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响组曲《乔家大院》,采用了晋中祁太秧歌和晋剧音乐语言。乐器则吸纳了晋剧文场的代表,胡胡、二股弦。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通过对音乐素材的整理加工,紧扣祁太文化内核,淋漓尽致地反映了祁太音乐中,胡汉文化融合的音乐特色,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秧歌 胡胡 二股弦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交响组曲《乔家大院》,是作曲家赵季平采用祁太秧歌的音乐素材,为电视剧《乔家大院》创作的交响作品。为突出民族特色,作曲家先后两次赴晋采风。山西的音乐语言各地方不尽相同,风格差异较大,尤其是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组曲反映了晋中祁县,晋商发展的艰辛历程,分序曲、立志、爱情、商路、炼狱、远情六个部分。
  祁太秧歌是该作品采用的主要地方音乐语言,而祁太秧歌与周边的音乐风格相差甚大。自古以来,山西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交汇之地,早在秦汉时期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少数民族历史上曾一度控制北方,如匈奴、鲜卑、羌等,史称“五胡乱华”。他们进入中原后,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原,一方面主动吸收汉文化,另一方面自身的文化又被保留下来。他们在汉化的过程中,同样也是汉人胡化的过程。汉文化注入了胡风、胡韵,祁太秧歌便是汉文化与胡文化碰撞的结果。
  作曲家在晋采风过程中,经过整理加工,选择了祁太秧歌和晋剧音乐素材。这正是祁县地方音乐区别于相邻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与周边音乐文化相比较,旋律调式相差甚远。尤其是偏音、中立音,在祁太秧歌中,极富有异域风情。作品在风格上准确地呈现出祁县该区域的文化特征。
  一 “祁太秧歌”音乐素材在作品中的运用
  1 “祁太秧歌”音乐特色
  “祁太秧歌”主要流行于晋中祁县、太谷两地,并且影响涉及到周边十余县市,也称“晋中秧歌”。在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祁太秧歌反映的是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这是祁太秧歌在内容上的主流。秧歌的发展阶段分田间小曲、民间歌舞,然后逐渐形成小戏。祁太秧歌至今都散发着原生态味道,音乐语言生动活泼,诙谐幽默,泥土气息厚重,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在随后的中路梆子的形成中,秧歌为晋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祁太秧歌的辐射范围虽然比较广泛,但祁太两地的音乐风格与其他地域音乐风格比较,差异较大,如旋法、调式等。在《乔家大院》组曲的第三部分“爱情”中部,采用二胡为主奏乐器,直接陈述祁太秧歌的音乐语言,旋律极富异域特色。
  相比较周边的音乐风格,大都是具有单纯的五度三音列的总体特征。而该旋律片段采用的是混合调式、羽调式与角调式的混合。第一小节第五个音G进入前,升F作为装饰音滑入。这个滑音进入羽,然后下行到角。角与升F(升徵)构成大三度,角到变宫是五度关系。这个角调式,便隐现出角调式的大三度关系。升徵作为偏音、色彩音,不仅丰富了调式音乐特色,而且还稳定了角调式。随后音乐继续发展,在第六小节后,每一小节连续出现变宫。最后又落在羽,绝不是临时或是偶然,在大量的祁太音乐作品中经常反复出现。
  例如《看秧歌》便是混合调式的典型,也是升F(升徵)进入羽与变宫组成的混合调式。在秧歌中,角调式是我国汉族调式中常见的调式之一。在祁太秧歌中既有单一的调式,也有大量的交替调式、混合调式。角调式与羽调式的混合使用,是祁太秧歌在音乐上最显著的特点,与《序曲》中的调式完全相同。而在周边汉族民歌中的五声调式中,大都是五度三音列结构。连续、频繁的出现偏音,在山西其他音乐素材中极其少见。祁太地域出现异域音乐特征,并非偶然。少数民族音乐传入中原,意义甚大。他们的调式及其旋法,是对汉族音乐文化的补充、融合。
  2 异域文化影响
  山西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之地。自秦汉,塞北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在政治上长期对峙。到北魏鲜卑族统一北方,这一时期是北方胡文化与汉文化大融合时期。据《魏书·乐志》载:“太祖初兴,置《皇始》之舞,复有吴夷、东夷、西戎之舞。乐府之内,有此七舞”。魏道武帝天兴元年(398)正月,“徙山东六州吏民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署、百工伎巧十余万口,以充京师。”拓跋族从东北到内蒙草原,再到平成,不仅将东北、高丽(朝鲜)的音乐文化带入平成,还将西域的音乐文化也带入了山西。孝文帝迁都洛阳,整个山西成为胡汉文化的交融之地。
  祁太秧歌的混合调式与北魏带来的文化不无关系。在东北,满族音乐的调式主要以宫、商、角调式为主,并且满族音乐调式相互转换,大致分三种:不同宫不同主不同调式的转换;不同宫同主不同调式的转换;同宫不同主不同调式的转换。例如满族民歌《答对“按巴瞒尼”》便是一首具有调式调性转换的民歌,这对祁太秧歌混合调式的出现不无影响。这首民歌,便是角调式加升徵音的典型民歌。高丽音乐的传统音乐在旋律方面,主要是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音阶和加变宫的六声音阶,很多作品还运用升高徵音。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将其音乐文化带入了山西,使得胡文化辐射最强的山西,成为胡汉文明的交汇区。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少数民族的文化被汉人吸收。在晋北的忻州地区,至今都还流行少数民族的摔跤。晋中祁县在历史上曾出现大量的少数民族聚落,“元”姓成为当地姓氏的望族。在祁县方言中,至今父母称自己的女儿为“奴儿”,这在周边的晋语系中也是罕见的。
  祁太秧歌的音律形成,与西域音乐不无关系。西域音乐调式多变,大量使用微分音。在祁太秧歌中出现的变宫、升徵,也与西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古代歌曲中,《胡笳十八拍》大量章节,均有角调式的存在。祁太秧歌在少数民族与汉文化融合时,必定不是机械的重组,而是不断取舍吸收的。苏婆是龟兹著名乐师,她从西域带来了四声七调。西域音乐使用着七声音阶。这七声分别为沙陀力、鸡识、沙识、沙侯加滥、沙腊、般赡、俟利。从祁太秧歌的调式中可以看出,晋中民间音乐与少数民族角调式有融合,祁太秧歌音乐特色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旋法、调式。
  北魏不仅统一了北方,而且加速各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胡”是汉族对胡文化的泛称。如晋剧中代表乐器胡胡、二股弦在地方戏曲中被广泛使用。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在创作中,从晋南到晋中,再到晋北忻州。作曲家将祁太秧歌作为音乐素材,充分考虑到了电视剧主人公的文化特征。电视剧音乐作为电视剧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电视剧的视听效果,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情节。
  二 胡胡、二股弦在作品中的运用
  《乔家大院》交响组曲同时还吸收了晋剧元素。山西戏曲剧种主要分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和蒲剧,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内蒙和河北等地。除了上述四大剧种外,在山西各地还有一些根据民间小调改编而成的秧歌戏。据《晋剧音乐》记载,中路梆子是在秧歌的基础上受到蒲剧的影响形成的,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了。早在清代就有民歌小调向秧歌戏转变的迹象,到民国,很多晋剧艺人与秧歌艺人,合作改编过很多优秀作品,秧歌戏的形成,汲取了秧歌和晋剧的特色。晋剧重要的伴奏乐器是胡胡、二股弦,是晋剧文场的代表乐器,这些乐曲大都是从西域传入。“龟兹”乐在魏晋南北朝逐渐兴起,并且发展成熟,音乐调式复杂多变,并带有四分中立音。而这些音乐理论不仅直接传入中原,而且西域音乐与北方游牧民族在长期融合中,也被塞北的民族所吸收,乐器的传入尤为突出。
  胡琴发源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也叫奚琴。据《中国文化三百题》记录,宋代外来乐器与中原文化融合,到明清时期由于戏曲发展迅速,民间的“瓦斯勾栏”发展迅猛,兴起并发展自己地方戏曲的伴奏乐器。如秦腔、豫剧形成的板胡、坠琴。其中来自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随着汉文化的胡化,演化成晋剧中的胡胡、二股弦。胡胡逐渐成为晋剧文场音乐的“梁柱”,文场中的首席,再经过几代艺人的改造,已经赋予了胡胡特有的生命,音质坚实而丰厚,饱含深情,与晋中音乐素材结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明地代表了晋剧独特风格。二股弦,本是北路梆子文场主奏乐器,随着文化交流、融合,又被中路梆子所吸纳。二股弦在演奏时,定弦比胡胡高八度,音色尖利脆响,穿透性极强,被称为晋剧文场音乐的“筋骨乐器”。它既不换把,也不完全全演奏旋律,实际上是为胡胡帮衬,音域较高。
  《乔家大院》作品在“序曲”部分,首先由弦乐组呈现主题音乐,旋律采用了山西民歌素材,随后主题再次重复,主奏乐器选用晋剧中最具代表性乐器胡胡、二股弦。这两种乐器的使用,给旋律增添了浓重的乡土气息。
  作曲家直接将晋剧的主奏乐器运用到作品“序曲”中,仿佛带入了古老的晋中。晋剧调式以七声徵调式为核心,并且在戏曲演进的同时,吸收了秧歌的音乐语言。该音乐片段板胡演奏主要旋律部分第一把位演奏,旋律抒情大方,属于秧歌的调式范畴。二股弦依附于胡胡,不完全演奏旋律,常在胡胡长音背景下,演奏装饰性的华彩短句,丰富旋律样式,为旋律的律动加花添彩。第一小节胡胡与二股弦演奏旋律,但音色不尽相同。胡胡在演奏时的作用,显示了其性格,旋律上,下行五度。而二股弦虽同样演奏旋律,但其节奏不同于胡胡,具有加花变奏的功能。在第二小节胡胡长音,而二股弦在另一声部,作衬腔式复调。二股弦的衬腔重复音方面,并没有单音重复,而是加入了下行小二度滑音润腔。随后的几个小节同样都是类似的作曲手法。胡胡与二股弦在旋律、音色方面相互补充,旋律不绝如缕,这种晋中地方特有的胡胡、二股弦旋律搭配,吸收了祁太秧歌的音乐语言,使之与北路梆子、南路梆子形成鲜明特色。
  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将戏曲的音调移植到作品中,而是将富有晋剧特色的胡胡、二股弦作为祁太秧歌音乐的承载者,充分地把握住了祁太地区的音乐风格。
  三 “祁太秧歌”的保护与传承
  祁太秧歌近年来被更多的人关注,已被山西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前,祁太秧歌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在审美泛化的时代,秧歌表演形式和大众审美的差距。可表演祁太秧歌的集中在老一辈艺人中,秧歌传承受到巨大挑战。研究和创作祁太秧歌的艺术家,更是少之又少。如何认识祁太秧歌的文化意义,对保护和传承秧歌极为重要。祁太秧歌植根于肥沃的晋中土壤,深深的将其文化特色烙在了晋中人民的心头。关注祁太秧歌,便是关注当地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文化是对人自我价值的肯定。近年来,在晋中各地的祁太秧歌表演活动中,农村尚有秧歌活动,但是在城市中,已经看不到秧歌身影,也只有正月十五,会有政府组织的踩秧歌民俗活动,俗称“闹红火”。对于传统的祁太秧歌,艺术工作者面临对秧歌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再创作的困境。
  交响组曲《乔家大院》是作曲家面对浩瀚如烟的原生态音乐,经过加工修改提炼出来的优秀作品,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如何将其与现代作曲手法相结合,这是作曲家在创作中的源泉和技术手段。赵季平先生创作的《乔家大院》组曲,便是经过在山西多次采风,获得创作灵感。在采风中,作曲家以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将祁太秧歌作为音乐的素材,并以晋剧中的胡胡、二胡弦为乐队特色乐器,充分地诠释了晋商在创业中的艰辛。无论在音乐语言,还是语言的承载方式上,都深深地打上了晋中特色文化的烙印,同时也反映了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融合的文化象征。
  祁太秧歌作为晋中文化的一部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不断萎缩。民间传统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薪火相传的传统血脉的延续,需要当代人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全国编委:《中国戏曲集成·山西卷》,中国ISBN出版社,1997年版。
   [2] 张沛、郭少仙:《晋剧音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 张林雨:《晋剧文场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4] 续柯璜:《北路梆子音乐》,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5] 高海燕:《关于祁太秧歌探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6] (明)孙焕英:《魏书·乐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
  
   作者简介:张艺峰,男,1982—,山西晋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工作单位:台州学院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郭沫若的《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写于20世纪40年代,是那个时代的成果,也有着明显的时代的印痕。本文旨在通过对文章的评析,理清产生于那个特定时代的文章的脉络,通过对文章的学术梳理还之以历史的真实的面貌。  关键词:郭沫若 《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评析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一 郭沫若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伟人
期刊
摘要电影是语言的艺术,当电影镜头越来越贴近当代社会特定地域内的小人物的生活时,方言以普通话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使银幕上的小人物更加生动、亲近、自然。本文试从增添影片喜剧元素、增强主人公真实感、强化影片的批评功能等三个角度,对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加以描写和考察。  关键词:影视剧 方言 喜剧感 批评功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语言的艺术,同时配合以跌宕起伏的故事
期刊
摘要图画书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图像叙事,在儿童读物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成为儿童时代重要的读物。“儿童是成人之父”,在这个浓厚感受的形成期,优秀的图画书给了儿童丰富的想象世界,并影响他们长大成人之后的人格成长。图画书的阅读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人们需要更加关注图画书在成长过程中对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儿童图画书 图像 想象力 语言表达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生活于春秋时期的孔子看到“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就想用道德教育的方法使百姓归于“有道”,自觉从善,达到“有耻且格”的道德标准。于是孔子提出了多方面的道德标准。本文试从为君王之道德、为学人之道德、为人子之道德等方面,来探讨孔子的道德观。  关键词:孔子 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道德观是人们社会道德现象的系统性观点,是人们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依据特定的社会立场和价值观
期刊
摘要《说文》为我国第一部字典,蕴含丰富的伦理美学思想,本文以《说文》中涉及伦理美学范畴的语言本义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性善、德美、神雅等伦理美学思想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说明《说文》中蕴涵的中国先民伦理美学思想,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内敛性、完善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 伦理美学 丰富性 内敛性 完善性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汉字为特殊的文化思
期刊
摘要王维之诗兼具佛家的“空”和道家的“无”。其诗静寂、壮美和幽美化合,包孕禅、诗、画三味。王维诗深契禅理,涵摄禅意,暗寓禅机,禅意宛然。因此,本文从参禅的角度着手,领略分析王维诗词翻译的三个境界。  关键词:王维与禅宗 以我观物 刹那顿悟 物我同一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王维与禅宗  禅宗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宗教,它承袭了佛教的衣钵,同时又吸纳了道、玄思想的精髓,是中国
期刊
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一般成人文学作品的翻译。本文经过对儿童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之一——童话的细致分析,认为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类型,有着独特的读者对象和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翻译目的,提出童话的翻译应以归化为主。  关键词:归化 异化 儿童文学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归化、异化的概念对于译界来说,早已是耳熟能详了。归化是指译者应当使读者安居不动,尽量让原作
期刊
摘要风格的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题。传统上风格翻译的研究相对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对风格的界定不一。本文遵循文体一元论的观点,认为“风格即选择”,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二,纯粹的语言学理论和普通的翻译理论都无法独立指导文学语篇的翻译。本文将联系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交叉学科——文学文体学,引入风格翻译研究,旨在更好地解决这一传统难题。  关键词:风格 文学文体学 风格翻译 语言选择 主题意
期刊
摘要从文本功能视角研究第81届奥斯卡获奖影片《Slumdog Millionaire》的中文译名可以看出,电影片名翻译,应是以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为中心,以译文读者为目标,以目的语言、文化为取向,由译者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电影片名翻译要实现的预期功能就是:跨越文化障碍,力争在目的语文化中,再现源语的劝诱功能与信息功能。  关键词:《Slumdog Millionaire》 译名
期刊
摘要翻译等值论,要求译文在读者中产生原文作者通过其作品想要达到的效果和作用,从而使译文读者在通过阅读译文后,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外语电影的翻译是译入语观众理解电影的关键,其等值与否,更关系到电影在译入语文化中能否成功。本文以电影《街头霸王:春丽传》为蓝本,分析翻译等值论在电影翻译中的几种应用策略。  关键词:翻译等值 电影翻译 《街头霸王:春丽传》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