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能“看见”哭声吗?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y2767562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兵车行》描写戍边征人命运之悲惨情状,有这样的句子:“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古战场“青海头”上战死的将士曝尸于野,致使冤魂得不到安息,哭泣甚悲,有“啾啾”之声,“天阴雨湿”的凄厉景象尽呈“君”之眼底。沉浸在诗歌凄惨揪心的意境当中之余,考察诗歌的用词,发现诗句的谓语动词是“见”,用我们现代人的语法分析,就说不通:“君”何以见“啾啾”之声?
  《兵车行》的前面还有一组诗句:“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诗人控诉连年战乱之苦:函谷关以东的州,人烟稀少,土地无人耕种,到处长满荆棘和杞柳。这组诗句很显然写的是视觉感知到的景象,但谓语动词却用的是个“闻”字。闻,《礼记·大学》里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史记·高祖本纪》里有“项羽卒闻汉军楚歌”,《论语·里仁》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由此可见,“闻”是听见的意思。同样,这不符合我们现代人的语法习惯:“君”何以闻荆棘和杞柳?

“君不见”“君不闻”的句子结构在古代文献中普遍存在


  再回头考察“君不见”“君不闻”,“见”“闻”两动词前用了否定副词“不”,戍边征人的凄惨境遇和连年战乱人烟稀少国土荒芜的景象明明是描写出来给读者知晓的,为何谓语动词前要用一个否定副词“不”呢?从解读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君不见……”和“君不闻……”的诗句,诗人不但没有否定这两句诗的表意内容的意愿,相反,恰恰是要强调突出了诗句的表意內容。
  同样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唐诗中,还有李白的名作《将进酒》,诗的开篇两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君不见……”连用,或许能给我们解决这一问题以启示:“君不见……”“君不闻……”在古典诗歌中很可能就是一类特殊的句子。我们在《兵车行》中遇到的问题,可能就是这类句子。
  查阅史料可以发现,在先秦史传类散文中就有“独不见……”“君不闻……”这类的句子,这和诗歌当中“君不见……”“君不闻……”的句子类型在结构形式上相似,在用法上相近。比如在《 庄子?齐物论》中有:“……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
  在《战国策?齐策一》中有:“君(靖郭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牵,钩不能止,荡而失水,则蝼蚁得焉。”
  在这两则材料中我们发现:“《庄子?齐物论》中“厉风”发出“调调”“刀刀”的声音怎能“见”得到?“独不见”中“见”却带了描写声音的词作为宾语。
  《战国策?齐策一》中的那条网不住、钓不动的大鱼,一旦没有了水,就成为了蚂蚁们的美餐。这样的场景,不知道怎么“闻”?可见,“君不见”“君不闻”的句子结构在先秦文献中是一个常见的表达形式,后来被诗人迁移到了诗歌中。

“君不见”在诗歌中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君不见”这类句子从先秦开始就出现在散文诗歌当中,宋人郭茂倩在《乐府解题》中说“君不见”多出现在乐府古题《行路难》诗歌的开头。乐府《行路难》一曲按《陈武别传》“武常牧羊,诸家牧竖有知歌谣者,武遂学《行路难》”,可见《行路难》这一乐府古题由来已久,从传世的历代诗歌材料来看,“君不见”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鲍照创作的乐府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中,其中一共有七首出现了“君不见”:
  其五: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其十: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其十一: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着故茎。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
  其十四: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其十五: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其十六: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虽蒙朝日照,信得几时安?……
  其十七:君不见春鸟初至时,百草含春俱作花。……
  “君不见”短语的位置都在这七首诗的开头,并且都呈现出基本相同的句式特点,诗人在诗歌中所描写的常识性的事物,无一例外都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而作为铺垫引出诗歌正文,并且都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常识性事物,并紧随其后对其加以叙述描摹,这样的叙述描摹看似客观其实带有很强表意的目的性,都是为诗歌的中心服务的,并且这样的方式却更具说服力,“君不见”标识性短语具备统领句子或句群的功能。可以看出不能将“君不见”这三个字拆开来解释,而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很可能是一类句子的句式标识。“君不闻”很可能作为“君不见”的衍生句式而出现在后来的诗歌当中。

“君不见”“君不闻”诗歌句式的特点


  通过电脑检索《全宋诗》和《全宋词》,输入关键词“君不见”进行检索,结果发现在《全宋诗》中有1068处,在《全宋词》中有28处。同样的方法在北大《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专业版中检索《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唐以前诗及《乐府诗集》,得到329处。由于《乐府诗集》重复收录了全唐诗的部分内容,这329处中有多处重复的地方,剔除这些重复的情况,大约还有170首。从所能查阅到的宋及宋以前的诗歌材料来看,“君不见”在诗歌中已经成了一类诗歌句子的标识。至于“君不见”凝固成一类句子的标识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过程,这里不加论述。
  那么如何理解古典诗歌中出现的“君不见”“君不闻”句式呢?下面选取几首诗来分析“君不见”这类句子:   魏晋南北朝时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其五: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唐代诗人沈佺期的《凤箫曲(一作古意)》:……君不见昔时嬴女厌世纷,学吹凤箫乘彩云。含情转睐向萧史,千载红颜持赠君。
  唐代诗人骆宾王的《杂曲歌辞?从军中行路难二首》其一: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亭,铜鞮杂虏寇长城。天子按剑征馀勇,将军受脤事横行。……
  可以看出“君不见”的两个特点:
  一是“君不见”短语在诗句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假如单从句子的语义上考虑可以抽出“君不见”短语并不影响该诗句的基本语义。“君不见”作为这种类型诗句的标识性短语具备统领句子或句群的功能。
  二是这一类型诗句的标识性短语“君不见”形式上的否定并不表示对该短语后面所统领内容的否定,而恰恰相反,在语用意义上表示肯定甚至是强调突出“君不见”短语后面所统领的内容。
  那么,“君不见”和“君不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君不闻”和“君不见”分别以“独不见”和“独不闻”的形式出现在两汉先秦的史传类散文当中,出现的频率相当。“独不见”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在乐府民歌当中使用,西汉民歌《天下为卫子夫歌》中就有:
  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而“君不闻”直到唐代才出现在诗歌当中,相较于“君不见”,在《全唐诗》和《全宋诗》中“君不闻”出现的频率要低得多,只有28次。从语法角度来看,“君不闻”和“君不见”的语法结构是一样的。从语用角度来看,这两个短语在诗歌句子当中都是一类句子的标识,而且在语用上都是为了强调突出这类诗歌句子的表意内容。
  在语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君不见”和“君不闻”是一样的,在本质上它们是相同的,也因此在诗歌当中是可以混用的。
  至此,不難发现“君不见”和“君不闻”是同一类诗歌句子的标识,这类句子在语用上都表示强调诗歌句子的句意。杜甫《兵车行》中出现的“君不见……”“君不闻……”两组句子中,“君不见”和“君不闻”短语都作为同一类诗歌句子的标识,表示强调该组诗句的句意,在“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组诗句中,短语“君不见”表示强调古战场“青海头”上战死的将士曝尸于野,致使冤魂得不到安息的凄惨场景;在“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组诗句当中,“君不闻”短语表示强调连年战乱,函古关以东的州,人烟稀少,土地无人耕种,到处长满荆棘和杞柳的荒凉景象。至于感官动词“见”和“闻”在这里并没有独立的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陶艺活动对于幼儿手眼协调发展、艺术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的陶艺活动开展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目标设置单一、活动内容脱离幼儿的兴趣与经历、活动组织形式及评价较单一等。本研究重点以三方面阐述我园在STEAM视角下陶艺活动的开展的教学创新及取得的一些成效,为后面深入开展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缘起  困顿:常规陶艺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活动目标及流程设置单一。常规陶艺活动
期刊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学校教育中一种重要资源。近年来,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一中学积极实施“红色教育”,多方式、多途径搭建平台,通过丰富的资源和鲜活的实践,努力培养具有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怀的“红孩子”,切实做好“拔节孕穗期”的精心引导和栽培,让红色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增强初中生的爱国
期刊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怀。今天,红色基因在建设国家、改革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的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具有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怀的“红孩子”,既是立足当下受启迪,更是着眼未来筑基础。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主要阵地,而语文学科中更蕴藏了大量生动可用的红色教育资源。因此,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语文学科特色,积极打造“红色语文课堂”,培养具有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怀的“红孩子”,
期刊
“蒙以养正,圣功也。”中国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所以,扎根中國大地办教育,红色当为教育底色,传承红色基因当为师者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兼具中国根、民族魂、世界心的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未来世界公民,当为新时代教师不懈追求。  基于此,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一中学以“红色教育”为己任,用“红色”铺就师生生命底色,让课堂成为“学力提升、生命力成长、思维发展和正确
期刊
所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各学科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期刊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一个人思维敏捷,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旁征博引,文从字顺,我们就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  我们华夏是诗的国度,华夏文化是诗性文化。那么,我们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呢?下面,笔者结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实践,进行浅显的探究。课堂探究,授之以渔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不但编入
期刊
红色基因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不懈努力,勇往直前。青少年不仅是国家将来的建设者、民族复兴的担当者,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传承红色基因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做好引导、示范,让红色基因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让红色精神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教学  课程教
期刊
随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此理念下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教经验与高中数学核心教学理念,提出了几点关于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及获取终生学习能力的目的。现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现实中很多课堂依
期刊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一中学十分重视开展德育工作,始终坚持以德育人,致力于培养“红孩子”。红色故事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优秀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介。它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文化精髓,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红色故事是有血有肉的,充满着热血、奋斗和崇高的信仰。用红色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有中国魂的红孩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中学生的年龄特
期刊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道德经》中的表述。教育中的“无为法”,并不是指与世无争的态度和价值观,而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教育态度:让儿童站在课程的中央,让课程适应于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于课程。  自1995年以来,浙江省杭州市大成实验幼儿园一直致力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挖掘其中潜在的教育元素,梳理并逐步形成“启·润”课程。我们的课程并非通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而是强调“浸润”,即通过传统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