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设多样性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实例尝试了几个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故事情节设计法
在教学中,使用合适的故事情节来讲授理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本人在政治教学中的故事情节设计进行分析。当前,汽车消费热成了大家谈论的话题,由于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汽车价格的下降,使得很多的普通百姓圆了“汽车梦”。在《消费及其类型》这一框中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节《老张买车的故事》。
情节1:老张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月收入4千元左右。看着许多的亲戚朋友都成了“有车一族”,老张真是羡慕极了。老张买不买得起车,首先取决于什么?由此引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情节2:但是老张琢磨了一阵子,还是有些犹豫:金融危机阴影还未散尽,外资企业也靠不住,我万一下岗了,钱全在车上,孩子马上上大学又该怎么办?老张预期收入不好,肯定会减少现在的消费以留作后用。由此得出:居民消费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收入预期的影响。
情节3:“现在是某品牌4S店在搞促销,价格打九折还送购置税,现在不买岂不是太亏了?”车价的变动对老张消费有很大的影响:在老张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车价下跌,购买能力提高,消费水平则提高。由此引出:影响消费主要因素之二——物价水平。
情节4:车市上的车子太多了,买什么牌子的轿车呢?桑塔纳比较便宜,但车型太一般;帕桑特驾乘舒适,价格也比较适中,但耗油偏大……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甚至购买方式、商家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等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由此引出: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
情节5:用哪种方式购买呢?钱货两清的消费还是贷款消费呢?由此引出:按照交易方式不同,消费的类型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情节6:如果车买回来了又该怎样维护好它呢?买工具自己维护?到汽车美容店维护?由此引出:按照产品类型不同,消费的类型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情节7.车终于买了,这下可以开车去自驾游了!这种消费到了什么层次?享受资料消费。由此引出:消费的类型按照消费的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设置合适的故事情节来讲解书本理论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将整个框题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通过对故事情节进行设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加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生活材料设计法
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目标是让政治课教学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让学生过现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在教学实践中,立足学生生活实际设置生活化情境材料是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基本手段。在《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中,用“蔬菜价格上涨引人关注”作为背景材料导入新课,用生活化的素材贯穿全课的教学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背景材料导入:【中国农业信息网】报道:3月末时,北京新发地市场蔬菜的平均价是1.435元/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仍高出19.65%。专家分析原因有:一是近年来,各种生产资料尤其是肥料价格大幅上涨,同时过桥过路费、燃油费等也大幅上涨,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增加对蔬菜价格的上涨起了推动作用。二是城镇居民消费的增加。自2000年起,我国城镇居民蔬菜需求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4.32%。三是由于许多蔬菜产地此前一直处在冷冬期,影响了北方蔬菜生长的速度和质量,一些本该在目前大量上市的冷棚或暖棚蔬菜推迟了上市期。根据这则报道请学生分析涨价的原因在哪儿?从报道中学生不难得出三个原因: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天气寒冷供应不上。通过进一步引导,第一个原因是商品的价值,第二、第三个原因加起来就是供求关系。面对现实中学生也关注的问题,能简单说出影响价格的因素,虽然不深刻,但是培养了学生爱思考生活现象的习惯,让他们知道经济生活就在身边。通过生活材料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案例教学实践也使政治教师自己有了教学反思和体会。
三、实践体验设计法
新课程强调,学习者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不应该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政治课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实践体验,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如在讲授《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这框时,首先以《非洲的白乌鸦》导入,因其内容与学生的实践体验(乌鸦是黑的,从没听说乌鸦有白色的)有很大的出入,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在听完教师用投影介绍后,才恍然大悟。至此,新课的导入也就水到渠成。
四、交流活动设计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多设计交流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为此我作了如下尝试。
1.成果交流。针对一些与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状况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先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再进行成果交流的方式。如在讲授《实现人生的价值》时,可首先安排一节课到学校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然后安排一节交流课,围绕“你活着为什么”、“你怎样活着有价值”、“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你的价值”这三大主题,让学生畅谈自己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这既是一种生生交流,也是一种师生沟通,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快乐,也使得自己的思想觉悟得到了提升。
2.课堂辩论。对于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和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的问题,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方式创设情景。如在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可设置两个情景:其一是“小岗村原党委书记沈浩在农村基层贡献了年轻的生命值不值”;其二是“讨论保尔·柯察金和比尔·盖茨谁的贡献大”。此情景的设计正是基于学生思想上的碰撞,如果学生在辩论前都认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讨论会异常激烈,并且在辩论中理越辩越明,思想越辩越统一,效果越辩越好。
3.展板展示。为了更好地巩固政治课堂教学成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展示交流平台,通过分主题、分小组、分阶段让学生自制展板,营造学习政治的氛围,展示当代青年学生的风采,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如,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让学生分组收集反映60年成就的素材,然后做成展板在全班交流,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动手能力。
总之,情景教学是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情景可以因时因地灵活设计,只要使用恰当,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故事情节设计法
在教学中,使用合适的故事情节来讲授理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本人在政治教学中的故事情节设计进行分析。当前,汽车消费热成了大家谈论的话题,由于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汽车价格的下降,使得很多的普通百姓圆了“汽车梦”。在《消费及其类型》这一框中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节《老张买车的故事》。
情节1:老张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月收入4千元左右。看着许多的亲戚朋友都成了“有车一族”,老张真是羡慕极了。老张买不买得起车,首先取决于什么?由此引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情节2:但是老张琢磨了一阵子,还是有些犹豫:金融危机阴影还未散尽,外资企业也靠不住,我万一下岗了,钱全在车上,孩子马上上大学又该怎么办?老张预期收入不好,肯定会减少现在的消费以留作后用。由此得出:居民消费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收入预期的影响。
情节3:“现在是某品牌4S店在搞促销,价格打九折还送购置税,现在不买岂不是太亏了?”车价的变动对老张消费有很大的影响:在老张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车价下跌,购买能力提高,消费水平则提高。由此引出:影响消费主要因素之二——物价水平。
情节4:车市上的车子太多了,买什么牌子的轿车呢?桑塔纳比较便宜,但车型太一般;帕桑特驾乘舒适,价格也比较适中,但耗油偏大……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甚至购买方式、商家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等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由此引出: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
情节5:用哪种方式购买呢?钱货两清的消费还是贷款消费呢?由此引出:按照交易方式不同,消费的类型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情节6:如果车买回来了又该怎样维护好它呢?买工具自己维护?到汽车美容店维护?由此引出:按照产品类型不同,消费的类型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情节7.车终于买了,这下可以开车去自驾游了!这种消费到了什么层次?享受资料消费。由此引出:消费的类型按照消费的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设置合适的故事情节来讲解书本理论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将整个框题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通过对故事情节进行设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加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生活材料设计法
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目标是让政治课教学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让学生过现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在教学实践中,立足学生生活实际设置生活化情境材料是政治课有效教学的基本手段。在《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中,用“蔬菜价格上涨引人关注”作为背景材料导入新课,用生活化的素材贯穿全课的教学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背景材料导入:【中国农业信息网】报道:3月末时,北京新发地市场蔬菜的平均价是1.435元/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仍高出19.65%。专家分析原因有:一是近年来,各种生产资料尤其是肥料价格大幅上涨,同时过桥过路费、燃油费等也大幅上涨,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增加对蔬菜价格的上涨起了推动作用。二是城镇居民消费的增加。自2000年起,我国城镇居民蔬菜需求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4.32%。三是由于许多蔬菜产地此前一直处在冷冬期,影响了北方蔬菜生长的速度和质量,一些本该在目前大量上市的冷棚或暖棚蔬菜推迟了上市期。根据这则报道请学生分析涨价的原因在哪儿?从报道中学生不难得出三个原因: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天气寒冷供应不上。通过进一步引导,第一个原因是商品的价值,第二、第三个原因加起来就是供求关系。面对现实中学生也关注的问题,能简单说出影响价格的因素,虽然不深刻,但是培养了学生爱思考生活现象的习惯,让他们知道经济生活就在身边。通过生活材料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案例教学实践也使政治教师自己有了教学反思和体会。
三、实践体验设计法
新课程强调,学习者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不应该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政治课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实践体验,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如在讲授《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这框时,首先以《非洲的白乌鸦》导入,因其内容与学生的实践体验(乌鸦是黑的,从没听说乌鸦有白色的)有很大的出入,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在听完教师用投影介绍后,才恍然大悟。至此,新课的导入也就水到渠成。
四、交流活动设计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多设计交流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为此我作了如下尝试。
1.成果交流。针对一些与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状况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先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再进行成果交流的方式。如在讲授《实现人生的价值》时,可首先安排一节课到学校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然后安排一节交流课,围绕“你活着为什么”、“你怎样活着有价值”、“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你的价值”这三大主题,让学生畅谈自己对这三个问题的认识。这既是一种生生交流,也是一种师生沟通,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快乐,也使得自己的思想觉悟得到了提升。
2.课堂辩论。对于教材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和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的问题,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方式创设情景。如在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可设置两个情景:其一是“小岗村原党委书记沈浩在农村基层贡献了年轻的生命值不值”;其二是“讨论保尔·柯察金和比尔·盖茨谁的贡献大”。此情景的设计正是基于学生思想上的碰撞,如果学生在辩论前都认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讨论会异常激烈,并且在辩论中理越辩越明,思想越辩越统一,效果越辩越好。
3.展板展示。为了更好地巩固政治课堂教学成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展示交流平台,通过分主题、分小组、分阶段让学生自制展板,营造学习政治的氛围,展示当代青年学生的风采,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如,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让学生分组收集反映60年成就的素材,然后做成展板在全班交流,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动手能力。
总之,情景教学是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情景可以因时因地灵活设计,只要使用恰当,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