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品德课离不开成功的导入。成功的导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他们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
一、多媒体技术导入法
小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感兴趣,为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整合图画、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这种导入方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如执教《动物、植物和我们》(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一课时,可以先播放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打开话匣,主动回忆并介绍各自熟悉的动物、植物的简单特征。运用好这种导入方法需要注意:要选择学生喜欢并能够理解的材料,如果材料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学生理解不了,就失去了意义;导入阶段呈现的内容要适量,不能太庞杂,尤其是播放视频、动画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过去,反而得不偿失;在演示材料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而不能只停留在“观看”阶段。
二、情境导入法
小学生容易被有趣的情节所吸引,因此,创设生动形象、切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情境,以蕴含其中的具体问题带领学生走进课堂,开展学习,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如执教《当冲突发生后》(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时,可以选择“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书《同桌冤家》中的情节,以马小跳和同桌路曼曼之间的冲突为例,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教学情境可以采用故事、童话、寓言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它既可以作为导入课堂内容的引子,也可以作为贯穿于整堂课的线索。又如《法律,生命的保护伞》(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一課,可以用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妈妈偷看小雪私信的情景来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设疑导入法
巧妙设疑可使学生产生一种究根问底的急切愿望,能迅速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诱导、激发他们学习新内容。教师在导课时,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全方位、多角度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在教学《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一课时,一开头就设置疑问: “我们家里喝的饮用水是从哪里来的?吃的东西从哪里来?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谁做的?每天在学校里,有哪些人帮助了我们?生病时,会去找谁来帮助我们?”带着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导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积极参与讨论,能初步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很多人的辛勤劳动,不同岗位的劳动都值得尊敬的道理。
四、游戏导入法
喜欢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设计一些趣味性和益智性强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常常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如执教《集体处处有规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在不明确规则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游戏活动:桌上投篮。由于事先没有明确规则,在一轮比赛结束之后,大家都很不满。这时教师再提醒学生不要忽视规则,指导他们重新制定游戏规则。如此,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规则在集体活动中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和睦相处》(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一课时,可用“白羊黑羊争过独木桥”的角色游戏导入新课。游戏导入法趣味性、互动性较强,但由于游戏安排在课前导入部分,学生积极性会很高,为了避免因学生太活跃以致场面混乱失控,宜选取简单、适度活动的游戏。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游戏的具体要求,游戏中要及时协调指导。待游戏结束之后,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与交流参与游戏时的体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因势利导,使游戏活动与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价值 。
五、谜语导入法
小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很强,喜欢猜谜语,并在猜想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动思维、大胆想象。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谜语进行导课,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如执教《民风民俗大观园》(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时,先用一组谜语让学生猜,在猜谜语的过程中逐一展示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从而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六、吟唱导入法
童谣、儿歌、诗歌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深受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教师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让学生吟唱,不失为一种简便的导入方法。如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时,可让学生齐唱儿歌《我是一个粉刷匠》,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歌声中领会粉刷匠的乐趣与辛劳。这种方法有助于课堂良好氛围的形成,使学生产生共鸣。
小学品德课导入新课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把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需要,不拘一格地选用,才能让学生轻松地进入德育课程的学习。
(作者单位:西湖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杭州 310012)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一、多媒体技术导入法
小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感兴趣,为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整合图画、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这种导入方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如执教《动物、植物和我们》(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一课时,可以先播放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打开话匣,主动回忆并介绍各自熟悉的动物、植物的简单特征。运用好这种导入方法需要注意:要选择学生喜欢并能够理解的材料,如果材料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学生理解不了,就失去了意义;导入阶段呈现的内容要适量,不能太庞杂,尤其是播放视频、动画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过去,反而得不偿失;在演示材料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而不能只停留在“观看”阶段。
二、情境导入法
小学生容易被有趣的情节所吸引,因此,创设生动形象、切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情境,以蕴含其中的具体问题带领学生走进课堂,开展学习,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如执教《当冲突发生后》(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时,可以选择“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书《同桌冤家》中的情节,以马小跳和同桌路曼曼之间的冲突为例,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教学情境可以采用故事、童话、寓言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它既可以作为导入课堂内容的引子,也可以作为贯穿于整堂课的线索。又如《法律,生命的保护伞》(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一課,可以用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妈妈偷看小雪私信的情景来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设疑导入法
巧妙设疑可使学生产生一种究根问底的急切愿望,能迅速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诱导、激发他们学习新内容。教师在导课时,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全方位、多角度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在教学《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一课时,一开头就设置疑问: “我们家里喝的饮用水是从哪里来的?吃的东西从哪里来?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谁做的?每天在学校里,有哪些人帮助了我们?生病时,会去找谁来帮助我们?”带着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导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积极参与讨论,能初步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很多人的辛勤劳动,不同岗位的劳动都值得尊敬的道理。
四、游戏导入法
喜欢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设计一些趣味性和益智性强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常常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如执教《集体处处有规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在不明确规则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游戏活动:桌上投篮。由于事先没有明确规则,在一轮比赛结束之后,大家都很不满。这时教师再提醒学生不要忽视规则,指导他们重新制定游戏规则。如此,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规则在集体活动中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和睦相处》(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一课时,可用“白羊黑羊争过独木桥”的角色游戏导入新课。游戏导入法趣味性、互动性较强,但由于游戏安排在课前导入部分,学生积极性会很高,为了避免因学生太活跃以致场面混乱失控,宜选取简单、适度活动的游戏。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游戏的具体要求,游戏中要及时协调指导。待游戏结束之后,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与交流参与游戏时的体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因势利导,使游戏活动与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价值 。
五、谜语导入法
小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很强,喜欢猜谜语,并在猜想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动思维、大胆想象。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谜语进行导课,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如执教《民风民俗大观园》(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时,先用一组谜语让学生猜,在猜谜语的过程中逐一展示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从而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六、吟唱导入法
童谣、儿歌、诗歌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深受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教师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让学生吟唱,不失为一种简便的导入方法。如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时,可让学生齐唱儿歌《我是一个粉刷匠》,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歌声中领会粉刷匠的乐趣与辛劳。这种方法有助于课堂良好氛围的形成,使学生产生共鸣。
小学品德课导入新课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把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需要,不拘一格地选用,才能让学生轻松地进入德育课程的学习。
(作者单位:西湖小学教育集团 浙江杭州 310012)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