕主题进行阅读和课内阅读,无疑为当前的阅读问题开了一剂良方。在小学阶段,教师除
期刊
近年来,朱文君老师和她的小古文研究團队的成果越来越为大家熟悉,很多一线教师开始进行小古文的实践,我也进行了尝试,发现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并不难,重点在只拣儿童“趣”处行。  一、趣读小古文——埋下儿童语文生长的根  当我接过一个三年级的班级时,心里想:正好,合适的年级,合适的基础,就从这个班级开始,读小古文!  一开始的时候,总是我读,学生跟着读,我慢慢地读,学生跟着我慢慢地读,读通读顺溜了,我们就开
期刊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等内外因素的限制,领悟课文缺乏理解基础,真正的内涵也变成了无源之水,难以企及。因此,笔者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种品读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借助生活经历,品读领悟语言文字  笔者教学前,安排学生用小短文的形式写写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有趣故事,在课上让他们先交流这些小
期刊
李煜是个浪漫多情的人,亡国前他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公元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从此,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幽居,在汴京的一座小院,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这里的“无言”更表现了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可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何用?又有谁能理解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重点。但在課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朗读训练的形式、方法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一、“有效”诵读,使语文课堂“读”出心裁  1.“有效”导读——叩击语文课堂的情感大门。叶圣陶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期刊
最近,应某教育机构之邀给四百多位语文老师上了一篇表现人性善恶的小说——澳大利亚著名作家泰格特的《窗》。  在第二课时,还有25分钟,便进行本课的“当堂训练”。我出了这样两道题目。  第一道题目:你想做善人吗?想做善人的请举手。  结果,全体同学无一例外地举了手。  第二道题目:某一个晚上,你一人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迎面走来的一位老奶奶跌倒在你身边。你身边没有手机,你旁边也没有他人,也喊不到人。
期刊
我们常把品德课归入德育教育的行列中,因为品德学科是以道德判断为重点的学科。苏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中的《他们贡献大》就是道德判断类非常典型的一课。我从研读教材到备课,从分析学情到执教,有了一些如何教学道德判断类课型的小思考,也有了一些对品德学科中的“人文性”“社会性”的小想法。一、以小见大,取独还众  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于劳动者的概念是模糊的,所以“认识劳动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