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从众”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rdy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在其运用新的测量方法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的时候,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虽然质疑传统的数据,但是为了避免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测出相同的结果后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如今,大多数人都存在着从众的心理,他们固执的人为,多数人的意见就是对的。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不从众是信念的坚持
  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参加一次世界顶级比赛时,被当场指出其演奏的篇章是完全错误的。面对这种情况,小泽征尔毫不犹豫地与其对峙,说自己是没有错误的那位评委趾高气昂,宣称若不承认他的错误,就将面临失去参赛资格的事实重压面前,小泽并没有考虑这对其自身的影响及损失,坚守心中神圣的音乐信仰,再次斩钉截铁地放声说:“我演奏的,就是巴赫有名的D大调奏鸣曲,没有任何错误!”刹那间,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泽征尔是用对音乐与信念的坚守,展现出一章章慷慨激昂的演奏。他登上的不仅仅是音乐的光华顶峰,更是只属于他的人生巅峰。
  高三,大家都在关注着我们能不能飞,飞不飞得高,飞不飞得远。但是,我们要下定决心做一只高飞的雄鹰,不能活在别人的眼中。虽然目前我们距离梦想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不能一直自认低下。为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自信,去聚集精气神,不仅要让自己飞起来,并要飞得比别人还要高。
  不从众是内心的呐喊
  俄国文学巨匠托翁说:“只有我们内心世界的力量足够强大,我们才能避免外面实际的干扰、裹挟”。托翁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用对生命本真的坚守,为我们谱写出一部部荡魂摄魄的历史巨作。托翁本出生于贵族家庭,但最红却死于羁旅途中的驿站。作为贵族,他痛恨丑恶皇权,不怕权威的中伤威胁……他坚守自己的内心、信仰本真,他将人生种植于真正的稻田,常年耕作,笔耕不辍他用自己的信念与坚守感动着我们无法不说,托翁的一生是怎样特立独行,坚守自我他的人生轨迹,又是多么动人、激荡!
  不久前,看电视中的《亲情》节目,说的是一个湖南成绩优良的高中生,性格内向,喜欢哲学而不愿听从家长的意旨去考大学建筑系,他放弃了考到一半的高考,回家后老师与同学,心理医生都说他有精神病,七年前离家出走,至今未归。母亲在电视上述说着自己对儿子的思念,希望这位失踪的儿子能与她联系,并保证再也不会干预儿子以后的生活选择。
  这一事件确实发人深思,喜欢哲学而不愿考大学,这件事如果发生在西方国家,决不会有人认为是精神不正常。而在中国,文化价值是如此的单一,凡是与主流不一致的,人们就视之为异类。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在人群中窃窃私语:这个学生成绩那么好,放掉大学不考,不是精神病是什么?对于这件事,其实我的内心是羡慕这位同学的,他不从中,尊崇心中的理想,但是,在这个社会,似乎很难,但是,为了理想,为了我们的内心的真实声音,我们应该不从众。只有听从内心的呼喊,才能以全部的心思投入到自己的学业或理想当中,才有可能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事物的本质。
  不从众顺应个性发展
  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有人擅长体育,有人擅长音乐,有人擅长数学,有人擅长语文,正如大自然中有多种色彩的花儿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况且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文臣武将,各有特长。
  提起孔子,我们只是想到他是一位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者,但是,我们对其思想进行细究会发现,这位圣人是一个具有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的人,他十分注重个性发展。从他留下的语句就可以看出,如“朝闻道,夕死可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对于一个像颜回那样的有精神信仰的君子,孔子认为生活得相当充实并具有人格力量。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的眼里,只有贵在自得之乐,一个人的追求才具有真正的动力。这也表现在他对音乐的热爱上面,为了音乐,他可以“三月不知肉味”。
  所以,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进行一番分析,适合艺体的同学,就树立艺体目标,适合文化的就树立文考目标,切不可跟着别人跑,忽略了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不从众要认清自己想要什么
  比尔盖茨,在念哈佛大学大二时辍学,走一条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路。大部分哈佛学生都会像其他人一样,安安稳稳地念完大学,再像往届毕业生一样,凭借哈佛毕业证,找份有保障的工作。但比尔盖茨不从众,他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离校后与朋友开了微软公司,而今微软名扬四海。
  比尔的不从众,是他的一种勇气,他对创新和不甘于平庸的一种坚持。但是,我们需要认清自己想要什么,而且要坚持,耐得住寂寞与旁人异样的眼光。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比尔盖茨。
  高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面临着许多的选择,这时候,我们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内心而去盲目从众。我们要认识到,假如从众,走一条与别人相同的道路,那我们可能就会平庸一生,甚至碌碌无为,当然这也只会是一小部分;但是如果我们认清自己的能力,不从众,走一条异于别人的小路,那么,前面的道路可能就大不一样,也许,有一天,你就会在芸芸众生中鹤立鸡群。
  (作者单位:武汉市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勤工助学学生,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建东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通过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建立以web2.0环境下的勤工助学在线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从而科学合理地规划、组织和开展勤工助学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在线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规模屡创新
期刊
摘要:全媒体时代媒体的传播环境表现为多元化、多屏化、全能化、互动共生等特点。大学生微视频创作在全媒体时代的互动传播环境下表现出创作能力强,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宣传渠道狭窄等创作与宣传的瓶颈。  关键词:全媒体;微视频;爱临沂网;创作;宣传  一、大学生网络微视频创作概述  由中国电影集团联手优酷网共同出品的《十一度青春》系列新媒体短片之《老男孩》上映,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追捧。这可以看做是微视频的创作开
期刊
李安在自述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写过的自己——瘦弱缄默的童年、优柔寡断的青年和被压抑得难以喘息的中年不得志。导演个人的经历投射在其电影风格和角色塑造中,或许就像影片中比利林恩的那句台词:“人生一样,电影也是如此。”《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便是这样一部假定性极强、极能叫人陷入的电影。导演讲的是比利林恩,讲的也是他自己;影片在告诉你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事,又其实说的是不必烦扰浩大信仰的踏实生活;观者以为自
期刊
摘要:“心理史学”作为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中最经典的设计,历来被人称道。但根据达科·苏恩文的观点,这一设定内在的“封闭性”妨害了作品叙事的“开放性”。所以,小说在“史诗”与“神话”这两种结构的取向上是“摇摆”的。本文从小说的文本结构、叙述动力和文本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这种“摇摆”,在揭示这一问题的同时,也试图对阿西莫夫如此设计的“合理性”作出一番关照。  关键词: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心理史学  
期刊
摘要:余华的小说大多展现苦难中人类强烈的生存意识,《许三观卖血记》更是在诙谐幽默的笔调中展示了一代中国人的苦难和伤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顽强的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本文将从《许三观卖血记》展现的苦难和伤痛中分析小说所体现的生存主题。  关键词:苦难;伤痛;生存主题  《许三观卖血记》生动的描写了特殊年代下中国最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况,在这其中体现普通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不可避免又无法反抗的苦难与
期刊
摘要:关于清刘鹗的《老残游记》一书,在鲁迅将其定性为“谴责小说”之后,研究者更多将目光聚焦于其政治方面的隐含意义上,也有人注重其自然风光的描写,风土习俗的状物摹情,或是其语言文字本身的变换规律与遣词造句的风雅。笔者更多关注的是《老残游记》的字里行间,刘鹗借主人翁老残之口所表明的处世之道,哲理沉思以及人生态度。  关键词:老残;处世之道;悲悯;哲思;平等意识  《老残游记》中景物描写自然灵动而形象真
期刊
摘要:梁实秋先生深受传统儒道文化的熏陶,同时吸纳西方文化中的理性元素,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的人性,作品既幽默风趣,又沉郁闲适,其纯粹本真的文学特质,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营养。  关键词:幽默;闲适;本真  初见梁实秋其名,是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杂文里。同为文人,观点迥异,难免对骂。鲁迅先生性情刚烈,文笔桀骜,给梁实秋起的名字有点不雅;到了大三的某个黄昏,我蓦然回首,学校开架书
期刊
摘要:挪威作家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创造性地塑造了一个“出走的女性形象”——娜拉。这部19世纪后期的现实主义戏剧,喊出了一句时代的口号——“女性解放”。在20世纪初,娜拉的形象被我国很多作家在戏剧和小说的体裁中借鉴和效仿。本文以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为例,试从原型模仿和形象续写两方面对娜拉形象在现代中国语境下的模仿与嬗变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娜拉形象;原型模仿;形象续写  易卜生
期刊
摘要:T.S.艾略特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驱人物,引领了英美一代诗风的新潮流,使其更深沉,优美。他早期文字里总是有大量的典故、引用,行文总是处处显露出机警和无与伦比的智慧,而后来的文字节奏铿锵而有力、形式和谐而严谨、主题洁净而高尚。安东尼·赫克特,是生活在美国的当代诗人重要代表之一,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他的诗歌受T.S.艾略特影响颇深,二人在在写作手法上异曲同工,见仁见智。本文主要以Anthony·
期刊
摘要:作为“创世纪”诗派的开创者之一,台湾诗人痖弦的诗歌结合中国北方的民谣,具有高度的独创性与想象力。本文借助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对其经典诗作《上校》进行文本细读,来发掘其诗歌的独特魅力——从多个悖论中展现出诗歌丰富的内容与张力。  关键词:《上校》;文本细读;悖论;张力  上 校  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  自火焰中诞生  在荞麦田里他们遇见最大的会战  而他的一条腿诀别与一九四三年  他曾听到过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