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齐下,“轮番”进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s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在“语文园地”中出现了口语交际与习作合编在一起的题型。这种“合”的编排方式是在“分”的基础上的“超越”,自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教学板块,“合”了之后,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谁应该先教。通常情况(看过一些课也确实如此)是把口语交际的教学置于前,即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后再转向习作的教学。这当然是一种“序”。但除此是否还可以有别的“序”呢?我们尝试进行了另外几种教法:
  1 把习作置于口语交际前,即教学了习作之后再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2 把口语交际与习作一并置于“语文园地”中的其他题目之后。如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这里安排的是一项关于“动物”的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我们就把它放到了“我的发现”这道题之后,因为“我的发现”是对这一组课文的语言特点——表达对动物的情感用了名“贬”实“褒”的手法所进行的“发现对话”。教学了这道题之后,学生就会运用“迁移”的方法去进行口语交际与习作。显然,这更有助于保证学习效果。
  3 是口语交际与习作“交替”进行。换句话说就是“双管齐下,轮番进行”。“双管”就是口语交际和习作;“轮番”就是指在同一个单位时间内交替地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
  这里,我想就第三种教法(即“交替进行”)表达几层意思。
  
  一、这种教法的特点与优势
  
  很显然,这是一种比较有“创意”的教法。
  1 特点
  (1)“说、写”合一。这里的“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中的“说”和习作的“写”这两个教学内容的合而为一,而是过程、方法、目标等所有方面的合,是从内容到形式再到施教策略的全方位的合
  (2)“目标”整合。口语交际不仅仅只有“说”的目标,还有“倾听”的目标,习作教学也不仅仅只有“写”的目标。还有“修改”的目标。然而,口语交际教学和习作教学合而为一之后。就把这些目标都“整合”了。
  (3)“操作”灵活。这里的操作指的是交流、评议、写作、修改等具体的“教学行为”。因为“合”了,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就有了“调剂”的余地。交流、评议、写作、修改等“板块”之间可以“重”此“轻”彼或者“强”此“弱”彼。板块内部也可以“宽”“严”有度、“深”“浅”有致。
  (4)“课堂”充实。当然,课堂充实与否不取决于口语交际与习作究竟是“分”还是“合”。但是。它们的“合”,在课堂的“表面”上便给了人一种特别充实的感觉。实际上也是如此。“说”和“写”要交替进行,课不“紧”一点怎行?紧而不啻是一种“实”的象征。
  2 优势
  (1)“资源”共享,有助于课堂生成。什么资源说与写的“对象”。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的训练项目,它的说、写“对象”是共同的。“共同”作用于某个事物便可带来“便利”,这种“便利”,对于课堂生成来说。无异于“左右逢源”。
  (2)“异类”刺激,有助于思维展开。思维是很容易“疲倦”的,尤其是小学生。产生思维疲倦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同类”刺激(如一味地“说”或者一味地“写”)是主要原因。现在把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在同一个单位时间里,既有“说”又有“写”。这就变成了用“异类”去刺激学生的大脑,于是学生的大脑就能够“持续”或者“持久”地保持兴奋,思维也就能够顺利展开。
  (3)“优势”互补,有助于提高效率。“从说到写、以说促写”是习作教学的原则,而“说”自然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中之重。因此,让两种不同的“说”在同一个时间里呈现,实现“优势”互补。是可以保证口语交际和习作这两项训练“双赢”的。这种“双赢”,对课堂来说,便是效率的提高。
  (4)“形式”转换,有助于增添情趣。这个“形式”,便是“口头”的和“书面”的。“口头”指向于动口和动脑,“书面”指向于动手和动脑,两者有“质”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把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出来了。
  
  二、这种教法的具体操作
  
  其实,“交替”一词已经将操作方法“溢于言表”了。但为了“明确”起见。不妨选一个“实例”来加以阐述。就选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的“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的具体策略作说明。这是一次“综合性学习”之后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操作流程可作如下设计:
  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谈话交流(口语交际)——小组畅谈综合性学习当中的收获(口语交际)——班上交流收获(同时作评议、补充)(口语交际)——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心得(习作)——交流“发现”或“心得”是否与综合性学习相吻合(口语交际)——对如何修改习作发表意见(口语交际)——进行习作修改(习作)……
  以上是以“口语交际”作“起始”的设计思路。也可以以“习作”作“起始”进行设计,如下:
  尝试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心得(习作)——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所写是不是表达出了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口语交际)——班级交流各自的所写(包括表达内容和技巧)(口语交际)——进行习作修改(习作)——针对修改后的习作作第二次反馈与交流(口语交际)……
  上述设计。无论是以“口语交际”作开头还是以“习作”作开头,为何在之尾都用了“……”?原因就是它们都是“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视“口语交际”的具体情况,还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多次“口语交际”的环节;视“习作修改”的具体情况(效果的达成度),也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多次“习作修改”的安排。这样,也就促成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不断“交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交替”出现?因为无论是“口语交际”的成功还是“习作”的习得都是渐进的过程,而“循环”正是渐进的体现。这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也正是这种“合”形式在具体操作上的优势所在。
  
  三、这种教法应注意的地方
  
  1 要善于区别口语交际中的“说”与习作中的“说”的不同。习作教学中的“说”是手段,它为“写”服务;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说”则是目的,通过“说”提升说的本领。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2 球同“效”。在教学上,既要保证“口语交际”的质量,又要达成“习作”的目标。之所以要在“交替”上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目的就是要求得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双丰收”。
  3 在“力量”的分配上要灵活。口语交际与习作虽然“合”了,但两者的教学时间不能“平分秋色”,环节安排也不能“等同”。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地控制活动程序,有效地把握活动节奏,把课上“活”。
  4 要特别重视习作中的“说”。如对习作的交流、评议等。这些“说”,名义上是在对习作“发话”。其实是把习作当作说话的“引子”。所以,在这些教学环节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说习作说得怎样,更要关注学生本身的语言表达。
其他文献
《当代美国拉美裔文学研究》由李保杰著,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包含了拉美裔文学中的代表性小说作品,以及戏剧、诗歌等其他体裁,涉及多米尼加裔、墨西哥裔、古巴裔等,内容丰富,涉猎题材多样,从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感知到当代美国拉美裔文学的魅力。最重要的是,全书行文规范,有着较强的学术性,填补了我国在当代美国拉美裔文学研究领域的空白,在学术界被誉为此领域的开山之作。  想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最为常用的方式就
通常认为,只要学生多读书,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高。可在教学中发现阅读量与写作质量并不成正比,其因何在?笔者窃以为,首先大部分教师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机械分割,缺乏互动和有机结合;其次大部分教师缺少进行读写互动练习的途径,不知如何将两者有效互动。  读写结合,随文练笔,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宝贵经验,也可以说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读写结合的训练对改善课堂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习作内容    每个人都有好朋友,提起好朋友,总有说不完的话。你愿意把你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吗?可以介绍他的外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也可以介绍你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互相帮助的,合作完成的,受到表扬的,发生误会的……总之,要通过你的介绍,人们能对你的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写的时候,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语句写通顺。如果你不想写朋友,也可以写其他人。    设计理念    习作要抒发真情实感。本次习作旨在引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对本学段的习作要求中,很强调让孩子“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侧重引导孩子从纷繁复杂的素材库中提取最为新奇生动的内容来组织成文,并在此过程中教会他们如何具体、有序、个性化地表达。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其将观察发现
小学语文姓“小”、姓“语”、姓“文”(这个“文”可以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这个基础的基础,一旦有了缺失,那是很难补回来的,甚至是无法弥补的。所以我们就应当实实在在地从我做起,认认真真地从“小”做起,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要,成为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以胜任新课程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一、拼音拿手    老师要有一口纯正流利、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什么平舌音与翘舌音,什么前鼻音和后鼻音,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制约。面对方兴未艾的教育信息化浪潮,如何在新环境、新形势下使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成了很多语文教师颇为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其在教育教学上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冲击,也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要根据学习对象与学科特点进行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
写作需要一定的素材积累,如果素材缺乏,作文也就会变得假、大、空。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习作素材的开发和利用,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取习作的原料,丰富习作的素材。    一、活用教材资源  苏教版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照片、图片,从课文到课后练习,再到每单元练习的设计,无不蕴涵着语言积累的资源。一个真正善于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首先就应把这些资料有效地利用起来。  (一)活用教材中的图像  
学生年龄不同,阅读兴趣、认知水平也就不同,一、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就注定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形象的。因此,笔者认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有个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开始,让孩子慢慢来。    一、朗读,从音乐声里找感觉  下面是山东常丽华老师《泉挂岩而成瀑》的教学片断:  (放《致爱丽丝》的钢琴曲。配乐再读。)  师:听音乐,自己找拍子,看看从哪里开始读,要让音乐进入到你心里,进入到
【设计特点】  该教学设计为“非指示性”教学中的“基于自主点评”的设计。主要用于语言有意味、思想有深味但其语言味、思想味又不容易领悟到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文学类文本。学生在一次次的点评中,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是“把人当人,自主成长”,在教学实践上体现为: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该设计的“自
李镇西,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于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曾短期担任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出版有《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怦然心动》《心灵写诗》《听李镇西老师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