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vy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此理念下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教经验与高中数学核心教学理念,提出了几点关于培养高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及获取终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现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现实中很多课堂依然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由于只追求成绩,很多时候课堂重视的是解题技巧,而弱化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使得课堂没有学生思考的余地,而是被动地接受,很多时候只能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效率低下,长此以往学生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就难以提升。

教学策略探究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应结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多方式、多感官、多角度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觉得“好玩”,让每一位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例如:在向学生讲授《等比数列》的时候,我给学生先出问题:
  老师:假设一张A4纸的厚度为1,将其对折,当折1次时纸的厚度是多少?
  学生:2。
  老师:折2次呢? 学生回答:4。
  老师:折3次呢?学生回答:8。
  老师:继续折下去,那折28次是多少?学生回答:228。
  老师:一张纸的厚度如果按0.04毫米计算,然后不断对折,到第28次后,请大家估算折28次后纸的总厚度?
  学生通过计算,纸的厚度等于 228×0.04×10-3=10737.41824米。
  老师:这比珠穆朗玛峰都高了!
  学生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的提出,给了学生强有力的冲击,使学生的求知欲得以激发,很多同学跃跃欲试,对这个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中注入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文化包含数学方法、观点、语言、数学精神,以及数学文化的发展史。基于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所教授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引入数学文化,以活跃课堂氛围。
  如:在讲授《数列》一章中《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一节时,我在引入环节,向学生提问:
  1+2+3+4+5+6+…+100=?
  学生:5050。
  老师: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在学生回答之后,我給学生讲解“数学王子”高斯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方法快速计算出1+2+3+4+5+6…+100这道数学题的。并利用课件投影简短地介绍高斯的生平。通过向学生简短地介绍数学文化内容,对比本节课“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法,并引导让学生指出高斯计算的方法并不是倒序相加法,但倒序相加法也可以解决1+2+3+4+5+6…+100的和的问题。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的探究热情,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
  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意识 基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生活化教学因子,科学地为学生创造现实问题的解答时间与空间,积极创建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结合课堂中所列举的生活实际例子,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在给学生讲授《二分法》一节时,在课堂开始,我做了以下引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中央电视台一个叫作《购物街》的节目吗?即:给出一个商品让选手猜它的价格,通过选手给出的价格,主持人会说“高了”或者“低了”,之后继续猜,一直猜到这件商品的价格为止,看谁猜得快。待教师讲解完“二分法”相关内容后,学生立马知道不断取中间价格,就能快速猜出商品价格。
  通过在课堂中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学生就会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另外,教师可开展“数学知识日常巧用座谈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应用的热情。学生通过相互探讨,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范围,进一步落实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数学素养。
  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地设置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并积极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思维,实现自身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
  本学期我积极推进“友善用脑”,让学生进行分组,各组都由优良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组成,这样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及时得到讲解,主动赋权于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个性与特长得到发挥与施展,避免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遭到遏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未来学习与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作为教师,应积极地对教学进行合理地设计,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
其他文献
在绘本《我是彩虹鱼》中,彩虹鱼为使自己免于被群鱼孤立的境地,把自己独特的闪光鳞分给了群鱼,这是一种功利性的伪分享行为。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成人错误的引导和教育,儿童也经常表现出像彩虹鱼一样的伪分享行为。本文尝试从成人要求儿童分享的理由、面对不分享行为时的教育措施以及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三个方面对儿童分享教育的误区进行探讨,同时指出了一些由此引发的伪分享行为并据此提出一些开展分享教育的建议。分享和伪分享 
期刊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教育信息软件平台对于实施精准教学过程中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起到了较强的辅助作用,能够帮助教师迅速、准确地收集学生的学情信息,为教师实施精准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通过教材及基础数据分析实现课前精准定位和预设  在上课前,教师一方面通过对教材的梳理找到和把握授课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之间的前后联系,准确定位学习内容;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数据分析掌握学生的实际学
期刊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融入基础学科教学课堂,为课程改革创新提供全新的思路。新课改的号召之下,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各个学科中出现和兴起。信息化教学技术作为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有着明显的网络化特征,更加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习惯。基于此,本文对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信息化2.0的主要特
期刊
陶艺活动对于幼儿手眼协调发展、艺术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的陶艺活动开展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目标设置单一、活动内容脱离幼儿的兴趣与经历、活动组织形式及评价较单一等。本研究重点以三方面阐述我园在STEAM视角下陶艺活动的开展的教学创新及取得的一些成效,为后面深入开展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缘起  困顿:常规陶艺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活动目标及流程设置单一。常规陶艺活动
期刊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学校教育中一种重要资源。近年来,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一中学积极实施“红色教育”,多方式、多途径搭建平台,通过丰富的资源和鲜活的实践,努力培养具有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怀的“红孩子”,切实做好“拔节孕穗期”的精心引导和栽培,让红色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增强初中生的爱国
期刊
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怀。今天,红色基因在建设国家、改革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的过程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具有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怀的“红孩子”,既是立足当下受启迪,更是着眼未来筑基础。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主要阵地,而语文学科中更蕴藏了大量生动可用的红色教育资源。因此,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语文学科特色,积极打造“红色语文课堂”,培养具有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怀的“红孩子”,
期刊
“蒙以养正,圣功也。”中国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所以,扎根中國大地办教育,红色当为教育底色,传承红色基因当为师者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兼具中国根、民族魂、世界心的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未来世界公民,当为新时代教师不懈追求。  基于此,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一中学以“红色教育”为己任,用“红色”铺就师生生命底色,让课堂成为“学力提升、生命力成长、思维发展和正确
期刊
所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各学科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期刊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一个人思维敏捷,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旁征博引,文从字顺,我们就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  我们华夏是诗的国度,华夏文化是诗性文化。那么,我们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呢?下面,笔者结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实践,进行浅显的探究。课堂探究,授之以渔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不但编入
期刊
红色基因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不懈努力,勇往直前。青少年不仅是国家将来的建设者、民族复兴的担当者,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传承红色基因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做好引导、示范,让红色基因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让红色精神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教学  课程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