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实践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002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音乐学科则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等特征。小学低年级指的是小学一、二年级,该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年龄小,活泼好动,模仿力强,喜欢表现,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容易被有趣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因此,学生更乐于通过参加课堂中声势律动的方式体验音乐内容,在师生互动、生生模仿中,他们能够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参与音乐课堂。

结合音乐特点,走近多元文化


  本文选取人音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欣赏课《加沃特舞曲》与唱歌课《金孔雀轻轻跳》作为研究内容。两首作品欢快活泼,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及人文特点,深受学生喜爱,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其中,《加沃特舞曲》是荷兰作曲家、指挥家戈塞克所作歌劇《鲁吉纳》中的一首小提琴曲,后被改编为管弦乐、钢琴曲等其他器乐演奏形式。乐曲为D大调,4/4拍,单三部曲式结构,乐曲运用单簧管的音色特点,表现了荷兰乐曲的欢快情绪。《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五声调式歌曲,E大调,2/4拍,旋律清新流畅,优美抒情。

体现学科特征,课堂教学探究


  本文结合音乐学科的特征从“情境导入”“体现课型”“知识体验”三个方面介绍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是实践的艺术,两节课教学设计中将节奏训练、旋律视唱有机整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金孔雀轻轻跳》一课主要通过节奏记写与听辨、摆谱子识音高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旋律的学习,夯实基础;同时,以傣族舞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演唱中体味傣族歌曲旋律的清新流畅、优美抒情的特点,以更好地表达歌曲情绪。《加沃特舞曲》一课中,以舞蹈动作作为导入环节,带领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以跳、唱、奏的方式进行参与,充分调动感官与肢体参与,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体现课型特点,因材施教 两节课分别是唱歌课与欣赏课两种课型,在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有所区别,主要依据作品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环节设计,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有序递进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融入音乐中表达情绪、情感。《金孔雀轻轻跳》是唱歌课,教学过程:高位置读歌词-无声唱-轻声唱-重点句指导,以“唱”贯穿,在歌唱中达成演唱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加沃特舞曲》作为一首欣赏作品,主要以“听”的方式,听主题的频率、对比听乐段划分、听音乐律动表现,提高学生的听觉观察能力,感受音乐情绪。
  知识体验,发展“音乐思维”两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习《金孔雀轻轻跳》前设计节奏记写练习、旋律的视唱等内容作为基础练习,为学生学习歌曲奠定基础;《加沃特舞曲》作为欣赏课作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音阶视唱练习,使学生在反复的唱中感知乐曲的主题旋律,体味旋律发展特点。

反思课堂生成,改进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设计与生成是教学反思的关键一环。为此,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能力的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多元评价,鼓励学生自主性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正面的评价对教学有着积极引导作用,深入的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着推进作用。教师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述评和定量测评、自评他评及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聆听、观察参与,结合作品的特点进行声势、舞蹈等,参与、了解感知作品传递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开放的空间中有实际体验并自主改善,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反思教学,提高示范切准性 教学示范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音乐课示范要求教师能够唱得规范、做得到位,在不断的重复中建立恒定概念,使学生能够确认正确的方式并运用到自身的实践中去。在这两节课的课堂学习中,由于两首中外作品的音乐风格及教学重点不同,教师的范唱需要保持音调统一、速度稳定,这样学生能够跟随教师进行聆听感知、演唱表现。
  体现主体,加强教学互动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学习目标需要师生间良好的沟通与互动。两节课中,教师能够依据作品特点通过演唱、舞蹈、乐器表演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但学生在作品学习中的研究参与较少,主体性体现有待增强。教师作为课堂的参与者与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搭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使学生在师生平等、和谐的音乐学习氛围中,体验音乐学习与审美过程,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达成学习目标。
  总之,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需不断增强课堂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发展音乐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长阳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红色基因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不懈努力,勇往直前。青少年不仅是国家将来的建设者、民族复兴的担当者,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传承红色基因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做好引导、示范,让红色基因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让红色精神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教学  课程教
期刊
随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此理念下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教经验与高中数学核心教学理念,提出了几点关于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及获取终生学习能力的目的。现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现实中很多课堂依
期刊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一中学十分重视开展德育工作,始终坚持以德育人,致力于培养“红孩子”。红色故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优秀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介。它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文化精髓,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红色故事是有血有肉的,充满着热血、奋斗和崇高的信仰。用红色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有中国魂的红孩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中学生的年龄特
期刊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德经》中的表述。教育中的“无为法”,并不是指与世无争的态度和价值观,而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教育态度:让儿童站在课程的中央,让课程适应于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于课程。  自1995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大成实验幼儿园一直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挖掘其中潜在的教育元素,梳理并逐步形成“启·润”课程。我们的课程并非通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而是强调“浸润”,即通过传统文
期刊
杜甫《兵车行》描写戍边征人命运之悲惨情状,有这样的句子:“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古战场“青海头”上战死的将士曝尸于野,致使冤魂得不到安息,哭泣甚悲,有“啾啾”之声,“天阴雨湿”的凄厉景象尽呈“君”之眼底。沉浸在诗歌凄惨揪心的意境当中之余,考察诗歌的用词,发现诗句的谓语动词是“见”,用我们现代人的语法分析,就说不通:“君”何以见“啾啾”之声?  《兵车行》的
期刊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动力,也是促进新时代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宝藏。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作为班主任教师,在日常的班级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善于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选择适合中学生的方式方法,巧育新时代“红孩子”。红色文化在中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中
期刊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展开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历各种活动式的体验学习,从而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观念,学会一种方法,最后还会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会主动地获取知识,将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并进行结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真问题、 真情境、真思维、真收获”尤为突出,只有“真问题、真情境”才能引发学生的“真思维”,最终获得“真收获”,全面落实德育树人。本文中,笔者以《家乡物产养
期刊
随着近些年新课改政策的实施,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古诗词鉴赏教学亟需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变为学生对诗歌的自主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诗词解读能力。基于此,本文以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例,探讨如何在高中诗词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方法,帮助学生读懂诗歌,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本细读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什么是文本细读?“所谓‘细读’,指对文学作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特别强调立德树人,以核心素养为本。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课标》同时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学习任务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思维懒惰、不愿意思考、只想直接得到最后答案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低。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生动的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发
期刊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再拘泥于传统游戏形式,教师会有意识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如录音机、可触屏幕、互动平板等电教媒体。多媒体教学与五大领域七大学科整合的思想,已深入人心。电教媒体的运用既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辅助教师突出教学活动重难点,优化教育活动形式,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对于电教媒体的使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使用形式单一,只利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