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艺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启动、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学习方法的改进等。如何让数学课堂提问更科学,是每个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提问要念好“三字诀” ——巧、活、精。
一、问得“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得巧,就能四两拨千斤;问得巧,需要选择好提问切入的角度和时机。
1.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巧妙切入。问题的巧妙与否,主要看是否富有启发性,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切入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新知伸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这样一组题:12×6=□、120×6=□、12×60=□、120×60=□。在学生填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让学生总结:做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2.在新知的重点处巧妙切入。以教学“小数乘法”为例,例题“花布每米1.5元,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蕴涵了小数乘法的算理,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自学1.5×0.5时,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可以把求1.5×0.5的积变成求什么的积?”“1.5是怎样变成15的?”“0.5是怎样变成5的?”“15×5的积与原题的积比较有什么变化?”“要得到原题的积应该怎么办?”“积是几位小数?”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可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既明确算理,又掌握计算方法。
二、问得“活”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预设的提问,使课堂提问顺应学生的思维动向。
通过上述问题的交锋,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就不难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思维产生了定势:认为几分之一就是工作效率。这样的教学,不仅使疑难点不攻自破,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审题意识,巩固了新知。
三、问得“精”
运用好课堂提问的启发性固然重要,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提问太多,为提问而提问,问题就会流于表面而缺乏深度,就会割裂教材,淹没重点,让学生无所适从,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挫伤学生深入思考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做到“两少两多”。
1.没有思考性的问题少问,有思考性的问题多问。只有当提出的问题具有思考价值,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才有启发功能。提问的思考性表现在: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勤思考、多思考,甚至会出现创新性思考。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并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再设问:“圆柱变成长方体,在形体的转化中什么变了,什么始终没有变?(在思维转折处设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在关键处设问)”“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你是怎样想的?(在规律探求处设问)”
2.没有多向性的问题少问,有多向性的问题多问。所谓多向性的问题,即所提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是唯一的。而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需要学生的思维跳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
一、问得“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得巧,就能四两拨千斤;问得巧,需要选择好提问切入的角度和时机。
1.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巧妙切入。问题的巧妙与否,主要看是否富有启发性,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切入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新知伸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这样一组题:12×6=□、120×6=□、12×60=□、120×60=□。在学生填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让学生总结:做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2.在新知的重点处巧妙切入。以教学“小数乘法”为例,例题“花布每米1.5元,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蕴涵了小数乘法的算理,是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自学1.5×0.5时,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可以把求1.5×0.5的积变成求什么的积?”“1.5是怎样变成15的?”“0.5是怎样变成5的?”“15×5的积与原题的积比较有什么变化?”“要得到原题的积应该怎么办?”“积是几位小数?”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可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既明确算理,又掌握计算方法。
二、问得“活”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预设的提问,使课堂提问顺应学生的思维动向。
通过上述问题的交锋,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就不难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思维产生了定势:认为几分之一就是工作效率。这样的教学,不仅使疑难点不攻自破,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审题意识,巩固了新知。
三、问得“精”
运用好课堂提问的启发性固然重要,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提问太多,为提问而提问,问题就会流于表面而缺乏深度,就会割裂教材,淹没重点,让学生无所适从,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挫伤学生深入思考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做到“两少两多”。
1.没有思考性的问题少问,有思考性的问题多问。只有当提出的问题具有思考价值,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才有启发功能。提问的思考性表现在: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勤思考、多思考,甚至会出现创新性思考。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并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再设问:“圆柱变成长方体,在形体的转化中什么变了,什么始终没有变?(在思维转折处设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在关键处设问)”“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你是怎样想的?(在规律探求处设问)”
2.没有多向性的问题少问,有多向性的问题多问。所谓多向性的问题,即所提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是唯一的。而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需要学生的思维跳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