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惊悸”了一下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iange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回放】
  “认识图形”一课是在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的时候进行的。课一开始,我带领孩子们将收集到的各种形状物体进行分类,组织学生展示分类情况并说明理由。之后,我和学生一起分别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后,我问学生:你们为什么只把球放进小筐里,而不把圆柱放进去?——对于“圆柱”和“球”的认识开始了。
  生1:圆球会滚,圆柱竖着放就不会到处乱跑!
  生2:圆柱有两个面是平平的,球就没有!
  生3:圆柱只能放倒时才能滚,球是可以向任意角度滚动的。
  不经意间,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把小篮里的圆柱举起来!”在我的要求下,学生准确地找到了那个又细又高的家伙,然后高高举起,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练习环节学生轻而易举地将生活中的物品和相应的形状连线,在图片中轻松地找出了“罗马柱”是圆柱体。接着孩子们又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搭出了未来超市、大楼、学校、坦克……不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
  【课后访谈】
  下课了,吴老师走上讲台,微笑着举起两个同为圆柱形状但又不同的物体:一个是又矮又胖的月饼盒,一个是又瘦又高的薯片桶。看着吴老师手上两个不同的圆柱体,我的心顿时“惊悸”了一下子,上完课的“轻松愉悦”立刻被“如坐针毡”取代!
  吴老师和蔼地问学生:谁告诉我,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水立方是长方体,不是正方体!
  生2:我知道了茶叶桶是圆柱体……
  听了学生发言,吴老师边听边微笑地点头。吴老师举起“又高又瘦“的薯片桶问:“你们说这是什么形状?”学生整齐地回答:“圆柱!”“那这个又是什么形状?”吴老师举起了“又矮又胖”的月饼盒——此时我意识到我的学生被吴老师轻松带入了“陷阱”。
  课堂一时间陷入沉默,一名学生壮着胆子举起手:“这个物体也是圆柱吧!”话音未落,另一名学生立即反驳:“不是圆柱,圆柱又高又瘦,它太胖了!”“对,太胖了,不是圆柱!”随着更多孩子的附和,我的情绪低到不能自拔!
  【我的思考】
  虽然吴老师仅仅与学生进行了短短几分钟的交流,但学生回答的每一句话都令我久久不能释怀,吴老师与学生的简短交流对我的触动是从教七年来从未有过的。我时常提醒自己,要将这种感受用笔记录下来,同时记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备课前我研读课标、查阅资料、准备课件……似乎做了所有该做的一切,却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具、学具是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载体,根据学生已有经验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具和学具是数学课的重要环节,本节课之所以留下了“胖圆柱”的遗憾,正是因为教具、学具的准备过于单一所致。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选取,教师也可以自己亲身操作、体验教具和学具,在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发现教具的特点,找出不足,同时也可能发现惊喜。教具、学具的准备还反映出自己利用教学资源意识的不足。教具和学具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学资源,资源准备充分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学生学习效果依赖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精心准备,依赖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
  感谢吴老师对学生的现场采访,正是这段采访让自己明确知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被解剖”让自己对自身课堂存在的瑕疵认识更深刻,思考更清晰!(作者单位 :北京市大兴区第八小学)
其他文献
评价考试是根“指挥棒”,指挥着课堂教学的走向。那么,由谁来指挥这根“指挥棒”呢?毫无疑问,是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教基二[2011]9号)明确要求“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提出“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因此,相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语文》2011年版课
期刊
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说:“教学倘若是真正创造性、探究性的,那么,它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魅力。”特级教师宁鸿彬也说:“教学艺术的魅力之源是教师的创造力。”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执教《颐和园》(人教版第七册第18课)一课,高效、巧妙、智慧地把读课文、学表达融为一体,可谓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极富创造性和艺术性。我们不妨欣赏几个片段。  学整体构思  师:今天我们换一种方法上课,你们害怕不害怕啊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数学》2011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相比实验稿课标而言,2011年版课标充分总结了十年课改的得失,更加鲜明地提出了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解读了三个问
期刊
德乃做人之本,人以德立。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形式的,而语言总是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道德和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 2011年版课标第一个总目标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新加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原标准为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新加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新加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新加的),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
期刊
永新县是全国富有盛名的将军县之一。文竹中学位于永新县西郊湘赣交界处,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这里与湖南省茶陵县和江西省莲花县山水相邻。“文竹中学”这个校名既好听又富有诗意。“文竹”意为“文雅之竹”。其实它不是竹,只因其叶片轻柔,常年翠绿,枝干有节似竹,且姿态文雅潇洒,故名“文竹”。学校以这种株形优雅、独具风韵的植物命名,寓意深刻,不禁使记者联想到校园里竹枝摇曳、凝碧积翠的清雅景致和书香浓郁、文涛墨浪
期刊
2011年,在别人眼里,仿佛是九江市同文中学教师冷文义幸运的一年。这一年,他不仅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还被评为特级教师。面对采访,谦恭的他不提荣誉背后的辛勤付出,而是念念不忘“正谊明道,天人合一”“育研传道,学教合一”“尚德重道,知行合一”这三句话。因为那凝聚了他教育教学生命中的冷与热,道出了他作为一名师者的坚守与追求。  对教育的冷思考  在25年的从教生涯里,冷文义有一种切身的体
期刊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了什么?能用上学过的词语来尝试着描写这张照片的内容吗?  生:我看到了断裂的天桥,以及被炸毁的铁路和一片废墟。  师:好,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看到了号啕大哭的小男孩,他衣衫褴褛,身上沾满了血迹。  生:我看到了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在挥动着小手放声大哭,好像是在喊着“妈妈,妈妈”!  生:我看到了被炸毁的车站,房屋都倒塌了。  生:
期刊
阳春四月,一个春雨淅淅沥沥的清晨,大地流动着潮湿的温暖,轻柔中带着一份缠绵,迷蒙中带着一份温婉,浓墨重彩地绘出一个妩媚的景象。在这样如画的清晨,记者相约来到百年老校——南城县盱江小学采访。  南城县盱江小学位于县城建昌镇盱江大道上。学校坐北朝南,校门临街。在校门侧墙上,由原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题写的“南城县盱江小学”七个大字经过雨水的洗刷显得愈发光亮。一条写有“南城县盱江小学第三届‘同课同研’开放日
期刊
【课堂回放】  按照原定的教学预设,我将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圆的画法、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我将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放在了开头和结尾,即圆的画法和特征部分,而让圆的各部分名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不仅能够围绕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同时还生成了许多精彩的场面,尤其是其中的两个环节深深触动了我!  令我“兴奋”的男孩发言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男孩逐渐引起了我的注
期刊
作者简介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青年教师标兵,无锡市首批教育名家培养对象,无锡市小学语文名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我拿什么教语文》。  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通过语言授业解惑,学生则主要通过对教师语言的理解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有着相同的科学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