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一次次来 他一次次笑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i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市民王胜福在17年中先后得了5种原发性癌症,癌细胞遍布消化、泌尿、呼吸、皮肤软组织等四大系统,他是用什么方法使5大癌症一次次全身而退的呢?
  
  癌症突袭重组之家
  1993年年初,杭州粮油化工厂的职工王胜福连续一个星期出现便血。他独自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查。当从医生口中听到“肠癌”两个字时,这个一向坚强的汉子也懵了,一连几天不说话、不吃饭、不睡觉,他的再婚妻子贵亚萍也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住院后,王胜福抗拒手术治疗,他怕花了钱,病也没治好,拖累家人。贵亚萍急得直哭。妻子的眼泪让王胜福越发内疚。
  医生把贵亚萍叫到了病房外:“得这种病,治疗是一方面,但心态更重要,作为家人,你们必须有个乐观的态度,不然会给病人增添心理压力。”反思自己这么多天的表现,贵亚萍打定了一个主意:不能让丈夫再低沉下去,要让他高兴,首先自己要乐观起来,笑不出来也要笑。
  当天晚上,贵亚萍把女儿菲菲叫到病房外,再三叮嘱:“菲菲,爸爸病了,咱们俩得给爸爸打气,不能动不动就哭,那样爸爸看了会难受,病会更严重。”菲菲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想尽办法哄父亲开心。王胜福不忍妻女失望,常常人前强颜欢笑,背后落泪。
  知道自己的心事瞒不住妻子,他歉疚地说:“我知道你和菲菲一心想让我高兴,可说实话,我真开心不起来啊!”贵亚萍给丈夫鼓劲:“咱俩刚认识那会儿,你身上那种天不怕地不怕、遇到啥事都乐呵呵的热乎劲特打动我,现在咱们家遭了难,咱们得往前走,你要是趴下了,咱们这个家就完了。”妻子的话打动了王胜福,手术后一年,王胜福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医生说他之所以恢复这么快,跟心情开朗有很大的关系。
  
  定点上演“家庭娱乐”
  2000年5月11日,王胜福突然晕倒在家,又一个“重磅炸彈”落下来:他得了胃癌。王胜福当时连自杀的心都有,恨不得立刻在这个世上消失。
  由于肿瘤已经扩散,医生不得不切除了王胜福四分之三的胃。手术虽很成功,但术后他得了厌食症,甚至闻到饭菜味就会反胃呕吐,精神状况也一天比一天差,到最后只能靠输液和氧气罩来维持生命。
  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王胜福把一天当两天使,他不想在最后的生命里留给妻女的只有痛苦的回忆。抱着这样的心态,他整个人反而轻松了很多。一段时间后,王胜福开始能吃一些流质的食物。
  贵亚萍也似乎找到了对抗病魔的妙招。她跟女儿说:“其实你爸就怕拖累我们,我们不要整天把他当病人看,怕这怕那,也许‘平等对待’他心里会舒坦些。”
  第二天吃过晚饭,贵亚萍故意对女儿说:“菲菲,妈妈累了,要不今天晚上你洗碗?”菲菲提议道:“要不这样,让爸爸出几道脑筋急转弯题,咱们俩猜,谁输了谁洗碗。”在妻女的联合鼓动下,王胜福终于答应了,他想破了脑袋,终于出了一道题:“什么时候钟会响13下?”女儿想了想,抢答道:“坏了的时候。”王胜福朝菲菲竖起了大拇指。贵亚萍装作不服气,让丈夫再出题……
  从这以后,吃过晚饭猜脑筋急转弯,成了王胜福一家人定时定点的娱乐节目。菲菲怕节目内容单一,让爸爸感到无聊,特意增加了一个新环节,如果谁输了,除了选择洗碗,还可以选择表演一个节目。
  3个月过去了,王胜福从一开始的不能进食,到后来能吃一小碗稀饭,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转。连医生都说是奇迹。
  
  一个人去做皮肤癌
  女儿菲菲本想当一名服装设计师,但因照顾父亲耽误了学业,最终没考上大学。她到广州打工,几年下来便能单独设计简单服装了。王胜福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单位照顾他提前内退。夫妻俩在小区里开了间小杂货店。
  2003年农历春节前,菲菲回家过年。母亲告诉她,父亲王胜福发现自己背上长了一个疮,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皮肤癌。这次,王胜福一个人淡定地去医院做了手术。
  经过这么多生生死死,王胜福也看开了,他跟女儿开起了玩笑:“幸好你爹身体底子好,不然咱家就要在医院过年了。”菲菲拿出了为父亲设计的新衣服,王胜福穿上新衣后,特意拿了顶礼帽,做出滑稽又可爱的扮相。妻女都觉得王胜福变了,他开始主动给家里制造欢乐气氛。
  2004年秋,菲菲考上新加坡的一所服装大学,出国留学。送走女儿的第二天晚上,贵亚萍一进卧室,只见丈夫笔直地躺在床上,没有半丝呼吸声,贵亚萍吓得脸色都变了:“胜福,王胜福,你醒醒啊!”
  就在贵亚萍准备大喊救命时,王胜福“扑哧”笑出了声。贵亚萍一下子瘫坐在床上:“老头子,你想吓死我啊!”“你天天逗我开心,我这不是回赠一下嘛。”“那也不带你这样的啊,以后不许再开这种玩笑了。”贵亚萍嗔怒地推了一下丈夫的额头。
  
  最活跃的癌症病人
  2009年4月,王胜福再次被检测出患有输尿管癌时,夫妻俩从容地走进医院接受治疗。看见他们,医生既无奈又同情地说:“你们又来了。”王胜福倒像见到老朋友一样,诙谐地说:“想你们了,怕你们忘记我,所以来串串门。”
  在病房里,王胜福是最活跃的一个,看上去根本就不像一个癌症病人,说笑话,唱京剧。输尿管癌还没治好,2010年6月初,王胜福再次因喉癌住进了医院。
  很多病友很难理解,面对致命的癌症,这一家人怎么看得那样风轻云淡。夫妻俩有说有笑,学成归来的女儿因为工作优秀,又被公司选送到英国深造。王胜福的主治医师、浙江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苏立众也不得不惊叹:“在临床上,全世界5种原发癌症患者最多不超过6例,能够像王胜福这样健健康康活下来,而且活得这么快乐,恐怕全世界也就这么一例了。”
  目前,王胜福恢复得很好,已经出院回家,继续接受药物治疗。他说,生命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丁老师:您好!  我听说一对男女相互间爱恋的激情,最多不会超过三年,而婚姻是一种被默契遵守的社会生活模式。虽说没有爱的感觉,婚姻谈不上幸福,但很多家庭已经习惯成自然,俩人在一起就是按部就班地过日子。可是谁承想,在我们家,老了老了,都退了休了,丈夫竟玩起了婚外恋。他到街心公园去跳舞,竟然从那里找到了久违的激情。  我们的感情本来也不那么热烈,似乎不存在什么背叛不背叛。我想,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每逢重大喜庆节日,我们全家总要聚在一起美餐一顿,然后各人赋诗一首。我已93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小文《我用诗风育家风》,不久此文便在一个刊物发表了。这大大激励了我和全家人写诗的兴趣。1990年代,沙地同志时任北京《老战士诗文集》编委会主任,将我历年来公开发表或未发表的59篇詩作印刷成书,取名《浪花集》,由他分送一些老同志。此后,家人亲友的原创诗文则由我的忘年交陈玉民及我的几个女儿分头打印、排版、装
2000年,我结束了长达8年的人民日报国际部的夜班工作,准备在退休之前再当一任驻外记者。几经考虑和权衡利弊,选定了去美国。到了美国才发现,在美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以前驻守过的巴基斯坦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巴基斯坦我要采访总统、总理,新闻局会友好地设法安排。但要采访美国政要却没有那么容易。著名华裔赵小兰出任美国劳工部长后,我们多次联系采访,又给秘书打电话,又发电子邮件和传真,但对方总是礼貌地婉拒,最
网络时代,老伴也不甘落伍,当起了“网虫一族”。于是,我们的晚年生活便因网络的介入而发生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轶事之一:家务提速。自从老婆成为“网虫”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有空闲便守在电脑前,在网上纵横驰骋,游戏上Q,聊天发妹……忙得不亦乐乎,可谓“两手不管窗外事,一心只想网上游”!上网时间增多,导致家务时间锐减,于是做家务的时间明显“提速”,简直可以用“风驰电掣”来形容。  一天早上,
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我常在病房遇到病人亲友的心理求助。虽然有个别病人心理脆弱、了无生趣,可是绝大多数病人求生的意志仍然十分顽强,他们对亲友的关心与否十分在意。  一个朋友生病了,你到医院或他家里看他。你也许会说:“安心地休养一些时候吧,你不久一定会康复的。”你大概以为这是最熨贴的安慰吧!但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这两句话不过是一种善意的祝愿,却不能算是安慰。“你不久一定会康复的”——除了医生,从任何人口
互联网上有个“牛大帅”,在搜索引擎嵌入他的大名,很快就能找到他,一睹“大帅”风采。  “牛大帅”何许人也?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大学本科文化,在部队服役38年,曾任空军某部团职干部,人称马团长——“牛大帅”是天津人马玉鹏的网名。  “马团长”何以成了“牛大帅”?2003年,54岁的马玉鹏脱下军装,来到天津市西青区干休所。面对这一人生的重大转折,他一时无所适从。从16岁参军,他既管别人,又被别人管着。
近年来,我以网络为载体,尝试着将“网上理财”引入现实生活,家庭理财实现了时尚、科学、合理,我家从“算盘+账本”的时代,一下子跨进了网络时代。  网上投稿。退休后我喜欢写些小文章,过去给报刊投稿均用手抄信封邮寄,一封信的成本在1.4元左右。现在,我在网上申请了免费信箱、QQ号,不花一分钱,就可以把文稿通过网络投给国内外报刊。不但节省了开支,也节省了时间,由于發稿量不断增加,稿费也比过去多出了四五倍。
父亲闲来无事突然间对养狗有了兴趣,从朋友家要来一条黑不溜秋的小狗,起名金子,洗了个一尘不染,宝贝般地侍弄起来。他还对外宣称:老伴爱玩深沉,不爱说话;女儿在外念书求功名;儿子不找对象不结婚,抱孙子遥不可及。不如养些小动物,找点灵感,添点乐子。母亲则像一般主妇那样,养些小鸡打发日子。他们各自为政、各得其欢,倒也其乐融融。  父亲一直与狗有缘,他往常在自家楼下修车,邻居家养了只叫闹闹的小狗,它每天不呆在
刘玉堂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百岁老人。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法官。上世纪50年代,他曾核准判处杀害李大钊和刘胡兰烈士的凶手死刑。1983年,他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任上离休。2010年11月5日,他度过了百岁寿辰。  1911年,刘玉堂出生在陕西华县一个贫农家庭,年轻时曾辍学当过剃头匠。后来,他接触到进步思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进入由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在韩城、渭南、华县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