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思维的乐园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_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特级教师唐懋龙曾这样描述时下一些语文课:“一个傻乎乎的老师带着一群傻乎乎的学生,在上着一堂傻乎乎的语文课……为分析而分析的语文课就是把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号变成问号,再让学生把一个个问号变回句号。”犀利的观点道出了语文课的困境——教课文,不教语言;教知识,不教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乐园。
  一、比较阅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主体相同而立意不同的文章,风格不同而体裁相同的文章,同一作者、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等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发展其思维。
  1.同一主题的比较总结归纳
  孙双金老师在《送别组诗》的教学中,比较阅读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渭城曲》四首诗。虽然都是送别主题,但同中有异,《赠汪伦》和《送孟浩然之广陵》直抒离情,而《别董大》和《渭城曲》却有劝勉、安慰之意;诗人送别方式不同,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话相送,有的以酒相送。又如陆游的《示儿》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但陆游通过“悲”来表达,写临终还牵挂他没有看到九州同,杜甫则通过“喜”来表达,写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比较的目的在于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同中求异是为了明确其差别,以防混淆;异中求同是为了探寻其规律,归纳要点。
  2.同一题材的比较触类旁通
  对于内容和形式都同或相近的同题材课文,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获得新的思维视角,收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例如,六年级课文《广玉兰》和《夹竹桃》都是状物抒情的散文,都以传神含情的笔触描绘了两种花儿各自的特点,字里行间倾注了两位作家对笔下的花儿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课堂上,我首先引发学生比较两种花的诸多相似之处,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进行比较的欲望,而且为下面“同中求异”的教学提供了依据。我还巧妙地创设了“赏花”这一教学情境。在“闻香气”、“观姿色”、“赏品格”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不同点:广玉兰的香气是“淡淡的”,而夹竹桃则“浓浓烈烈”;广玉兰花美得“纯洁高雅”,夹竹桃则“奇妙有趣”;两种花都有顽强的生命力,一个表现为“数世同堂、生生不息”,另一个则表现在“无日不迎风吐艳”。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学习了抓住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了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3.同一作者作品的比较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文与原文的比较,或是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例如,在执教《月光启蒙》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这一丰富的内涵,我介绍作者孙友田曾经是一位煤矿工人,并出示了诗人的散文《黑土地》中的两个片断,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阅读。“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头顶一盏矿灯,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在丛林一样的支柱问飞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最后,补充了原文中的内容。这样的比较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
  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深刻、敏捷、灵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质疑问难,激发思维的自觉性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他们“别出心裁”,是培养思维自觉性的有效方法。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交流的核心,是探究的主线,是沟通的桥梁。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质疑呢?
  1.抓住课题质疑
  课题的文字精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学生理解、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课题入手引领学生把握全文的主旨。《拉萨的天空》,归纳成三个问题:拉萨天空是怎样的?为什么写拉萨的天空,而不是其他地方的天空?文章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拉萨的天空?这三个问题关注了“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三个层面,层层推进。
  2.抓住中心句质疑
  一篇文章中总会有那么几句让人深思与回味的句子。有时是总起句,如《田园诗情》中的“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有时是总结句,如《开天辟地》中的“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成了世间万物”;《轮椅上的霍金》的过渡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可以针对这些句子提问,这些问题也是思维的主线。
  3.抓住重点字词质疑
  语文教材中的一字一句、一言一行甚至一个标点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我们要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明天我们毕业》中“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质疑:这一句中为什么用“塞”而不用“放”或“藏”呢?通过思考讨论达成共识:“放”是不经意的,不能表达生对师真挚的爱;“藏”则老师感觉不到学生的情感;而“塞”带具有主动性,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火热的爱,正与“火一样的诗句”相照应。对一个字的质疑引发的讨论,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炽热的情感。
  4.抓住矛盾情节质疑
  教师要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善于巧妙提炼矛盾,如在教《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提出:既然课文中指出了海洋与我们的密切关系,为什么还要提到海洋会给我们带来可怕的灾难呢?这不是与课题相矛盾吗?《山谷中的谜底》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东坡只有雪松而西坡长满杂树呢?《船长》提出的问题:“诺曼底”号轮船被撞开了一个大口子,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为什么哈尔威船长却能巍然屹立在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这时就抓住了一个矛盾点,即“众人慌张失措”和“船长从容不迫”。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或从反面提出质疑时,教师应该合理引导。
  三、放飞想象,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教学要依据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1.借助插图启发想象
  形象生动的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中指导学生看图时,通过仔细观察,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把静止的图看活,让整幅图画在学生的脑海里动起来。如《水乡歌》,诗歌般的文字向学生展示了水乡的特点、水乡的美。如果仅仅依靠文字,学生是很难体会到的,或者说感受得不够深刻。利用图画话,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且会让课文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思维广阔起来,知道水乡除了水多、船多、歌多外,水乡的树、楼、桥等也很多,还能想象出许多优美的句子。
  2.填补空白展开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这一空白艺术的处理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文中的“空白”,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样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三顾茅庐》一课,文中只描写了刘备的行动,省略了刘备的心理描写,对于这样的隐性的空白,我引导学生想象:“刘备此时心里在想什么?”学生通过想象看到一个忐忑不安的刘备,一个诚心诚意的刘备,一个礼贤下士的刘备,一个求贤若渴的刘备……联系上下文语境填补了这个“空白”。有的课文在结尾留下了大片“空白”,对这些空白的填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续编故事拓展想象
  有些课文结尾意味深长,教师可利用这类课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上下工夫。只要稍加启发、引导,就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把学生引进思维的王国。如在教学《一路花香》一文时,可要求学生想象:“听了印度挑水工的话后,破水罐会怎么想呢?完好的水罐又是怎么想的?第二天挑水工又去挑水时,这一路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叶圣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训练思想(维)。”这应该是学校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语文,训练学生的思维,责无旁贷,刻不容缓。
其他文献
1912-1919年是一个终结与开端的历史过渡时代,而在这个阶段的《玉梨魂》也同样地体现着文学上的历史过渡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意旨.来探讨《玉梨魂》对
摘 要: 绘画中的“空白”艺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教师如能恰当运用这个瑰宝,就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以下途径可以发现并挖掘教材中的“空白”: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和填补空白;通过挖掘文本引导学生发现和填补空白;通过结语引导学生发现和填补空白;通过补充细节引导学生发现和填补空白;通过再现画面引导学生发现和填补空白;从省略号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和填补空白;从表现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发现
本备课组参与市级课题“语文活动课的创设与开展”研究已有两年多了。两年多来,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活动课作为一种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积累的综合型实践课,深受学生的喜爱。它搭建起了一个平台,密切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沟通,以及和其他学科的渗透。我们欣喜地发现,一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改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也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各地的爱国知识分子大批涌向延安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仅由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转介至延安的就有二万人左右。在延安的学校,共训练了五万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要求提高课堂效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高效、全面发展。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每个环节的能力和善于教学反思的精神。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    高效课堂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愉悦的参与下,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
摘 要: 高效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是“学”与“思”的统一,是“接受”与“探究”的统一。语文教师要用正确的观念指导教学行为,落实在课堂中,并在实践教学中检验正确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教” “学” “思”    高效课堂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最高境界。对教师而言,高效课堂就是“教”与“学
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启发式”教学中,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兴趣、
当前职业教育的症结在于遮蔽了对教育本体的追问,因而向本真教育回归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使命。  “本真教育”是倡导务实求真的教育,是对教育规律的真正认同与接纳,是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是本色的教育、生本的教育和活的教育。职业教育的本真就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
新年伊始,在1月8日《参考消息》12版上读到新华社驻洛杉矶分社首席记者于大波写的通讯《金融危机难改美国式微笑》。通讯的3个小标题是:微笑是润滑剂、微笑是种力量、微笑是
你知道司马他吗?  进出写字楼却不识司马他?糟糕!你又落伍了……司马他是和杜拉拉一样有名的职场领军人物,他有一套被“80后”职场人士奉为经典、竞相效仿的职场生存之道。白领们不仅精辟地总结了司马他法则,更群策群力创作网络轻喜剧《司马TA呀》,图文并茂地进行阐释。(《新快报》2009年10月17日)  看完上面的文字,如果你上网搜索一下“司马他”和“司马TA呀”,你将可以分享搜狐呈现的首部网络职场轻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