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消亡的千年古村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ho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着近千年历史的葛村终于保不住了。这个位于江苏镇江的古老村落里完好地保存着60多处明代至民国古建筑,但是现在,镇江新区的领导在电视里表示要“调集精兵强将,大干100天,完成葛村拆迁任务”。 这让村民们感到恐慌,从南宋迁至此地的解氏全村2840口人,即将失去这片繁衍了上千年的家园。
  “在江苏能保存60多处明清建筑的古村落凤毛麟角。”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汪永平说,如果拆了就永远没了。10月24日,他带着160个学生到葛村,为这些古建筑作测绘,他甚至比村民们还着急。
  
  葛村的价值
  75岁的解建中老人对记者说:“村里人八成以上都姓解,解家祖上原住在山东衮州的葛村,北宋灭亡随康王赵构南渡时落户镇江,为纪念故土将落脚地也取名葛村。”
  解氏宗祠是葛村的标志性建筑,宗祠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占地面积2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距今已有550多年,堪称镇江地区最古老的祠堂,也是镇江市级文保单位,宗祠中精美的木雕、彩画、石雕随处可见,一面斜靠在墙上的“植本堂”匾额,落款是“清光绪十九年”。汪永平介绍说,在江南再也找不出保存这么完好、体量这么庞大的宗祠。
  1949年后,解氏宗祠曾被用作公立小学,宗祠当过村委会办公室,部分还被租用过做鞋厂。直到2007年解氏后代开始修复宗祠,村委会、鞋厂搬出。当年8月26日,修复后的解氏祠堂正厅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修复解氏宗祠,镇江新区政府先后投入了35万元,并在拆迁其他古村落时,将旧瓦旧料送给葛村。经过几年修复,基本上恢复了宗祠的原有风貌。汪永平还曾被镇江新区政府大力支持修复解氏宗祠的举动感动。
  除了宗祠,村里60多处保存完好的老宅子也是一大宝贝,清水砖、空斗墙、黑色小瓦的屋面和精致的瓦当尤其醒目。葛村38号是一处晚清老宅,大门上锈迹斑斑的铁钉拼出“尚父在此”(注:尚父即姜太公),还有蝙蝠和寿字,寓意避邪趋吉,福寿双全; 宅子里,麒麟送子、岁寒三友之类的砖雕更是随处可见。
  更难得的是,这些老宅子里大多数都还住着人。142号的女主人殷冬华家是个四合院,她说:“老宅子冬暖夏凉,夏天不用空调,我们家,用一个摇头电扇就够了。”
  “没有了人的生活,那些老宅不过是文化的遗迹,是死去的历史,因此保护古村落,现在的主流观点是既保住老房子,也留下原住民,这样才是整体的、活态的保护。”汪永平说。
  村头那口古井从宋代一直用到今天,井边的石人是井神,至今栩栩如生,护卫着乡里和一方水土,类似的古井还有明代的一口,清代的两口。
  去年7月,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出具的一份登记表上,列出的葛村传统建筑共有勤怡堂、走马楼、武秀才门堂、乐分支祠和古树名木等共62处。社发局潘大富科长向记者介绍说,那是他们为葛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而进行的调查,东南大学规划院也曾为葛村作过一份规划,列出的历史建筑数量超过40处。关于申报的结果,潘科长表示,他们得到的答复是,葛村“体量较小,不具备名村条件”。
  江苏省名镇名村的评审由江苏省住建厅牵头进行,然而汪永平教授向江苏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了解情况时,得到的答复是他们从来没有收到过葛村的申报材料。换言之,是镇江市自己没有向江苏省申报历史文化名村,想申报又不申报,如此前后不一的想法耐人寻味。到底是什么原因挡住了镇江市的申报之路呢?
  汪永平曾帮江苏全省各地30多个名镇名村做过申报材料,其中约有一半申报成功。他对葛村并不陌生:“葛村古建筑较多、街巷格局未受大破坏,居民基本是原住民,评上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应没有问题。”
  
  爱村护村的村民
  对于政府的拆迁计划,村民们是反对的。5组组长解建华告诉记者,镇领导到村委会召集会议,村委会成员、所有村民小组组长和党员都参加了,绝大多数意见是反对拆迁,会议不欢而散。但村里的反对意见阻挡不了上面的行动,镇里已经派人来对葛村的房屋做面积丈量,做好拆迁准备工作。
  镇江新区城乡建设局网站10月8日发布了《丁岗镇葛村提前拆迁项目房屋拆除工程》的招标公告,在公告中,葛村的拆迁工作共被分为6个标段,工程总规模达11.97万平方米,将于今年11月启动,到2012年2月完成,拆迁规模是548户,而葛村总共有近580户人家,也就是说,千年历史的葛村基本要被拆空。
  古村被拆后建什么?作为直接利益相关人,葛村的村民们却一无所知。村民们对此提出强烈质疑:按正常程序,建设项目的规划,尤其是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项目,除了要通过网站、媒体和展览馆向全社会进行公示,还要在地块现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以征求公众意见。然而拆迁在即,规划却没有与村民见面,拆迁公告也没有张贴,在程序上明显违规。村里不少人曾去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打听,也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记者来到丁岗镇政府,宣传委员朱翠霞明确表示,葛村的确要拆迁,但到底什么时候拆、怎么拆、拆了之后做什么,她也不知道。 记者请她帮忙联系采访镇委书记,她亦推辞。直到本刊截稿时为止,村里仍然没有张贴拆迁公告,村民们也没有被告知补偿标准。
  而关于葛村古民居是否文物,是否值得保护,朱翠霞倒是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没有上级文物部门的认定,怎么能说明它们是文物呢?”
  “不是文保单位就可以拆除的观点是错误的。”汪永平说,江苏目前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但是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到4000处。汪永平是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多年来一直都在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葛村人对古村更有感情,村民们成立了文物保护委员会,在老宅上、古天竺和古腊梅旁都标注了名称和说明,走在葛村里到处能看到这些历史的“说明书”。他们还整理古村的历史,集资修缮宗祠,对故乡的热爱溢于言表。谢韵寿家花了五六万元,采用古建筑传统工艺,用木料、青砖修缮三开间的祖居,因为这是他家十九世祖解为干的“袖山楼”原址。
  10月24日测绘结束后,汪永平告诉记者,当天测绘的古建筑有50多处,从平面图上看,古村核心区的结构布局和街巷肌理基本保存完好。汪永平说,一个古村落所保留下来的,不仅是老房子、老街巷、古井、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人们世代生活形成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方言和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共同构成了乡土中国存活至今的社会生态。
  但这些道理,都阻挡不了政府拆迁的决心。
  能否幸免于难?
  葛村拆迁后干什么?
  记者在镇江新区网站“投资指南”栏目的中小企业园的介绍里有了收获。比对园区设计图和镇江新区地图后,记者发现在园区设计图上,葛村被划成一个个规整的条块,西部用于工业和孵化中心,中部和东部将建设标准厂房、居住区、公园等,几十处古建筑在设计图上根本杳无踪迹。
  这份2010年1月29日发布的网页上写道,园区一期“规划用地面积约2.97平方公里……2010年将完成一期安置房建设和10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及配套商务中心”……
  而大港股份 (002077)今年 3月2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与镇江新区经济开发总公司签订了中小企业园《标准厂房项目委建协议》,协议金额暂定3亿元;在此之前,镇江新区于去年11月发布公告,对中小企业园一期厂房太阳能电站、室内外装修、场内附属道路工程进行招标,招标金额2000万元……产业化步伐正在逼近,各路资本呼啸而来,古村落似乎已在劫难逃。
  事实上,村民解怀相告诉记者,早在去年5月,园区覆盖的罗家、孔家和葛村西片区就已经启动了拆迁。
  葛村也只不过是镇江新区大开发棋盘上的一颗小棋子。镇江新区正在推进一个“两城五区十园”的宏大开发计划,葛村所在的大港片区则要打造成滨江产业新城。一份《大港片区概念规划》显示,该片区建设用地规模达80平方公里,要建设光伏产业园、静脉产业园、工程技术创新园、风电园等10多个产业园。
  今年1月4日, 镇江新区管委会主任罗洪明在2011年工作部署会上讲话时说:“全年新增创新载体面积突破50万平方米,力争总量超越常州高新区。”根据“两城五区十园”计划,镇江新区到2013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00亿元,主城区面积扩大到近5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30余万,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狂飙突进式的大开发。
  问题是,城市化、现代化一定要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吗?葛村等古村落非拆不可吗?
  镇江新区政府也曾资助葛村修复解氏宗祠,并做了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调查,准备申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从这些举措和当初领导的表态来看,当地政府确实想过“在保护中发展”的思路,为什么后来又变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潘大富支支吾吾,但他向记者保证,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他是希望保护住葛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他甚至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了一个PPT文件,显示东南大学规划设计学院为葛村做的新社区发展规划,其中对活用历史文化遗产和古民居保护都提出了对策,正如潘大富所言“要保护也要发展”。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在镇江新区,当城市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乡村,动辄上百亿、几十平方公里的大开发中,很多古村落已经荡然无存,现在又轮到葛村了,它能幸免于難吗?
  为了避免悲剧发生,汪永平已经紧急向江苏省文物局报告。事实上,江苏省委刚刚召开的十一届十二次全会也将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写进了《文化建设工程意见》。
  最近,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也向温家宝总理提议保护古村落。他对记者说,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进行的普查显示,中国保存状况较好的古村落,已经由2005年间的5000个左右,锐减至现在的2000~3000个。
  “我们的古村落现在进入了一个消亡的空前加速期。”冯骥才说,“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认真翻阅它,就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了。
  如何守护这些充满记忆和历史的家园?葛村的命运不是一个孤例。
其他文献
关于改革的焦虑气氛前所未有地弥漫在中国的空气中。细心的观察者一如既往地细数“改革”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结果是60多次;在报告中,总理提出要在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两会”召开之前,国内媒体密集地讨论改革,“杀出一条血路”这种耸人听闻的字眼频频见诸报端;西方媒体甚至宣告中国将进行“闪电式”改革。  2月27日
陆红军先生是上海国际金融学院的创院院长,15年来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追求国际金融中心之路。然而,近来陆红军对国民中泛滥开来的一种“不差钱”心理进行了严厉批判,“美国负债160多万亿美元,而我们2万多亿美元债务觉得了不起,如果这些外汇储备贬值,我们2亿多农民工30年血汗钱就白白给人家打工了。”  中国非但不是“不差钱”,而且缺乏对“钱”进行保护保值的金融统御人才,用陆红军的话说,就是缺乏“金融国家队”。
自2015年起,全球人工智能市场收入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2024年将突破30000亿美元。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应用市场,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技术落地迅速,渗透到民众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保持高增长趋势,预计至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0亿元。但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资本逐步理性,并有向头部企业聚集的趋势。  
铺排,即铺陈排比,是中国古典诗歌极为普遍的一种艺术手法。铺排表现为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或人物行为等,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从而克服叙述描写的概念化、单一化,使形象丰满具体,又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还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并增添语言的音律美、节奏美——铺排,堪称古典诗歌艺术的奇葩。  一、铺排的方式  1.时空顺
在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看来,几十年来教育领域问题丛生,一团乱麻,根源就是教育投资不到位,原因是政府缺乏大投资的思路。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经过八九年的专题研究,刘道兴开出的处方是:政府发行国债办教育。既然老百姓储蓄存款的15%~20%是为孩子上学做准备,银行就应该建立相关的信贷机制,让部分金融资金进入教育领域。金融资本可以用于助学,也可以用于学校建设。当然,这需要金融体
找回中国农村发展之路,只能从改造小农经济入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最终回复农村发展的主体性。  最近两年,每到春节前后,一篇篇“返乡报告”就会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引发人们关注农村问题,并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些报告多完成于返乡探亲的学子之手,以一手见闻为基础写成,对农村问题的描写虽然还停留在现象层面,但最大的贡献是让那些与农村日渐疏远的城市人看到了高速发展的中国的另一面—有着最庞大
欧盟委员会教文总司于2016年8月发布了《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报告》,对欧盟12个成员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比较高等教育领域结构性改革的设计和执行情况,从而为欧盟高等教育改革提供范例和指导。  报告指出,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存在三种向度:一是增强高等教育机构的横向差异性,如奥地利、荷兰等国家的高校向应用型科技大学转型,强化差异性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二是增强高等教育机构的纵向差异性,如法国、
2015年全国“两会”有一个精彩的花絮,新华社把它报道出来了: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发言,谈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期,推进改革过程中会伴生很多问题。当他说到“银行是弱势群体”时,现场哄堂大笑,包括参加讨论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想不笑都不行。  稍有经济或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在现代社会,掌握着金融工具的银行在分配财富蛋糕上相当有能力。美国一个网站曾经评出
据中国政府网10月25日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中国要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其中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纲要》指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一分为二,不片面,不偏颇  由于生活的局限性,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分析常常简单化。他们往往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红的就都是红的,黑的就都是黑的,对任何事物都绝对化,不能  看到事物的内在对立统一。  如有的同学写“有钱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