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农户福利与贫困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idzhang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日期:2012-12-22
  作者简介:丁冬,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
  通讯作者:郑风田,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善社会管理与维护社会稳定机制研究”(编号:07&ZD04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事业建设研究”(编号:07BJY08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民工回乡创业行为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编号:70872109)。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社会资本和经济福利的关系是多层面的,可以从国家、区域层面来研究,也可以从社区、村庄范围来切入,还可以从家庭层面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总之,关于社会资本和经济福利之间的关系时至今日仍无法达成共识。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区域层面,社区、家庭层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从社区、家庭范围入手,依据网络规模、公共参与、人际关系三个指标考察社会资本、农户家庭福利、农村贫困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和经济福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社会资本更丰富的家庭,更容易获得较高的经济福利;丰富的社会资本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农户规避风险,降低陷入贫困的概率。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户福利;贫困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12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19
  
  长期以来,关于家庭福利、家庭贫困的研究主要是从“传统”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金融可及性)的角度进行考察,而社会资本对于家庭福利增长的作用长期被忽视。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资本概念发展尚未成熟,存在着许多争议,导致对社会资本的量化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资本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作用机制,从而导致社会资本和经济福利之间的相关关系未能形成定论。此外,社会资本和经济福利之间的内生性也导致了社会资本对经济福利的影响难以确定。
  就研究对象而言,社会资本和经济福利的关联考察可以是多层面的,可以考察国家、区域层面社会资本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考察社区、村庄范围社会资本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考察家庭层面的社会资本和经济福利之间的关系。目前,大量研究集中在国家、区域层面[1],例如,近年来兴起了对众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社会资本和经济福利关系的考察,如印尼[2]、南非、尼日利亚、坦桑尼亚[2]等。当然,也有研究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家庭经济福利和社会资本的相关关系[10]。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发展大国,社会资本和农村经济福利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尚少,只有少数立足于村庄层面研究社会资本对经济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当前中国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社会背景下,社会资本对经济福利的影响可能更为复杂[3],我国农村家庭社会资本占有量的差异到底能否对家庭福利产生影响?社会资本是否能够作为农民摆脱贫困、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
  本文试图利用2009年河南省焦作、开封两市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村级社会资本水平作为工具变量,测量家庭社会资本拥有量与家庭经济福利的相关关系,探究家庭社会资本对家庭贫困的影响。
  1文献回顾
  社会资本这个概念由来已久,但学界至今依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而统一的定义。该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涂尔干对社会整合观念的理解和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理解[4],他们认为社会关系也是一种资源。随后,社会资本逐渐被概念化,被比喻为“个人之间或家庭之间的名声、友谊、互相怜悯、社交礼仪”,Jacobs于1961年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将邻居网络关系作为构成社会不可替代的资本。显然地,对于社会资本的使用,此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只是将其看成是一个与社会紧密联系所构成的公共物品。Bourdieu对社会资本概念的完善和拓展做出了跨越性的一步,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指在相互熟悉和认同基础上建立起的持久的社会网络所具有的潜在和实际的资源集,是可以为个人所拥有的,Bourdieu尤其强调象征性资产以及资产的相互转化[5]。Lin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该概念,将社会资本定义为镶嵌在社会网络之上的可利用的资源,能够为个人提供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6]。
  丁冬等:社会资本、农户福利与贫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Coleman对社会资本的定义和Bourdieu不尽相同: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两个人以上的关系中的公共资源,具有再生产的能力,而且,社会资本能够在家庭内部和外部产生(即社会网络),他尤其强调社会资本对于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作用[7]。Putnam将社会资本看作是社团成员互动、社会信任及公民参与,根据这些指标,美国的社会资本在不断地下降,不得不出现“独自打保龄球”的现象[1]。
  根据以上研究,可以确定本文的研究前提:社会资本依附在社会网络之上,通过长期进行网络互动可以产生社会资源,能够促进群体内部的信息对称[8]、信任[1]与合作。因此,社会资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社会资本从组织成员中产生正外部性;第二,这些外部性通过共享信任、规范、价值及行动所带来的结果实现;第三,这些共享的价值规范和信任是产生于组织的非正式规则,是基于社会网络和联系的实现[9]。
  无论是在国家、地区层面上的研究,还是在社区层面上的研究,都显示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Putnam考察意大利南北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时,发现北部意大利比南部意大利发展更快,因为北部意大利拥有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本(其运用组织和俱乐部中成员的数量来考察社会资本),而且社会资本能够促进集体行动问题的解决。但是,Putnam也考察了美国1950年来的发展经验,发现在这50年间尽管美国的社会资本(正式和非正式俱乐部)显著下降,而国家经济并没有出现显著的衰退,即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并没有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Durlauf和Fafchamps对此进行了解释:因为社会资本包括普遍的信任(General trust)和个人的信任(Personal trust),对处于经济发展中期的意大利地区而言,个人的信任占据主要地位,因而俱乐部的存在能够扩大个人信任半径,促进更多互惠交易的完成;而美国作为更为发达的国家,普遍信任已经建立起来,互惠的交易不需要依赖个人信任完成,因此,尽管在这五十年中俱乐部数量下降了,但是对经济发展并不产生显著影响[9]。
  大量研究显示社会资本能够对家庭经济福利增长产生正向的影响,主要通过如下机制实现:第一,提高与机会和风险相关的信息流动,提高创新技术的扩散和采用,提高当地政府机构的知识水平,从而减少交易成本;第二,推动协商决策和集体行动,最小化负外部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最终促进公共物品的产生;第三,通过发展公民行动的规范、价值和声誉传播机制,最终促进互利性交易的实现[2]。但是,也有部分研究显示,家庭社会资本占有量与经济福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例如Gertler和Levine于2006年利用印尼长期面板数据分析发现,理论上被认为能够提供风险保障和社会支持的社会资本与风险创伤过后的家庭福利水平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没有证据表明社会资本是穷人的资本[10]。此外,在研究社会资本与贫困人口福利的文献中,绝大多数文献都集中考察社会资本作用于贫困人口福利的路径与机制问题,如金融发展[11]、小额信贷[12]、劳动力流动[13]等。
其他文献
摘要1997年至今,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已在全国范围实施了十余年,其政策目标也经历了由“耕地占补过程”的数量-质量-生态平衡的发展变化。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情况、耕地总量和粮食产量3个指标分别评价不同时期的政策效果。自2001年全国各省(区、市)从总体上已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数量平衡”上的要求;但是我国耕地总量却持续下降,补充耕地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而且我国粮食产量与耕地数量、质量变化情况也有
期刊
摘要:突破传统的企业共生关系视角,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审视自组织生态产业链网络结构和治理问题。根据企业共生关系性质,自组织生态产业链分为多元化共生模式和一体化共生模式两种不同类型,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多元共生模式下的企业间共生关系以契约关系为主,而一体共生模式的企业间的共生链接关系主要为产权关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生态产业链利益相关者共同体关系和共同治理思想,构建了自组织生态产业链社会网络模
期刊
摘要: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挑战,构建亲环境行为的非正式制度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命题。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实施亲环境农业的主体,亲环境农业政策最终要落实到改变农户经营意愿和提高农户亲环境农业行为上来,才能达到改善农业环境的目的。文章使用通径分析方法,基于江苏、安徽农业主产区9个产粮大县796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在系统梳理非正式制度与亲环境行为关系的基础上,提
期刊
摘要 区域农田生态补偿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农地保护矛盾的重要机制,而补偿区域的划分是进行跨区域农田生态补偿的前提。本文在对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进行农田生态足迹/承载力计算的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进行农田生态补偿类型区划分,并提出生态补偿优先级指数作为武汉城市圈进行跨县域农田补偿先后顺序确立的依据。结果表明:2008年武汉城市圈的农田生态足迹为858.26×104 hm2/cap,生态承载力为
期刊
摘要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社区居民的感知能较真实地反映所在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基于社区居民感知的视角,对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垛田从总体上得到了较为有效的保护,但正面临着青年人不愿继续从事垛田耕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后继乏人的困境;作为农业文
期刊
摘要 资源诅咒现象形成的主要机制是,优良的自然资源禀赋通过降低市场制度效率、扭曲经济正常结构和提升市场信息成本三个渠道降低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最终影响长期经济发展水平。这三个机制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市场行为支配着资源流动结构,而这一条件在我国仍需要检验,政府主导是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显著特征,因此资源禀赋影响经济增长的性质需要在考虑政府作用条件下进行解释。地方政府影响经济具有严格的区域性,因此资
期刊
摘要 以甘肃省民乐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为例,利用2007及2009两年农户调研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函数模型(SFA),测算该区域农户马铃薯生产的技术效率,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水资源利用效率,采用混合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农户马铃薯生产过程中两年平均技术效率为66.8%,存在显著的效率损失:其水资源利用效率也仅为29.5%,十分低下。研究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发现涉农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3-17  作者简介:彭向刚,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型政府和行政执行力。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动力机制研究”(编号:12C017)。  摘要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提高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目前的挑战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效能。近年来,中
期刊
摘要 宅基地流转被认为是城乡建设用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重要渠道,应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由“农民理性”、“政策激励”、“隐形市场”假设可知,农民宅基地流转取决于在政策和市场等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其宅基地的资产实现程度和社会保障替代程度之间的“理性”权衡。基于“农户-政策-市场”三维特征视角,利用新疆四地州(市)340户农民的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民宅基地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3-01  作者简介:刘传江,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通讯作者:黄桂然,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的代际分化、行为选择与市民化研究”(编号:70973092)资助。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