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剧性的日本人》看艺术观与人生观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山崎正和的《戏剧性的日本人》,循序渐进的阐述了日本人对于本土文化与外来的文化之间的“自他意识”。文本通过分析山崎正和的理论,简要的解析在人生观与艺术观方面,中国和日本的审美情趣的异同点。
  关键词:人生观;艺术观;自他意识;中国;日本
  山崎正和的《戏剧性的日本人》在日本国内的声誉非常高,它让日本国人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进行精神层面的深省。文章列举了日本许多著名的作家,如戏作家目下顺二,擅长和歌的纪贯之等。从日本著名戏作家目下顺二,对于《平家物语》中的平知盛在面临着家族灭亡之前,依然固守家园,拼尽全力直到最后一刻。木下认为在日本文学传统中唯一的“戏剧性”人物就是《平家物语》的平知盛,而木下的疑问是为什么这样的人物在之后的日本文学史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与西方戏剧的诸如俄狄浦斯王等人物的性格基本吻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日本戏剧到日本文学的反思,再到人生观与艺术观,究其原因之一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大量的借鉴西方的文学创作手法,这使得日本文学无法坚持原有的创作技巧。山崎认为,日本应该在这种近代的风潮中“自我觉醒”,找回属于自我的特色。对待外来文化,应该破除传统旧习,及时转变观念,但仍然应该有自己的主张与见解,保持“自他意识”。
  一、日本人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一)日本人的艺术观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这一地理环境也同样的造就了日本人的细腻、柔软的性格。他们对于外界的事物都是充满着新鲜感,想要去探索和发现。因此,在日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来源于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的假名,亦有借鉴西方外文的外来语,当然,还有其原始的东西。由此可见,日本这个国家对于外来文化、艺术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而由于细腻的性格,日本人对于文学艺术的感受力也是极强的。如由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衍生出来的“物哀”这一文学术语,使得国民在欣赏樱花飘零,感叹变化无常,很多学者也认为是“无常观”的一种表现。另外,“私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正是由日本作家创造出来的。透过这种细腻的审美情趣,我们或许发现日本人的艺术观是细腻中不失细微,处理的恰到好处。这也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古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日本人的艺术观大概与这诗句异曲同工。
  (二)日本人的人生观
  首先,日本人是很注重“暧昧”一词,因此,也有人将日语称为“暧昧的语言”。正如山崎正和所说,“日本人大概在现实中是感性的国民,在自我表现(艺术表现等)方面是沉默寡言的国民。但是,这并不直接意味着我们缺乏‘自·他’意识,日本人确实构筑了忙忙碌碌苦心经营等的本质文化,其结果就是,创造了即使在今天,彼此间不言自明。”诚然,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确是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即便是一个暧昧的眼神,也能够传达出表达的东西。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暧昧的日本人”。他们认为无需赘言,就能够使自己及对方明了。
  其次,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花与刀》中,把世界文化分为“罪”与“耻”文化。所谓“耻”即“礼义廉耻”之“耻”,是中国儒教文化中解析出来的一个文化元素,由于日本独自的社会背景与文化传承,“耻更被明确的强调出来,成为日本人的人生观的积淀。从耻文化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集团型”社会,每个人的人生价值都要在集团内部中得以体现。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人生观的出现呢。日本的伦理道德基准是来源于中国的儒教思想,作为儒教的核心,“礼义廉耻”在日本民众中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江兆民在其名作《一生有半》中,把日本的“耻”的文化与日本人自杀风尚联系起来加以思考。正是因为这种知耻理论的文化背景,日本也成为世界上自杀率较高的国家之一。
  其实,从上述来看,日本作为一个模仿能力甚强的国家,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艺术、思想中优秀成分的同时,还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本民族应有的特色,保持其“自他意识”。
  二、中国人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一)中国人的艺术观
  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也许是受到古人的影响,看到月亮的阴晴圆缺,看到花朵的朝开夕落,看到叶子的零落成泥,都会慨叹变化无常。这又与日本的“无常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其说是日本人的温婉细腻,不如说是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从先秦到汉唐,中国人的智慧已经受到世界的瞩目。如诗词歌赋,彰显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然而,随着西方文艺的不断冲击,中国人的艺术世界也还是受到了冲击。西方人的自由奔放,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国人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也是很有建树的。“时尚”、“沙发”、“沙龙”等具有西方色彩的词语,不觉走进日常生活。当然,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盲目追求西方的风潮,却连中国传统的“中秋节”都不知道,却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我们需牢记祖国的风俗传统,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也要慎行甚微。
  (二)中国人的人生观
  与日本人的“经常受到非议的我们的‘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性格,是太过强烈的自·他意识的堕落形态。”的人生观相比,中国人的人生观却相对更加保守。比如,我们的老一辈经常探讨的“争光”论,“话到嘴边留一半”,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还是影响着当代的我们的生活。
  首先,“争光”论。相信大家都会有和笔者类似的童年经历,没有上小学之前,家长们就会灌输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考上大学,为家人争光。其实,我们从小所受到的争光教育,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不愿这样做,只是迫于家长的面子,长辈们的殷切期望,不得不为之努力。这样,也好对得起家人。就像中国人在参加奥运会时,每一个中国运动员都会为了中国体育拼搏,但是“争光”是有必要的,但“一旦争光成了目标,那意义其实就有限了。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历史文化渊源之久远,真不必愁没人才的出现。”所以,只要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争光”,我们也会为自己的努力而动容。   其次,“話到嘴边留一半”。中国人在社交过程中,“国人对国人,如今很时兴周旋了。”总是对他人极尽赞美之词,“那种如火如荼的温暖关怀,那种慷慨激越的冲动,虽然可能是一样炽热的火焰,但在那其中所包装着的,有可能是让人担心的冷漠与怀疑,简直真假难辨。”好话听的太多了,就会蒙蔽双耳,却无法认清自我。因此,至今,我们还依然奉行“话到嘴边留一半”,这是给别人留有进步的空间,也给自己余地。
  最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顾名思义,自己不想做,不要强迫别人去干。这恐怕也是孔子儒家“仁义道德”之中的最基本的要求。但如今职场中,总是会有很多人将自己不想做的工作交给新来的职员去做,美其名曰,锻炼新人。但出于人道主义的角度,值得反思。
  三、结语
  通过对于山崎正和的《戏剧性的日本人》的文本分析,我们能从中了解到日本人的艺术观与人生观。虽然是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与资本主义的冲击,但在冲击中,还是能够有着强烈的“自他意识”蕴含在民族文化之中。还通过对比中国与日本的艺术观与人生观,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更使我们对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注释:
  山崎正和 《戏剧性的日本人》 新潮出版社,1971,7.
  山崎正和 《戏剧性的日本人》 新潮出版社,1971,7.
  盛邦和 《透视日本人》 文匯出版社,1998,4:149
  中江兆民 《一生有半》 译林出版社,1979,10.
  山崎正和 《戏剧性的日本人》 新潮出版社,1971,7.
  吴非 《中国人的人生观》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42
  吴非 《中国人的人生观》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55
  吴非 《中国人的人生观》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55
  参考文献:
  [1]山崎正和.戏剧性的日本人[M].新潮出版社,1971.
  [2]中江兆民.一生有半[M].译林出版社,1979.
  [3]绫部恒雄.外から見た日本人[M].朝日出版社,1992.
  [4]盛邦和.透视日本人[M].文匯出版社,1998.
  [5]吴非.中国人的人生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尾崎春生,喻海翔.中国的强国战略---日本人解读中国2050[M].东方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T.S.艾略特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驱人物,引领了英美一代诗风的新潮流,使其更深沉,优美。他早期文字里总是有大量的典故、引用,行文总是处处显露出机警和无与伦比的智慧,而后来的文字节奏铿锵而有力、形式和谐而严谨、主题洁净而高尚。安东尼·赫克特,是生活在美国的当代诗人重要代表之一,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他的诗歌受T.S.艾略特影响颇深,二人在在写作手法上异曲同工,见仁见智。本文主要以Anthony·
期刊
摘要:作为“创世纪”诗派的开创者之一,台湾诗人痖弦的诗歌结合中国北方的民谣,具有高度的独创性与想象力。本文借助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对其经典诗作《上校》进行文本细读,来发掘其诗歌的独特魅力——从多个悖论中展现出诗歌丰富的内容与张力。  关键词:《上校》;文本细读;悖论;张力  上 校  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  自火焰中诞生  在荞麦田里他们遇见最大的会战  而他的一条腿诀别与一九四三年  他曾听到过历
期刊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在其运用新的测量方法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的时候,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虽然质疑传统的数据,但是为了避免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测出相同的结果后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
期刊
三年前的金秋时节,我拖着货比五六家买来的帆布行李箱,走进了泰国川登喜皇家大学素攀孔子学院,正式开始了我的外派汉语教师的生活。心情无法免俗地激动不已,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孔子学院的工作,尤其是了解到孔子学院从2004年的第一家到2011年的近400家的发展势头之后,我对孔子学院的工作既充满着好奇,也微泛着喜悦。好奇的是孔子学院项目在这么短的时间能发展如此迅猛,其魅力必然是强大的,但具体是什么样的一种
期刊
摘 要:狂欢化理论在西方文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文学作品通过一系列生动具体的形式将狂化的内在精神表现出来,进而生成一种具体的生活感受。重读鲁迅《铸剑》和莫言《红高粱》,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体会两位作家受不同时代的影响以及个人的感受,进而对狂欢化精神的不同诠释,启发我们对当代的思考。  关键词:红高粱;铸剑;狂欢化  一、狂欢化的故事情节  狂欢节是一场庆典性活动,同时具有一种仪式化。狂欢节上人
期刊
摘 要:《猫的摇篮》出自于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之手,是一部充满智慧和黑色幽默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冯内古特通过该小说向人们呈现出一幅地球毁灭、世界末日的悲壮图景。文章基于生态主义视角进行解读和分析,试图通过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解读,目的在于揭示出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紧密联系,人类在滥用科技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界。  关键词:冯内古特
期刊
摘 要:文化身份问题是后殖民文学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生活在后殖民社会和国家的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奈保尔的《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分析这一重要主题。《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展示给读者们的是毕斯沃斯先生在后殖民社会里,无论是定位于印度或特立尼达还是英国的身份寻找都注定是失败的。这一混杂性文化身份的确立,就注定了毕斯沃斯先生无论对印度﹑特立尼达还是英国文化都具有依附又背离的尴尬身份。  关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小说中女性人物为研究对象,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亚历山大的生存困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达雷尔在小说中精心刻画了以梅丽莎、贾斯汀、利拉和克丽为代表的埃及女性,展现了反抗殖民统治的坎坷历程,反映了她们对民族解放与革命胜利的美好憧憬。  关键词:劳伦斯·达雷尔; 《亚历山大四重奏》;后殖民主义; 埃及女性  劳伦斯·达雷尔是英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亚历山大四重
期刊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芙是世界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其小说内容对人性和自我意识的探讨,在现代文学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而目前对伍尔芙作品的解读大都停留在文学意义上的解读,无法全面分析其独特的意识流作品色彩。本文将从心灵哲学的视角,尝试用心灵哲学的内涵来阐述伍尔芙的意识流作品,探索伍尔芙所呈现给后人的人性观和哲学观。  关键词:伍尔芙;意识流;心灵哲学  心灵哲学,是以心灵和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以
期刊
摘 要:《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南方文学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讨其中人物李蒙内心变化的成因,通过分析他的精神世界变化和扭曲的深层原因及与作者之间暗含的关联,论证李蒙深陷世俗的枷锁而逐渐扭曲,失去超我,而对李蒙人格扭曲的关注也是作者的无意识反映。  关键词:《伤心咖啡馆之歌》;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李蒙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南方文学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一部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