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tou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的金秋时节,我拖着货比五六家买来的帆布行李箱,走进了泰国川登喜皇家大学素攀孔子学院,正式开始了我的外派汉语教师的生活。心情无法免俗地激动不已,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孔子学院的工作,尤其是了解到孔子学院从2004年的第一家到2011年的近400家的发展势头之后,我对孔子学院的工作既充满着好奇,也微泛着喜悦。好奇的是孔子学院项目在这么短的时间能发展如此迅猛,其魅力必然是强大的,但具体是什么样的一种魅力呢?喜悦的是我能在这样一艘正乘风扬帆笃向前行的大船上拥有一段难忘的岁月,一定会给我的人生带来不一样的光彩!
  孔子学院其中的一项重大使命就是推广汉语。而泰国自从1992年全面开放华文的学习和使用后各级学校的汉语教学蓬勃发展,目前已是除中国以外学习和使用华文人数最多的地区,泰国的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的注册学员数在全球的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中首屈一指。川登喜皇家大学素攀孔子学院与其它孔子学院一样,为所在的大学开设了部分汉语课程、协助创立了该大学的中文系以及在周边地区广泛开展汉语的教学与培训。因此,素攀孔子学院积极采取“走出去”的策略,走进周边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向它们宣传孔子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合作意向。经过细致且不懈的努力,素攀孔子学院已与40多所学校建立了汉语教学合作关系,与它们签订了孔子学院总部的核心教材《长城汉语》的推广与使用的合作协议或共建汉语教学点的合作协议,每年选派两批素攀孔子学院的国内合作学校 —— 广西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到这些学校开展教学实习。
  作为素攀孔子学院汉语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责无旁贷地担任了不少的汉语教学工作。正是这些汉语教学工作,使我对我们的母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语言教学有了另外的反思。然而,除却那些人人油然而生的博大精深之类的感慨之后,留在脑海的也有不少疑惑与不解。借此回首往事之际,列举一二,也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岂不可以算作我的一点儿小小的贡献?
  在国内,我是广西大学的一名英语教师,从事外语教学十多年了。自学生时代起,就体会了学外语的诸多酸甜苦辣,虽不能说满目疮痍,但实在体验到外语的学习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来到了素攀孔子学院之后,我凭着自己多年的外语教学的经验,想把汉语也作为一门外语来传授给泰国的学生们。可是不久我就发现,我们的教材、主流的教学理念以及语言水平测试的出题导向,都离外语教学的规律与原则确实挺远。依稀记得《长城汉语》系列教材的第二册就有了个菜名:古老肉,如果说是我孤陋寡闻的话,至少这道寀不会是和饺子一样的家喻户晓吧,而对一个汉语初学者来说,有必要学习这么一个专有名词吗?除了这样的词汇方面的不恰当之外,语言的交际功能上也有一些矫枉过正的例子。比如大部分的教材第一课往往就是“你好”这样的打招呼句型,致使几乎所有学过汉语的外国人一见中国人就说“你好”,也不管对方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使得中国人自己听起来都有点儿怪怪的感觉,但也成了学过汉语的外国人的自贴标签,也许能算是语言功能的转化或变异。还以《长城汉语》为例,“你家有几口人”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际功能句型,设计了不少的操练份量,可我搜肠刮肚很久,也很难浮现当今的中国社会还大量存在这样的交际情景,难道这也即将成为学过汉语的外国人的另一张标签?在新版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听力部分的录音提问中,“从……,我们可以知道什么?”这样的句式比比皆是,这不就是英语的“what can we know from …?”的逐字译文吗?现代汉语中有这样的提问句式吗?我们在学习外语的时候就一直强调要学习地道的外语,难道当汉语成为外语时就不需要地道了吗?我们的各种中文竞赛,从“汉语桥”到一般的小型竞赛,都把各选手想象成通晓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的顶尖人才,还得有相当的才艺绝活,可是我们可能忘了,各种英语作为外语的竞赛里,那项目的单一简直就不值一提!更有不少网络转帖中都在嘲笑老外听不懂周杰伦的歌、写不出飞流飘逸的汉字、弄不明白“意思”、“关系”、“方便”等词义的细微变化,可是我们可能忘了,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我们听懂了教堂里的唱诗班了吗?我们写出过优美的英诗吗?我们明白莎士比亚在表达什么吗?我们也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去纠正学生的普通话发音,还特别强调各种儿化韵和轻声字的玄妙与高深,可是我们可能忘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普通话都还五花八门七腔八调地乐呵着呢!
  诚然,这些问题的存在,绝不会影响到汉语全球推广的宏大进程,充其量也就是华彩乐章里的不合拍的零星鼓点。全球孔子学院即将迎来十周年的生日庆典,其迅猛蓬勃的发展就是汉语教学硕果累累的明证!我为自己能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文化盛事中而感到万分的自豪,也为现代汉语能随着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而传遍世界感到由衷地欣慰与喜悦!只不过心中仍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希望,希望我们的汉语教学能在作为外语时遵循外语的教学规律和特性,既能高效传授语言技能,也能真实再现地道的语言使用情况,那样的话,不但汉语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得以提高,而且老外学汉语的过程才会真正地成为一段美好的如烟往事。
  三年的孔子学院任教经历带给我的心路历程还有很多,佳酿三千,我只取一瓢,为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这只言片语的反思,能给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些许的启示或促进,那我座落孔子学院这艘大船的航行,就是丰实而值以铭记的!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全媒体时代媒体的传播环境表现为多元化、多屏化、全能化、互动共生等特点。大学生微视频创作在全媒体时代的互动传播环境下表现出创作能力强,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宣传渠道狭窄等创作与宣传的瓶颈。  关键词:全媒体;微视频;爱临沂网;创作;宣传  一、大学生网络微视频创作概述  由中国电影集团联手优酷网共同出品的《十一度青春》系列新媒体短片之《老男孩》上映,引发了网民的热烈追捧。这可以看做是微视频的创作开
期刊
李安在自述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写过的自己——瘦弱缄默的童年、优柔寡断的青年和被压抑得难以喘息的中年不得志。导演个人的经历投射在其电影风格和角色塑造中,或许就像影片中比利林恩的那句台词:“人生一样,电影也是如此。”《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便是这样一部假定性极强、极能叫人陷入的电影。导演讲的是比利林恩,讲的也是他自己;影片在告诉你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事,又其实说的是不必烦扰浩大信仰的踏实生活;观者以为自
期刊
摘要:“心理史学”作为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中最经典的设计,历来被人称道。但根据达科·苏恩文的观点,这一设定内在的“封闭性”妨害了作品叙事的“开放性”。所以,小说在“史诗”与“神话”这两种结构的取向上是“摇摆”的。本文从小说的文本结构、叙述动力和文本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这种“摇摆”,在揭示这一问题的同时,也试图对阿西莫夫如此设计的“合理性”作出一番关照。  关键词: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心理史学  
期刊
摘要:余华的小说大多展现苦难中人类强烈的生存意识,《许三观卖血记》更是在诙谐幽默的笔调中展示了一代中国人的苦难和伤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顽强的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本文将从《许三观卖血记》展现的苦难和伤痛中分析小说所体现的生存主题。  关键词:苦难;伤痛;生存主题  《许三观卖血记》生动的描写了特殊年代下中国最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况,在这其中体现普通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不可避免又无法反抗的苦难与
期刊
摘要:关于清刘鹗的《老残游记》一书,在鲁迅将其定性为“谴责小说”之后,研究者更多将目光聚焦于其政治方面的隐含意义上,也有人注重其自然风光的描写,风土习俗的状物摹情,或是其语言文字本身的变换规律与遣词造句的风雅。笔者更多关注的是《老残游记》的字里行间,刘鹗借主人翁老残之口所表明的处世之道,哲理沉思以及人生态度。  关键词:老残;处世之道;悲悯;哲思;平等意识  《老残游记》中景物描写自然灵动而形象真
期刊
摘要:梁实秋先生深受传统儒道文化的熏陶,同时吸纳西方文化中的理性元素,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的人性,作品既幽默风趣,又沉郁闲适,其纯粹本真的文学特质,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营养。  关键词:幽默;闲适;本真  初见梁实秋其名,是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杂文里。同为文人,观点迥异,难免对骂。鲁迅先生性情刚烈,文笔桀骜,给梁实秋起的名字有点不雅;到了大三的某个黄昏,我蓦然回首,学校开架书
期刊
摘要:挪威作家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创造性地塑造了一个“出走的女性形象”——娜拉。这部19世纪后期的现实主义戏剧,喊出了一句时代的口号——“女性解放”。在20世纪初,娜拉的形象被我国很多作家在戏剧和小说的体裁中借鉴和效仿。本文以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为例,试从原型模仿和形象续写两方面对娜拉形象在现代中国语境下的模仿与嬗变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娜拉形象;原型模仿;形象续写  易卜生
期刊
摘要:T.S.艾略特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驱人物,引领了英美一代诗风的新潮流,使其更深沉,优美。他早期文字里总是有大量的典故、引用,行文总是处处显露出机警和无与伦比的智慧,而后来的文字节奏铿锵而有力、形式和谐而严谨、主题洁净而高尚。安东尼·赫克特,是生活在美国的当代诗人重要代表之一,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他的诗歌受T.S.艾略特影响颇深,二人在在写作手法上异曲同工,见仁见智。本文主要以Anthony·
期刊
摘要:作为“创世纪”诗派的开创者之一,台湾诗人痖弦的诗歌结合中国北方的民谣,具有高度的独创性与想象力。本文借助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对其经典诗作《上校》进行文本细读,来发掘其诗歌的独特魅力——从多个悖论中展现出诗歌丰富的内容与张力。  关键词:《上校》;文本细读;悖论;张力  上 校  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  自火焰中诞生  在荞麦田里他们遇见最大的会战  而他的一条腿诀别与一九四三年  他曾听到过历
期刊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在其运用新的测量方法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的时候,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虽然质疑传统的数据,但是为了避免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测出相同的结果后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