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uggid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这个单元都是以战争为题材的课文,本文是一篇纪实性散文,真实地反映出二战期间纳粹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犯下的滔天罪行,这篇文章放在这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同时也让学生看到善良的人们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美。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记叙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基本能够将一件事完整地概述出来,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向还不够明确或坚定。因此本节课以引言为抓手,寻读能诠释“沉重”语句,引导学生用心去体悟历史的“沉重”,师生深入探讨“沉重”之蕴含的“美丽”,进而启发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三、教学设想
  本课由学生自读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引言,梳理出文段的关键词句:“沉痛的记忆”、“美丽的记忆”,以这两个关键词为抓手,其次由孩子们通过寻读字句,深入感知纳粹给塞尔维亚人们带来的噩梦——“沉重”的历史。其次,探寻“沉重”背后所蕴含的“美丽”。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自然会发现逐层递进的英勇美、宽恕美、良知美!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有感情地读出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②能够通过品味语言感知“沉重的记忆”与“美丽的记忆”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查阅二战期间有关日寇侵华战争的史实。
  ②通过讨论,探究文本中“沉重的记忆”与“美丽的记忆”的具体表现。
  ③通过个别读、齐读、自由读,范读等多种方式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深切体会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
  ②体会善良的人们在战争中及战后表现出的英勇、坚定的人性美。
  ③激发自己远离战争、希望和平的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①能够通过朗读、自主探究方法体会文章中“沉重的记忆”的具体表现。
  ②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体会文章中“美丽的记忆”的具体表现。
  ③能够通过听读故事和观看图片,激发远离战争,希望和平的情怀。
  (二)教学难点
  ①能够有感情地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②能够由此及彼,多角度联系,从而深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巨大伤痛。
  六、教学方法
  ①朗读法。
  ②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南斯拉夫的温和小城克拉库耶伐次,遭受了一次全城毁灭性的杀戮。参观完这个遗址,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在1988年初冬写下了这篇纪实性散文《亲爱的爸爸妈妈》。(板书:标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
  ①请学生自由读文章中法国哲学家萨特的话,然后请一位同学朗读。思考: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表达出萨特的观点?
  ②学生带着问题,再齐读一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明确:“沉重记忆”、“美丽的记忆”。(板书:沉重 美丽)
  (三)探究文本
  ①品读“沉重”
  学生速读课文,探究:为什么萨特说“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请用文中的语句加以诠释。
  (学生圈点勾画,通过品读,感知“沉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例1:安格尔在餐桌上写下第一行:“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品读明确:黑色本身就很沉重,这里却显得“太明亮”,在这儿比黑色更黑的是那杀戮者的心,说明“太明亮”的原因来自于历史的“沉重”。此句朗读语气应该是深沉的,并重读“太明亮”。
  例2:南斯拉夫女作家迪桑卡的诗:“他们坐在书桌前……”
  品读明确:这是孩子们在临死前55分钟正在课堂上上课的情景,小小的人儿,小脑袋装满了数字和梦想,向往着自由奔跑,正是他们的天真无邪反衬了纳粹的残酷。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不就是上演着一大悲剧吗?
  例3:遗言
  这些遗言来自工人、牧师、木匠、还有孩子,最深的伤痛莫过于临死前赤裸裸地爱的表达!
  (第一中学六年级学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
  从“最后一次”可以知道这是鲁比沙临死前的绝笔,在临死前四五分钟仅仅写出了他小小的心愿。而第一部分中孩子临死前一刻的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叫碎了亿万父母的心,这不得不让人觉得沉重。学生想象当时情景,朗读时应重读“最后一次”,甚至有些哽咽、语塞。
  小结:以上我们从纳粹的杀戮、塞尔维亚人们的遗言和作家的诗文都感受到了记忆的“沉重”!(大屏幕显示:品读“沉重”:杀戮、遗言、诗文)
  ②探寻“美丽”
  学生再读课文,探究:“沉重的记忆”与“美丽的记忆”本是矛盾的,你是如何认识的?文章中“美丽的记忆”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交流,小组探究,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美丽的记忆”的具体表现)
  例1: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配合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谈论、点拨明确:从“开枪吧”可以看出这个老师得英勇无畏,充满了对纳粹的蔑视。朗读这句话的语气应该坚定、执着,这是一种英雄美的体现。
  例2: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谈论、点拨明确:这体现出了塞尔维亚民族的一种宽容的美,并提出警醒——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这是痛定思痛后的呐喊和呼唤。   例3: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谈论、点拨明确:从动作“缓缓地”、语气、语言等角度来分析,可知他内心被纳粹的杀戮震撼了,他是真诚的忏悔,是良知美的体现。
  小结:从本能的英勇美,到“痛定思痛”后的宽恕美,进而到更深层次的良知美,层层递进,都体现了人性的美!(大屏幕显示:探寻“美丽”:英勇美、宽恕美、良知美)(板书:人性的美)
  (四)拓展延伸
  ①老师配乐讲一个反映二战的故事:《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用一个被活埋前小女孩的“请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的声音,为反对战争、呼唤和平蓄势)
  故事: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怀着期盼小女孩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她的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那里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忍地推下去。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
  (过渡)二战时期,像小女孩一样被活埋或被杀戮的残酷实例还有很多很多。在欧洲战场,有1940年春波兰的卡廷惨案,1941年乌克兰大屠杀,1943年贴着正义标签的盟军制造的被誉为“第二次珍珠港事件”的巴里港惨案,这让老师想到了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诗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亚州战场,日军的刺刀和枪声肆虐了善良而美丽的中华民族,如:常德大火、重庆大轰炸,还有惨无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民众被杀或像“小女孩”一样被活埋。
  ②播放“南京大屠杀”图片,请学生结合本文的学习谈谈感受。
  (用一张张反应“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图片,激发学生反战爱国的情怀,发出远离战争,希望和平的心声)。(板书:远离战争 希望和平)
  (过渡)人类的心愿是美好的,现实总会有不和谐的音符,从历史,看现在,日本继续做着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情,文中的那个日本作家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杀”?
  讨论明确:自私的狡辩,没有深刻的反省。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你作为中华民族划时代的小主人,你如何看待“钓鱼岛”问题?请写一则感想,200字左右。(大屏幕显示作业)
  (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找寻日本频频挑起事端根源,是因为没有深刻反省,深入理解人性的复杂性,进而留给学生思索现实问题的空间)
  【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玲
  沉重 →→→→→ 远离战争
  人性的美
  美丽 →→→→→ 希望和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二十九中学)
  附: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点评
  合肥市包河区教研室 王一枝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一篇具有文学性和抒情性的纪实散文,贯穿文章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恨情感和严肃的思考,作者通过对被屠杀孩子的深深同情,反衬了法西斯灭绝人性的强盗本质,文章的人文内涵丰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宜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合肥市第二十九中学的贾秀英老师执教的这篇文章,深刻地挖掘了文章的人文内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很好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贾老师通过这一节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非正义战争的残酷以及给无辜人们造成的巨大伤痛,从而产生了一个共同的愿望:“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人类渴望和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地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并选择恰当的切入口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贾老师在研读文本中抓住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一是非正义的战争给克拉库耶伐次的善良人们造成巨大的伤害,从而体现出法西斯的残忍。二是在面对纳粹灭绝人性的行为,克拉库耶伐次的人们表现出的民族的英勇。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重点,贾老师选择文章前面萨特的引言,通过朗读与分析,找出萨特这句话中的“这是个沉重的记忆”但又是个“美丽的记忆”这句看似矛盾的关键词,激发学生探索文本中“沉重的记忆”表现在什么地方,“美丽的记忆”表现在什么地方的兴趣,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让学生认识到非正义战争的残酷以及善良的人们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美、良知美和宽恕美。应该说这种解读文本的方式适宜八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二、教学目标的设计明确,精巧,强调了课文的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贾老师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深刻体会文字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真正体现语文的课程特点。
  其次,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设计上让学生依据文本感悟其中的“沉重”与“美丽”,并由此拓展联系中国的抗日战争史,让学生深刻体会非正义战争给世界人民造成的伤害,进而明白中国要自强不息,才能避免战争的道理。很好的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的爱国情感。
  第三、教学过程中处处融入德育,把育人目标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的生成性内容,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逐渐深入文本,并处处注重思想教育,例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沉重的记忆”的具体表现时,有一位学生找到了迪桑卡的诗,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克拉库耶伐次的孩子们的天真与不幸,并能够联系到自己,从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老师谈起,从而表达出对不幸者的同情。又比如在文本解读完后,贾老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请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这是一个撼人心灵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很多学生都深受震撼,这时贾老师没有分析故事,而是问学生此时你最想说什么。这样处理的方式恰到好处,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多表达出“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观点,可以说这节课贾老师始终把育人目标融入在课堂教学中。
  第四,课堂上师生情感相互交融,教学氛围和谐,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贾老师这节课用自己的情感感染着学生,而学生激发的情感又感染着老师,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交融,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第四部分的遗言太沉重了,贾老师深有感悟地说:“的确,这些遗言来自工人、牧师、木匠、还有孩子,最深的伤痛莫过于临死前赤裸裸地爱的表达!”说完之后,就有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的是遗言中的第一个最沉重,“其中‘最后一次’可以知道这是这个孩子临死前的绝笔。而第一部分中孩子临死前一刻的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是他们凄美的绝唱。”师生的情感相互交融。同时贾老师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恰当的评价语言,使教学氛围非常和谐,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
  当然,作为年轻的教师,贾老师在本节课中还有一点不足:在面对生成的资源驾驭能力还不够,捕捉德育的渗入点还有待加强。例如有位学生在探寻沉重中找到了迪桑卡的诗:“他们坐在书桌前……”然后分析说:“诗中的句子表现出的‘沉重’让我窒息!因为我像哪些‘小小的人儿’一样,正坐在教室,急切地回答着您的问题,努力地学习,怀着考上理想高中的梦想,可随后的结果不同,我会平安回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55分钟后生命地结束。”这位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文章中孩子的不幸,贾老师应抓住教育的时机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能够这样平平安安地坐在教室里上课,是源于和平的环境,而和平环境的取得源于中国的强大,中国的未来的进一步强大更需要每一位同学的努力。通过这样的教育更突出语文课中渗透的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贾老师这节课教学目标设计巧妙,教学方法切合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两种情感的体验,即对非正义战争的痛恨以及和平生活的渴望,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很好地教育。
其他文献
一、引言  战国晚期的《鹖冠子》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蔡文侯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道:“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侯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道:“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根,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
【内容摘要】语文教师如何认识阅读教学过程是语文阅读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的重要前提。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应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抓住阅读教学的关键,那就是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关键词】教师 认识阅读教学过程 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是一个老问题,但又是一个新问题。或许有人会说:“
【内容摘要】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任务。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尤其学困生对读图、用图存在许多问题,缺少方法引导,缺少读图意识,没有用图习惯。本文结合实在初步探究了通过多种手段来培养学困生的读图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困生 读图 地图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所以教师要设法教会学生如何去读图,因为读图可以使学生提取、加工信息,而且还可以
【内容摘要】生命是教育之本,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实施生命化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命态度、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对此,笔者结合当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现状,对生命化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以期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指导。
新课改背景下的2014年高考政治试题精彩纷呈,体现在吸收与创新并存,强调能力的同时兼顾课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讲求知识的融会贯通,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加强了重点知识考查,突出主干的引领;发挥演绎归纳,体现新课标目标要求;诠释了能力与思维的融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政治,而非单纯地机械记忆;呈现高考改革中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更高要求,很好地发挥了对课堂教学的引领、指导作用。这要求下一步高考政治一
一、活动背景  我市高二学生在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到如皋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参加为期五天四夜的综合实践活动,亲近自然,体验生活,走进社会。基地教师紧紧围绕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主开发了一系列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中参观体验活动的内容是参观、访问家乡的历史文化遗迹。高二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少怀古咏史题材的古诗词,诸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是以人的活动来实现的,特别是以教师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只有通过激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动机,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才能产生对改革的思维及行为。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也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思考,去做一些实事。所以我们应对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题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体育课堂 教学改革 探索与思考  体育课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发
要谈好初中数学教师理答的三个“要”,我们首先要弄清理答的概念和内容。  什么叫理答?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把课堂问答分为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时教师的等待)、叫答(教师指名某个学生或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做出反应)前后衔接的四个环节。同时,崔允漷教授强调: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海安学者柳夕浪也如是说:教师的理答
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我想这句至理名言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合理的,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必定包含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导入;一堂受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必定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导入。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让我们的导入更加有特色、更加有吸引力。  一、名人名言法  名人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们代表着时代的主流。他们的评价或者阐述代表着人们的趋势。他们的名言经过历史的淘洗,沉淀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时事新闻,并把它恰当地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