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香守护农村的精神家园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ongde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新县是全国富有盛名的将军县之一。文竹中学位于永新县西郊湘赣交界处,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这里与湖南省茶陵县和江西省莲花县山水相邻。“文竹中学”这个校名既好听又富有诗意。“文竹”意为“文雅之竹”。其实它不是竹,只因其叶片轻柔,常年翠绿,枝干有节似竹,且姿态文雅潇洒,故名“文竹”。学校以这种株形优雅、独具风韵的植物命名,寓意深刻,不禁使记者联想到校园里竹枝摇曳、凝碧积翠的清雅景致和书香浓郁、文涛墨浪的文化氛围。
  记者一行走进学校教室,素白的墙壁上整齐地张贴着名言警句、学生编写的手抄报、油印的文学周刊、月刊、作文半月刊。班上有一个装着几百册书籍的图书柜,里面的图书摆放得整整齐齐。陪同采访的刘小明校长高兴地对记者说:“这还只是学校书山一角呢,学校的图书室里藏书多达30 000多册。这些书都是近两年由家长和校友捐赠的。”记者来到图书室,13张颇具山区特色的大书桌立刻映入眼帘,每张桌子可坐6~8人。在偏远的山区农村初中,书香文化氛围竟营造得这般浓厚,尚不多见。
  刘小明校长向记者介绍,2008年他调到文竹中学时作过一次调研,发现学校近三年中考成绩语文学科最差,学生作文内容言之无物,语言枯燥乏味。因校址位于湘赣两省三县交界处,大部分学生比较贪玩,一到双休日,一天之内可以跑到湖南茶陵县、江西萍乡市玩一圈,还有不少学生喜欢到网吧上网玩游戏。他们当中大多是留守学生,缺失家庭教育。
  这些问题引起了刘小明的深思:用什么来守护农村学生的精神家园?由“文竹”两字,他想到了“文雅”。一幅“书香浓郁、雅韵飘香”的校园景象时常浮现在他脑海中,令他神往。
  开启一扇宽广而深邃的心灵之窗
  2010年9月开学伊始,学校开展“书香校园”宣传活动:编辑出版《文竹中学报》,面向全体师生,人手一份;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当时,学校图书室只有2 000多册书。为了基本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学校向家长、社会以及在外地工作的校友发出倡议书,广泛发起捐书活动,提出“每人捐献一本书,可以读到一百本书”的口号。一时间,家长们有的捐出家里的藏书,有的到书店购买新书,少则一两本,多则几十本,其中在北京工作的校友刘万明一次性捐赠图书1万多册,价值21万余元。这些赠书大多数是根据学校精挑细选列出的书目单购置的,每一本书上都加盖了捐赠者的印章。学校请木工为每个班打了图书柜,建立图书角。当书柜放满后,余下的书就放到了学校图书室。看到学生的精神食粮越来越多,刘小明校长心里无比高兴。
  当记者来到八(1)班时,一位老师拿出一份当初该班建立图书角时列好的书目表,表上列了400多本图书,内容包括寓言童话、历史故事、红色读物、科普丛书、网络文学、经典名著等,古今中外,应有尽有。
  “虽然有些书学生未必能读懂,但他们愿意去读就是好事,有兴趣就会有收获。”这位老师说,“农村的孩子,大多数家里无书可看。学生们见到这么多书,眼睛里无不闪烁着渴望而欢欣的光芒。每当下课,图书角的管理员就忙开了,他们还有个有趣的名字——角长。”
  八(1)班“角长”贺丽英向记者捧出五大本、四个学期的图书借阅登记资料,每页都写得密密麻麻。
  “这么多书,恐怕很难管理吧?”记者关切地问了一句。
  “我的管理其实很简单、很轻松。因为大家都很喜欢阅读,很爱惜图书角的每一本书,所以我只要将这些图书登记在册,并做好借阅记录就行了。”贺丽英答道。
  耸起一座充实而富有的心灵之山
  在《文竹中学报》上,记者看到了八(1)班盛建英写的《书香里的幸福》,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夜阑人静,万籁无音,霏霏的细雨就像忍不住的情绪,将所有的心情轻轻挽起。闲暇时间,我手捧一本或薄或厚的书,细细地阅读,如手中的一杯香茗,体味着这沁人心脾的清香。
  读书,不一定要破万卷,一篇言简意赅的美文,让你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几段富有哲理的文字,让你的心灵如水晶般的透明;短短的几句话,带给你如夜雨一样的清净。
  读书是人升华心灵的必经之路。一本好书是思想之舟,带读者进入知识的彼岸。对真心读书的人来说,这是一种美的享受;对潜心读书的人来说,这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在班上,记者还赏读了许多学生的日记和读书笔记。扉页上,许多学生写有这么一个等式:读-笔≈0。
  该班的孟丽艳老师在旁边补充道:“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先生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把这句话写成数学式子,说明‘读’与‘写’须合为一体。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因此,我向学生提倡养成读书做标记、作批注的习惯,要勤于作文和写读书笔记。”
  在教务处,记者见到学校各班近四个学期编印的班刊,分半月刊、周刊、月刊,封面都很讲究,刊名各异,如《春蕾》《琵琶半月弹》《乖乖兔》《红杜鹃》。这些班刊都是由学生自行编辑、设计的,文章全部出自学生之手。每期班刊的扉页上都有相应的社长、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特邀编辑。记者细细一问,这些职务都由学生担任着,分工明确。社长、主编负责选稿,编辑负责校对、排版及版面、封面设计,学校负责打印。记者随手翻阅,不仅文笔优美,有真情实感,是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物、景的真实表达,字里行间飘溢出一缕缕山野的清香、泥土的芬芳。其中八(2)班《乖乖兔》周刊社社长贺丽英的一篇短文《枇杷飘香》,特别引人瞩目。
  杷叶摇坠,珠密烁连,雨溅枇杷,此香惆怅。
  “枇杷又一年飘香啊!”我伫倚在树下喃喃自语道。雨后的杷叶,水珠如长缨蕾丝密砸着脸,摘下一颗枇杷,香味裹着思念一起弥漫开来……
  第一次吃枇杷是在别家庭院中,那是张三婶家的。那挂在枝梢的黄澄澄的枇杷,紧紧勾着我的鼻翼,呼吸中充盈着香气,然后化为嘴角上一道斜斜的水迹,缓缓流下。我娇嗔着对在树旁做作业的哥说:“哥,张三婶家的枇杷熟了,我想要吃。”
  傍晚,张三婶就骂骂咧咧,说我哥偷她家的枇杷。只见哥闭着嘴,眼睛盯着门槛。爷爷是一个管教很严的人。当他听到哥偷人家东西时,气急败坏地取出家鞭,一声声清脆的鞭打声窜入耳膜。我害怕地躲在门后,露出惊恐的眼神。鞭子在空中发出“簌簌”的声音,哥还是一动不动,脸上的肌肉已经痛苦地扭曲在一起,我小声地啜泣,默默地看着被挨打的哥……   夜晚,哥轻轻摇起熟睡的我,天真地从口袋中掏出几颗黄澄澄的东西,痴痴地笑着:“给,下午摘的,还新鲜着。”我定睛一看:“是枇杷!”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只剩这三颗了,我舍不得吃,其余的都给张三婶搜回去了。”哥又接着催促:“快吃呀!”
  那夜的枇杷如同哥那纯洁晶莹的水晶心,芳香醉人。
  后来,哥又不知从哪个地方弄回一株枇杷树苗,说:“马上我们也可以吃自家的枇杷了。”那棵树就在后院,至今不忘的是与哥一起种树的欢声笑语和那交错的汗水。
  如今,哥从外地打电话来,沧桑的声音透着一股按捺不住的喜悦:“枇杷熟了吧?”话语中带着几分猜疑又夹杂了一丝肯定。我轻轻抹去眼角边上的泪水,说:“熟了,多着呢!”哥无奈地叹息:“这里的枇杷又大又黄,可是,怎么就比不上家里的香呢?”之后,我和哥都沉默了片刻……
  此时,自家庭院中枇杷正黄,果香弥漫,那清香如缕缕游丝,拽着咱兄妹的情谊,带着我童年的追忆飘得很远、很远……
  记者看完后连连称赞不已:“文笔优美,真情流露。”记者还把小作者叫到身边,问她当时为什么想到要写这篇文章。贺丽英羞涩地回答说:“曾因我的好吃,让哥哥挨了打,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至今心存内疚。内疚愈深,我对在外地打工的哥哥的思念愈迫切。”
  听了作者的回答,记者连连点头,鼓励她:“希望你努力学习,好好写作,相信你今后一定能当一个出版社的好社长!”
  敞开一道探索智慧之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文竹中学为了“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邀请县中知名语文教师和县教研员到校,向学生作课外阅读知识讲座。七年级四个班均开设了阅读指导课。学校还把每天下午第三节课设为课外阅读课。学校图书室于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开放,一次可容纳两个班学生。每逢周末,学生可自行到图书室借书,带回家阅读。老师们再也不用担心学生双休日和课余时间无所事事了,现在叮嘱学生最多的是告诉学生要保护视力,防止近视。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学校不仅引导学生办起了校报、班刊,成立了文学社,还举行了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优秀文学社刊物评比,并制定了奖励措施。每一项比赛,各班学生都踊跃参加。连一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变得十分活跃,变得爱与别人交流、沟通。
  班刊发起人汪老师对记者说:“语文教学的‘领’远胜于‘教’。将学生‘领’进一个无需言传而任其神会的境界中去,天赋灵苗,小慧小悟,大慧大悟。”
  看到这么多学生主编的文学月刊、作文周刊,记者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提议召开一个由文学社长、主编参加的座谈会。
  不一会儿,数名“社长”“主编”落落大方地来到会议室。
  “《春蕾》的刊名是谁取的?”记者问。
  “我!”一个长相清秀、黑亮的眸子里透着灵气的小女生站起身,自信地说:“我叫周琪琪。”
  “你不觉得这名字很俗吗?”记者想考验下眼前这个小女生。
  周琪琪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春催满园树,蕾开万朵花,所以刊名叫《春蕾》没有什么不好。”
  “那你对班刊的审稿标准是什么呢?”
  “标准很多,主要有三:一是主题新颖,二是内容真实,三是语言优美。”
  “如果学生投稿不积极怎么办?”
  “班刊这么好的平台,大家都争着上呢,我这儿有一篇刚收到的文章,我念几段给您听。”
  “交稿了,交稿了。”周琪琪叫道。我拿着我的稿子信心十足地交给周琪琪,希望被选上。
  哗哗哗,周琪琪把稿子左翻翻右翻翻。当我看见她翻到我的作文时,又翻过去,我的心一下就碎成了两瓣。最后,周琪琪选出汪淖的作文,我的心在这时彻底破碎了。
  连汪淖的作文都选入了,我的作文居然都没有选上,我当时非常生气,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发泄,就趴在桌子上哭。眼泪顺着脸颊流进了嘴里。别人都说眼泪是咸的,可我尝到的却是一种说不出来的苦味。那苦味深深地苦在我的心底,挥之不去。
  周琪琪知道我哭的原因后,连忙写了张小纸条,递过来,上面写着:“别哭了,下次还有机会。只要你写得好,肯定会入选的。”她的这句话像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中,像一片光明照亮了我心中无尽的黑暗。
  在和记者交流的过程中,发言的学生的思维都特别活跃,丝毫不怯场。
  “鲁迅先生笔下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
  一个男生向他举起手:“九斤老太!”
  满堂哄笑之后,记者向他伸出了大拇指。
  “钱钟书有一本谈人生的书,就像读书时在书的边角上作批注一样,书名叫什么?”
  “书名叫《写在人生边上》”一个声音冒出来。
  ……
  从这些小社长、主编们的身上,记者看到了这些山里娃子丰富的知识面,感受到了阅读带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影响。
  接着,在座的指导教师也向记者介绍了经验。
  陈新虎老师说:“我给班上学生大致规范了一个阅读框架——以教材为中心,向名作看齐。比如七年级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让学生去读一下鲁迅的《朝花夕拾》;八年级学习说明文,可让学生搜索一些介绍建筑、地理山水、人文习俗、科普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这就是‘以教材为中心’,但选择的读物一定要好。”
  周圣老师说:“读书方法因人而异,但课外阅读毕竟是课堂的辅助,我要求学生多背诵经典古诗文,大量浏览科普读物,精读大家名作,反复揣摩作品,读修辞,读文法,读结构……”
  腾起一股清雅的书香之气
  在采访当天的另一个座谈会上,,记者就“阅读是否会影响教学成绩”这一话题,与学校教师进行了广泛交流。
  “起初我担心学生面对那么多的课外读物会读野心,耽误功课。现在看来,担心是多余的。许多学生读了不少知识性很强的科普科幻读物,能利用其中的知识解答课堂问题。所以打造书香校园不仅文科受惠,对其他学科也受益…”一位教师发言说。
  教英语的王月华老师告诉记者,他有一个正在读八年级的女儿。每次去县城,他女儿都嚷着要去书店,而且每次进书店总嚷着要买书,买《鲁迅选集》、沈石溪《狼王梦》,有时看到大深夜。他说:“一开始,我很担心她的功课,现在看来,不但各门功课没落下,许多科目还有长进,比如写作和数学都提高得非常快。”
  学校主管教学的周副校长介绍说,八(1)班是学校“书香校园”活动最早的响应者。当初,该班初一入学成绩在全县倒数第四,一个学期后,期末考试成绩居该县西路片第四,第二、三个学期稳居第一。在全县“创新杯”学科知识(数学科、语文科和综合科)竞赛中,该班选手为学校各科捧回一块集体奖牌。在个人单项奖中,周介祺、盛剑琴分别获综合科、语文科三等奖。这些成绩在西路片八所初中中名列第一。
  “读书学习远远不是单纯地读几本课本或听几节课。知识转化为素质和能力,是一个长期学习、积累并不断消化、领悟的过程。学问是积累起来的,而文化素质是一种知识心性,是长期熏陶出来的。”学校教务处张主任说。
  张主任还告诉记者,如今学生除了平时借阅班级图书角上的读物之外,一到周末,纷纷到学校图书室借书回家已成为一种习惯。根据各班图书角的借阅登记和学校图书管理员王春德老师的统计,每周生均借阅量3本,每学期人均阅读量30本,其中至少有10本为名家名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些农村孩子都从书籍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从书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并在书中荡涤着自己的心灵,在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书香就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润泽着整个校园,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在村委会都陆陆续续建起了农家书屋。为了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学校已和乡镇府及各村委会达成协议,双休日农家书屋向学生开放,有的还由学生负责对书籍借阅的管理,对农民的阅读进行宣传指导,书香校园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已融为一体。”刘小明校长说。
  从一群群学生清澈的眸子里,从清晨校园里朗朗书声中,从学生在那披着金色晚霞的绿树丛中忘我阅读的身影上,一股“书香校园”的清雅之气在校园里升腾,成为校园里蔚为壮观的亮丽风景!■
其他文献
吉安市吉州区永叔路实验小学是一所于2003年改制的国有民办小学,现有学生600多人,其中全日制寄宿生110人,全是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改制之前,永叔路实验小学是一所薄弱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全校只有学生200余人。通过调查论证,为满足一些父母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儿童希望在校寄宿的愿望,区政府和教育局决定将永叔路小学改为国有民办学校,更名为永叔路实验小学。原有校舍仍为
期刊
语文课程是什么?建国以来,“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争论不断。工具论、思想论、人性论、文学论、语感论,不一而足”(崔峦语)。历次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实验稿)也都没有作出明确回答。《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次直截了当地回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而且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
期刊
厦门市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会公布了初中教学质量评比情况。与以往不同的是,奖项被命名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校”,即“均衡奖”。30所学校榜上有名,而这当中包括了近20所普通学校。  为了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巩固率,此次评比对辍学率做出严格规定,并充分体现了严格执行片区派位制度和遏制择校的要求。据介绍,此次评比中,多所其他项目较好的学校,都因辍学率超标而失去了评比资格。  以往,一些学校为了能在中
期刊
看完张其庆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心里频频出现的一个词语就是“有味儿”。一堂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缓缓的音乐响起 ,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图片)  师:刚才所看到的美丽的风光,都是德国的景色。提到德国,不得不提到一座小城,叫作哥廷根。这座小城因一座大学而得名,这座大学就叫哥廷根大学。我国的季羡林先生在1935年的时候,来到了哥廷根大学学习,一学就是
期刊
上海市教委结合本市深化二期课改的实践,决定在高中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开展以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为依据,打破传统年级、班级概念的分层次专项教学改革(以下简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上海市17所高中成为本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单位。  据了解,上海市将通过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试点,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发挥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
期刊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好一个安塞腰鼓!”5月11日上午9时,在南昌市青山湖区青新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激情如潮,人心澎湃,掌声不断。来自该区中小学百余名语文教师聚精会神地观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赛一等奖获得者青山湖区江安学校黄守佳老师的现场赛课录像《安塞腰鼓》。黄老师凭借精彩的诵读指导和深刻
期刊
评价考试是根“指挥棒”,指挥着课堂教学的走向。那么,由谁来指挥这根“指挥棒”呢?毫无疑问,是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教基二[2011]9号)明确要求“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提出“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因此,相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语文》2011年版课
期刊
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说:“教学倘若是真正创造性、探究性的,那么,它就会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魅力。”特级教师宁鸿彬也说:“教学艺术的魅力之源是教师的创造力。”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执教《颐和园》(人教版第七册第18课)一课,高效、巧妙、智慧地把读课文、学表达融为一体,可谓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极富创造性和艺术性。我们不妨欣赏几个片段。  学整体构思  师:今天我们换一种方法上课,你们害怕不害怕啊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数学》2011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相比实验稿课标而言,2011年版课标充分总结了十年课改的得失,更加鲜明地提出了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解读了三个问
期刊
德乃做人之本,人以德立。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为形式的,而语言总是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道德和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 2011年版课标第一个总目标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新加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原标准为道德品质)和健康的(新加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新加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新加的),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