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源 塔里木信念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新源深情地注视着描绘于新疆塔里木油田轮南“西气东输末站(实为起点站)”墙壁上的巨幅中国地图,地图上蓝红两条粗线横跨大陆东西。蓝色粗线为我国从土库曼斯坦输进的天然气管道线路,犹如陇海与京广铁路汇合,从河南省掉头南下,一直延伸到广东、广西;红色粗线是我国西气东输的主线,从轮南站始发一直往东,覆盖了大半个华东地区,其中一条支线向北京和华北延伸。
  作为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总经理,周新源心中最迫切的期待是尽快铺设起第二条西气东输管道,将塔里木油田丰产的天然气畅快地输往神州大地,让蓝色清洁的火苗跳动于千家万户。
  仅仅22年时间,周新源从大会战开始,参与和见证了塔里木油田的崛起,见证了中国石油开发建设的奇迹,见证了塔克拉玛干这片“死亡之海”为“希望之海”的巨变。
  如今,“必须让一流的大油气田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一流的贡献!”这种坚定的信念又充满了周新源的胸臆。
  
  “报考大学我十个志愿中有九个填的是勘探”——一个心血来潮化作一生不变的坚实信念
  浩瀚塔里木盆地,茫茫塔克拉玛干沙漠,千年沉寂,万里荒凉。
  1989年春天,按照国家石油开发“稳定东部、开发西部”的战略调整,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石油战线的大军汇聚南疆,拉开了塔里木石油会战的序幕。
  听到这个消息,一个26岁的小伙子既激动万分,又矛盾不已。一方面,他从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与会战热潮中看到了新疆石油开发波澜壮阔的前景;另一方面,他已接到来自家乡的调令。
  这个小伙子就是周新源。
  1962年12月,周新源出生在广东梅州市兴宁县的乡村,那里山清水秀,四季如春。从小到大,他没有见过沙漠、戈壁,更没有见过井架、油田。
  1979年,周新源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时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召开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即将从南粤大地刮起。连细胞里都活跃着经商基因的广东人,依靠毗邻港澳的天然优势,发家致富的劲头正蓄积待发。
  还未满17岁的周新源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场变革对中国命运和亿万人民的深刻影响,他心中的激情还被一部名为《年轻的一代》的电影燃烧着。这部影片说的是地质学院学生肖继业和林育生毕业后分配到青海的一个地质队工作。林育生害怕艰苦,离队后想在上海找工作。而肖继业在可能被截肢的危险下,仍安心在边疆。林育生在肖继业的影响及养父的教育下,终于醒悟过来,和女友一道回到了地质队。
  电影中由著名演员达式常、李秀明扮演的林育生及其女友,堪称那时的金童玉女,让“文革”中成长的青少年如痴如醉,奉为偶像,同时也把荒漠戈壁的地质勘探工作描述得风光如画、浪漫如诗。
  周新源正是在这样的陶醉中选择了自己的报考志愿。在可供选择的重点大学、普通大学共十个志愿中,“我有九个填的是勘探专业”。周新源今天回忆起来,还记得非常清楚。最后,他被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录取。
  西南石油学院在四川南充,那里同样山清水秀,四季如春。大学四年,石油专业最流行的歌曲是《克拉玛依之歌》:“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到这里勒住马我瞭望过你,漫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我转过脸向别处走去……今年我又赶着马群经过这里,遍野是绿树和高楼红旗,密密的油井像无边的红地,我赶紧催着马向克拉玛依跑去……”
  1983年大学毕业,周新源选择的第一志愿就是克拉玛依。当年夏天,他与班上的另外7位同学一起奔赴西北,“向克拉玛依跑去”。
  到克拉玛依钻井处地质研究大队当上一名石油勘探技术员,周新源真正领略了什么是大漠孤烟、边关冷月,真正饱尝了“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的滋味。在孤寂无边、野狼嚎叫的石油勘探工地上,他和工人们住地窝子、吃冷窝头、喝冰雪水,经受了在岭南水乡从未经受的艰苦考验。
  几年过去,与他一起来疆的同学陆续离开,有的回内地,有的到国外,他自己也到了该成家的年龄。1989年夏天,家乡向他发出热情的召唤,广东佛山市能源公司一纸商调函寄到克拉玛依油田。秀丽温暖的家乡,正在迎接远方游子的归来。
  而就是这个时候,在延安参加中石油劳动竞赛评比活动优胜表彰大会的周新源,结识了一位后来成为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的勘探部门负责人。老领导对塔里木油田开发前景的激情描述、对石油勘探年轻人才的热切渴望,又燃起周新源青春澎湃的热血。
  同为新疆两大盆地的石油开发,身在克拉玛依的周新源十分了解塔里木石油勘探的历史。从大西北刚解放开始,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就将寻找油田的目光投向这片世界第二大沙漠。从1952年中苏合作勘探到改革开放初期,整整30多年时间,石油勘探五上塔里木而接连失败的悲壮历程,成为几代石油人心中难以抹平的伤痛。
  身为石油勘探专业的高材生和克拉玛依勘探工作的干将,周新源与许多石油人一样,对塔里木深藏着大油气田坚信不疑。
  1977年5月17日,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位于叶城县境内的柯参1井,在处理卡钻事故中,发生强烈井喷。呼啸而出的油气高达60多米,日喷原油1300立方米、天然气260万立方米。沉睡多年、神秘莫测的塔里木油田,终于撩开了壮观的面纱,令中国振奋,让世界震惊。
  1984年9月至1989年初,沙参2、轮南1、轮南2、英买1等一批探井相继获得高产油气流,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实现了大突破。
  塔里木这片火热的土地再次沸腾起石油人的热血,再次点燃了石油人奋进的激情,也坚定了石油人“六上”塔里木,寻找世界级大油气田的信念。
  塔里木油田,具备了大开发、大会战的基础条件;中国的石油人,开始摩拳擦掌,严阵以待。
  听了老领导的一番话,周新源迅速做出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抉择:放弃内调广东,投身塔里木石油大会战!
  那年,克拉玛依石油局有关部门回復广东佛山能源公司的信函中,竟然写的是“查无此人”。
  
  “石油就存在地质家的头脑里”——一腔豪情壮志化为寻找油气大场面的坚定信念
  1989年6月,周新源到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报到,随即前往会战第一线——轮南前线指挥所,也就是轮南作业区的前身。
  成立这个指挥所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开发轮南2油田,二是在轮南搞了一个会战,一次部署12口井,目标就是在轮南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拿到15-20亿吨的石油储量。
  珍爱人才的老领导在现场检查工作时,看到周新源娴熟的工作技能以及对每口单井资料的透彻了解,当即就说:“新源,以后跑单井的事情就交给你,我的车交给你用。”
  当时老领导配的是“巡洋舰”,周新源跑井使用的是“帆布吉普”,在“等级森严”的塔里木油田,能使用“巡洋舰”是身份的象征。
  老领导将自己的车交给周新源使用,一方面是对他的鼓励、信赖和欣赏,另一方面也寄托了老领导对轮南石油开发的的殷切期盼。
  事实证明,老领导的眼光是独到的,周新源用扎实的工作、丰硕的业绩回报了老领导的信赖。
  轮南作业区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南县南部,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塔里木石油会战以来发现的第一个年产百万吨级的大油田,被称为“塔里木石油摇篮”。周新源到这里担任石油勘探技术员。
  如果罗列“世界性难题”的话,石油勘探一定位居前列。要将深藏于地壳几千米之下的油气一探一个准,当今世界谁也没有这个把握。一座井架,一杆钻头,不断向地球深处钻去,连续奋战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有可能迎来油气喷薄而出,有可能一无所获。
  “在塔里木一口井的勘探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元,现在我每批准钻探一口井,签字的手都会发抖!”当上总经理后的周新源尽管家大业大,但对勘探的决策依然慎之又慎。
  就在记者到达塔里木油田公司的当天傍晚,周新源刚主持了一个钻井勘探失利的分析会,心情显得有些沉重。他说,钻探失利多是认识或技术方面的原因,开分析会的目的不是为了追究责任,而是要总结寻找失败的原因。“搞石油勘探就得时常面对失败。一定要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的能力、从失败中站起来的精神。”
  周新源自己,就是从不断的失败中摔打起来的。
  塔里木油田会战之初,就定下了“两新两高”的工作方针,即采用新的管理体制和新的工艺技术,实现石油勘探开发的高水平、高效益。
  即使石油勘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勘探的成功率也并不高。周新源到塔里木从事勘探的前十年,勘探成功率平均为42%,最低的一年仅为15%。这就意味着,他们面对更多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失败和打击。
  周新源有句名言:“构想是灵魂,圈闭是生命。勘探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油气在哪里?就在地质家的脑海里!”这句听似豪言壮语的话,却道出了石油勘探需要用科学精神拓展思维的真谛。
  为了拓展勘探的思维,周新源在轮南工作三年后被组织委派到中国石油大学复合勘探高级硕士研究生班,继续石油勘探理论的深造。进入21世纪,他又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师从国家石油部老部长、石油勘探专家王涛。博士毕业后的他,已经成长为既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又具深厚理论功底的地质家。
  当记者向周新源问起油气如何“就在地质家的脑海里”的时候,他坚定地回答说:是信念。
  周新源认为,勘探工作一钻下去几千米,有时钻探可能就差几米、十几米,是坚持还是放弃,所能依靠的就不再是数据,而是信念。换句话说,要在坚持科学勘探的基础上,敢于最后的“冒险”。
  2002年,年轻的周新源被任命为塔里木油田分管勘探的副总经理。他上任后打的第一个战役就是塔中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
  塔中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气候条件极其恶劣。1989年塔里木石油大会战开始后,这里的塔中1井获得高产油气流,首次实现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战略性突破,展示了在广袤沙漠腹地寻找大油气田的良好前景。可是,在这以后的油气勘探显得一度沉寂。人们拭目以待,看周新源这位勘探主帅上任后,能用什么高招啃下这块“硬骨头”。
  面对几乎失去方向的塔中勘探,周新源借鉴他人的成功思想并汇聚集体智慧提出“三个重新”的勘探思路:即重新认识塔中有没有大油气田,重新评价塔中的地震资料,重新评价勘探技术。正是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勘探人员解放了思想,创新了理念,破除了传统思路的束缚,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了一次大飞跃,在认识上取得一系列新的突破。
  2003年用新认识指导部署钻探的塔中62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发现了一个5亿吨级碳酸盐岩油气田,一举打破了塔中油气勘探的僵局,塔中油气勘探由此一路高歌猛进。
  此后,塔中地区油气勘探持续突破,塔中82、83、中古5、8、21、10、15、43等井相继获得高产。其中塔中82井在奥陶系礁滩体的突破,被AAPG(美國石油地质家协会)评为年度全球重大勘探发现之一。
  把塔中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千万吨级沙漠大油气田的目标不再是萦绕在石油人脑海中的梦想,而成为一个触手可及的目标,随着塔中400万吨产能建设序幕的拉开逐渐成为现实。
  如今,这里已经矗立生产井140多口,日产原油2000吨、天然气420万立方米。沉寂荒凉的大沙漠,逐渐成为繁忙的油气生产基地。
  周新源“冒险”最悬的一次要数大北3井的勘探。当时这口井已经两次加深钻探到7000米,但没有任何“冒油气”的迹象。按照勘探的一般理论,这一深度已经是油气赋存的禁区。还要不要继续向7000米以下钻进?周新源犹豫了。
  在此后召开的专题会上,周新源问地质研究人员:该井的构造存不存在?答复是:存在,目的层深度超过7000米。周新源又问工程研究人员:工程上能不能打下去?答复是:可以打下去,但不保证能打成。凭借多年工作经验,加上对库车地区必有大油气田的坚定信念,周新源果断发出指令:向7000米挺进!“成功了算你们的,失败了算我的。”
  当钻头穿过又一层岩石之后,深埋在下面的油气终于喷涌而出,在国内造就了在7000米深度获得工业油气流的新纪录。
  这口井与克深2井一起,成为塔里木乃至中国石油都有史可查的重点天然气井,为塔里木油田2019年实现油气产量当量翻一番达到4000万吨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勘探贵在坚持、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勘探全过程贯穿着寻找油气大场面的坚定信念。面对每一次勘探低潮,我们始终保持愈挫愈奋、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这是周新源在塔里木石油会战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的一段话。
  了解了石油勘探人的内心,我们知道这样的信念可不是喊出的豪言壮语。
  
  “塔里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攻关史”——一股顽强攻坚的创新精神成为创造塔里木奇迹的坚毅信念
  塔里木盆地所面临的勘探开发难题,很多都是世界级难题。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元勋朱光亚院士感言:原以为我们搞航天工作的“上天”很难,没想到你们搞石油钻井的“入地”更难。一句话道出了在塔里木搞石油开发的艰辛。
  塔里木油田的“难”,主要是地面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地下复杂的地质条件。
  地面上,塔里木油田作业区域遍及塔里木盆地,盆地腹地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夏天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上午把一个鸡蛋放在沙子里,下午就烤熟了”,周新源是这样形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热”。
  盆地边缘沟壑纵深,分布着崇山峻岭、茫茫戈壁和了无边际的浮土过渡带(沙漠和戈壁之间的过渡带),自然环境及其恶劣,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不毛之地。
  “要用卫生纸堵住车上的缝隙,还要不停滴水,要不然下车时人都成‘土人’了”,谈到浮土时,周新源笑着说,“看着一马平川,车一开过去,尘土飞扬,只见车身,不见车轮了。”
  地底下,情况更复杂。周新源说,我们形容地质复杂,常用把一个盘子摔碎了来形容,但在塔里木,其复杂程度不仅是把盘子摔碎了,还被踢了几脚。塔里木的地质情况之复杂,由此可见一斑。要在这样的盆地实现高水平、高效益开发,难度可想而知。
  “把塔里木的勘探开发问题解决了,形成的技术,拿到其他地方,就可以直接推广。”谈到解决技术难题,周新源流露出一丝自豪,“现在我们很多技术,在国内其他油田和中亚、西亚广泛应用。”
  在石油行业有句行话叫做:“油气勘探物探(地震)先行,物探是地质家的眼睛。”在塔里木盆地,由于地震资料不过关,经常出现“构造带轱辘,储层带弹簧”的问题,就是说油气聚集的圈闭像带着轱辘前后左右到处移动,油气层的深度像带着弹簧时高时低,勘探难度很大。
  针对这种情况,周新源在担任油田公司分管勘探工作的副总经理时期,果断提出了大力实施“物探攻关年”活动的工作思路,在盆地沙漠地区实施大面积连片高精度三维地震(地质勘探的一种专业技术),在山前地区实施宽线加大组合技术,采用叠前时间/深度偏移技术,大幅度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大大提高构造和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实现油气勘探的持续突破。油气勘探成功率达到60%,是国际同行成功率的近3倍。
  随着工作对象向超深、超高压、超高温和高陡构造转变,工程技术(主要是钻井)成为制约塔里木油田发展的瓶颈。
  周新源的恩师——王涛老部长曾经感言,以前说油气勘探成也物探,败也物探;现在看来要改为成也钻井,败也钻井了。听到恩师的这些话,周新源更加坚定攻克钻井技术难题的信念。
  记者请周新源介绍一下塔里木油田科技工作的份量时,周新源用一句话进行了归纳:“塔里木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攻关史。”
  他说,我在塔里木油田的22年,始终把自己当做一名科技工作者,始终倾情于科技工作,我深深体会到科技攻关对塔里木油气事业的重要性。正是科技创新催生了塔里木这个2000万吨级大油气田,而且将继续催生出更大层级的油气田。塔里木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必将披荆斩棘,破浪前行。塔里木石油人有信心,也有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奋勇前行。
  正是凭着这种矢志不渝、顽强攻坚的“啃硬骨头”精神,凭着这种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凭着这种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凭着这种迎难而上、永不退缩的昂扬斗志,凭着克服千难万险、毅然决然的攻关精神,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周新源在科技开放的塔里木油田和其他同志一起,攻克了一个个工程技术难题,解决了一个个世界级难度的勘探开发难题,使塔克拉玛干这个死亡之海绽放出一朵朵璀璨的科技之花,建成了一个个现代化油气生产基地,结出了一个个沉甸甸的“油气硕果”。2005年到2008年,仅3年时间,塔里木油田实现由1000万吨向2000万吨的跨越,建成我国重要天然气生产基地,使塔里木成为我国第四大油气田,创造了塔里木发展模式和塔里木速度,在我国石油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是由于科技工作上的建树,他同时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是石油系统为数不多的获多项殊荣于一身的科技工作者之一。
  他著有《前陆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专著一册,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3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他还是全国劳模……
  当记者请他谈点感想时,周新源淡淡一笑,说,不瞒你说,有些荣誉被评上了以后我才知道的。党和国家给我那么多荣誉,但我一直认为这些荣誉是塔里木全体石油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结晶,是属于集体的。言语中的那种淡定与坦然,不由得使人心生敬意。
  
  “我不是官,只是一个工作带头人和后勤部长”——一种淡然态度变为凝聚起万人大军人心的坚强信念
  从塔里木油田公司所在地库尔勒市出城不到20分钟,大风呼啸而过,滚滚黄沙迎面扑来。刚才还是阳光灿烂、空气透明的景象,被混沌一片风沙所取代。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周新源告诉我们,现在是5月份,风沙还是轻的。这里刮风扬沙时间一年得在260天以上。
  行车300多公里,穿过寸草不长却壮美无比的雅丹地貌,我们来到当天现场采访的第一站——克拉2井气田工作区。这是西气东输的主力气源地,高峰时每天产气3600万立方米,输往上海和北京。
  “这么给你说吧,北京市常住人口2000万人,按3人一户计算,约700万户,按每户日均用气0.5立方米计算,全市日用气350万立方米。克拉2-7井单井产量可达400万立方米。也就是说,如果全部输往北京,光一口井的产量就能基本满足北京居民的生活用气。”周新源以最直观的比喻给记者介绍。
  进入克拉2井工作区,眼前为之一亮。这里楼房整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正到午饭时间,我们与工人们一起进餐。说是自助餐,但凉菜热菜、主食副食花样不少,能与四星级饭店媲美。可有一样是绝对不允许的,那就是喝酒。“有一位中央老领导来视察,想用酒对工人表达一下敬意,我们找遍工作区也没有。”周新源为此也对记者表示遗憾。
  这个作业区目前有员工88人,其中大中专以上学历83人,平均年龄只有31岁。一色大红的工作服成了亮丽的风景线,可单调孤寂的生活不禁令人担心。走进职工公寓,只见电视电话、体育设施、休闲茶座一应俱全。工作区的负责人介绍,他们每干15天就集体轮换,回市里休息10天。如此人性化的管理让记者打消了顾虑。
  从克拉2井出来,我们又驱车近200公里到了轮南作业区。这是周新源调塔里木油田后工作的第一个作业区,如今建设得比克拉2井规模还要大。综合楼里,墙上一幅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连绵无边的沙漠上,矗立着一个井架,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小舟。
  “你当时就在这样的井架上工作吗?”
  “是的,那時一呆就得好几个月呢。”周新源笑着回答。
  “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那是一个连鸟都没有的地方。工作区只有一个收一个台的电视,一部卫星电话,节假日时允许每个职工给家里人说上几句。每周生活保障车到来时,是大家最高兴的日子,因为能带来家人的问候和信息。遇恶劣天气保障车来不了,我们只有对付着吃喝,对着星星倾诉。在这里时间长了,人的精神会出问题,时常自己与自己大声说话。”
  周新源说得很平淡,记者听着心里很沉重,眼前浮现出挺立在公司大门前的一条标语:“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常年待在静如月球的沙漠里,怎会不荒凉呢?
  周新源搞勘探出身,到塔里木后历任勘探处勘探科正副科长、地质监督办正副总监、油田公司副总地质师兼勘探事业部经理、总经理助理、分管勘探工作的副总经理,从没有脱离过孤寂与荒凉。“我当地质总监时,平均每年近300天在现场,可以说,我是塔里木跑探井最多的人之一。”即使如今当上全面主持工作的总经理,每年也得到10个作业区跑两遍以上,最远的作业区离库尔勒市达1200公里。
  “没有荒凉的人生”,是孤寂与荒凉陪伴了半辈子的周新源不变的信念。而让新一代石油工人尽量减少孤寂与荒凉,更是周新源这个塔里木当家人不懈的追求。
  油田职工间流传这么一段佳话:有一天,周新源来到地处险峻山地的物探工区,在与那里以四川籍工人为主的职工攀谈中了解到他们长期吃牛羊肉有些不习惯。周新源当即给有关负责人下了“死命令”:必须保证这些南方来的职工每天有猪蹄、鸡腿吃!后来,这些职工到处炫耀说,我们现在最不爱吃猪蹄鸡腿,因为在工区“吃腻”了。
  将“没有荒凉的人生”从精神层面变为生活工作中的切实感受,更是这句口号的意义。如今塔里木油田的10个工区都已经全部改善为像记者亲临的两个工区的那样的条件。“我不是什么官,只是一个工作带头人和后勤部长”,周新源以自己的努力和对职工的深切关爱,给予这句口号以最丰富的注解。
  
  对话周新源
  《中华儿女》:你的老家广东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当年你在已经联系好单位的情况下又毅然放弃而选择塔里木。有没有想过,如果当时回了广东,会是另外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周新源:我从来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并不是说我现在当上油田领导了才说这个话。我觉得人的一生最重要还是选择适合自己并且热爱的事业。成功了,没有什么值得沾沾自喜,骄傲自得;失败了,也不要怨天尤人,后悔不已。只要奋斗了,经历了,尽力了,就没有白过。至于回广东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改变,我现在从不去想。
  《中华儿女》:在公众印象中,石油行业是个高度垄断行业,收入高、福利好,因而受指责的也多,很多人想不到一线的石油职工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为国家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对此你怎么看?
  周新源:首先要认识什么是垄断。中国的石油石化行业实行的是国家垄断,因为它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西方国家也并不是没有垄断,他们实行的是市场竞争下的大企业垄断,美国、英国、欧洲,不就是那几个大石油公司垄断着资源、价格吗?美国如果不是为了垄断石油资源,花那么多钱、牺牲那么多士兵的生命去打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干什么?北约国家现在又联起手来去打利比亚干什么?所谓经济学,其实都是“政治经济学”,没有完全市场化而与政治无关的经济行为。
  至于說到收入,大家可能把石油和高收入联系到一起了。但大家看不到,石油战线有几十万职工,他们绝大部分都生活工作在最艰苦的地方,他们的平均收入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高。我们塔里木油田人均生产劳动率每年为330万元,可职工年平均工资和相关企业比并不高。中石油总部有着非常严格的“三控一规范”制度,对员工薪酬管理十分严格。
  《中华儿女》:这两年不断闹气荒,传出天然气要涨价的消息。有人认为这是天然气生产企业故意限产,要对政府实行“绑架”提价,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周新源:这是大家一种误解。首先天然气价格不是生产企业定的,而是国家充分考虑资源与市场的匹配关系,考虑能源消费的导向问题而制定的。作为产量占国内天然气总产量1/5的塔里木油田,我们在世界上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地区从事天然气生产,我们没想过限产,而是千方百计地增加产量。我们规划到2015年天然气产量要达到300亿立方米,2019年达到400亿立方米。2010年我们生产天然气183亿立方米,这已经是当前管道输送的极限。现在我们正在筹划建设从西东输二线,以满足供气需求。
  《中华儿女》:我国有三大油田在新疆,少数民族职工比较多,前年又发生了“7.5”事件。你们是怎样在职工中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
  周新源:我们油田少数民族职工比例是比较高的,特别是从克拉玛依接管过来的塔西南分公司,其生活基地在喀什泽普县,在岗员工5567人,少数民族职工占37%,在基地工作的少数民族职工比例更高,达到51%。
  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尊重、平等相待。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但在工作、生活、收入等各方面,不管什么民族都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对少数民族职工,不要刻意进行区别、照顾,我也不刻意去强调相互“离不开”,多讲国家利益、中华民族利益,所有职工都是一家人。这些年来,油田一直很稳定。
  《中华儿女》:你45岁就当上塔里木油田的总经理,还获得了“李四光地质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许多荣誉,应该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一定也感到很大压力。能说说吗?
  周新源:说到压力,没有是假的。我们制定了4000万吨发展规划,从时间上算,就是要用十年时间再造一个塔里木。换句话说,在时间减半的情况下,不仅要实现原有2000万吨的稳产,还要净增2000万吨产量,而且,员工数量要从现有的1.2万人削减到1万人。这其中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当然,我也不怕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嘛。我是搞油气勘探出生的,勘探面临最多的就是压力,习惯了。对我来讲,找到更多更高产的油气田才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
  责任编辑 陈晰
其他文献
高三复习过程中,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取值范围及最值问题是重难点之一,这类问题出现的形式灵活,且注重与函数、不等式和几何等知识的交汇融合.在求解此类问题时,往往需要结合平
澳大利亚特技摩托车神罗比·马杜·麦迪逊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向风群岛的大溪地挑战最大海浪的照片,近期吸引了不少眼球。罗比用了两年时间,将冲浪板与摩托改装结合,最终实现了
身残志坚 报效桑梓——记残疾人企业家马福财@惠博@张晓燕 Physically disabled inscription reported effectiveness of the homeland - remember the handicapped entrep
期刊
控制卷积量变化的电化学实验方法是指将电流与时间的卷积作为可控制量的电化学实验方法,采用恒半积分法、半积分扫描法和半微分扫描法对氯化铁-双氧水体系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电极
做好统计工作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项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是各级领导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尊重社会公众知情权、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
王玉林今年37岁,是坦途镇特力村的农民,几年来,他依靠种植水稻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王玉林种植水稻是从1994年开始的,那年,他承包了村里的一片1.4公顷的水田,一年下来,从耕翻整地、泡田
患男,58岁。因膀胱肿瘤而行膀胱全切并回肠代膀胱术。伤口一期愈合。术前、术后复查肾功能均正常。术后1周出现发热,给予红霉素1.2g、氯霉素1.0g,1次/d 静点,用药1周体温未
煮面就像生活,多少是其次,细节丰富滋味足才是最重要的。  认识我的人都听我絮叨过家乡的面条,唤作燃面,因为在我眼里,那是最具备诚意的食物。且不说大名鼎鼎的燃面作料要经由多少道工序才能完成,单看那小面馆里一字排开的汤锅——腰身刷得锃亮,唯接触火苗的锅底,因为烧灼得年深日久,显出颇有深意的乌黑。灶台上排列的十几二十个调味罐,葱花、酱油、醋、辣子、香油、蒜末,碗碟里盛放着做干拌面的各种食材如生椒牛肉、辣
张东寅,(1874-1947),字旭宾,栩彬。社旗县青台镇大常庄人。世代以农耕为本,耕读传家。张东寅兄弟四人:长兄东壁,二兄东辰,弟东巡,张东寅排行三。 1878年,张东寅和胞弟张东巡在家蒙师受教,在当地名师惠
日前,另类诺贝尔委员会将今年的化学奖授予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MTT)埃里克·亚当斯博士、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斯科特·索格洛夫斯基博士,和打扮成《生化危机IV》里红衣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