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月诗魂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klc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维之诗兼具佛家的“空”和道家的“无”。其诗静寂、壮美和幽美化合,包孕禅、诗、画三味。王维诗深契禅理,涵摄禅意,暗寓禅机,禅意宛然。因此,本文从参禅的角度着手,领略分析王维诗词翻译的三个境界。
  关键词:王维与禅宗 以我观物 刹那顿悟 物我同一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王维与禅宗
  禅宗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宗教,它承袭了佛教的衣钵,同时又吸纳了道、玄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尤其唐宋时期,诗歌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禅作诗,以禅入诗成为一代风气,其中如孟浩然的“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常建的“山光悦鸟色,潭影空人心”,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都是深含禅理之作。就王维而言,诗人精通音律,于音律中涵摄禅韵。其诗“字字入禅”,善用淡、远、空、寂等字,强调“静美、澄旷、寂悦”,因而禅韵盎然。王维曾有诗道“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这些诗透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随缘尽化、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平淡空澈、任运无心的情感心态;静寂宁澹、神与物游的处事与观物方式。由此可见,禅宗对其诗歌影响极为明显,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禅入诗和风格上的诗禅合一。
  以禅入诗的表现手法,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如他的《饭覆釜山僧》一诗所言“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文中不着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在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对立中回复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态度上来。我们再看王维禅风禅骨的体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禅寂日以固”。细细品来,其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深刻的禅意,直抵人心。故有贺裳云:“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载酒园诗话又编》)。本文意图从参禅的角度入手,来论述王维诗词翻译中禅意之体现。
  二 王维禅诗翻译三境界
  唐六祖慧能大师门下“五大宗将”之一青原行思在《五灯会元》卷十七《惟信》中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从青原的禅悟中可以得知,其参禅感悟山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我观物”,第二阶段“刹那顿悟”,第三阶段“物我同一”。下面从青原参禅这三个阶段,来论述王维诗词翻译的三个境界。
  1 以我观物:未参禅时,见到的山水是我们平常人眼中的山水,就是以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山水。“我”是观察的主体,山水是观察的客体。山水有着各自本身的 “质的规定性”,我与山水之间存在着对立。这是参禅者从“寻禅”到“悟禅”的一个过程:所谓“落叶空满山,何处寻行迹”,正是描写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情况。
  禅宗认为,境由心生,“心生则种种法生”。认为“心”可以包万物,生万境,以“心”“自性”为世间一切所从出的根源。这就是禅宗的“自性论”。也就是说,主体不仅可对眼前景物取舍选择,而且可以通过艺术想象,凭空创造出艺术形象来。禅宗的“自性论”与翻译的“主体性”不谋而合,对艺术家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极大,而将之与翻译活动相结合,也就是译者主体能动性发挥的一个过程。
  那么,什么是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的文化和审美创造性。它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地说,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对译者以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译者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其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而译者的主体性又是由译者的个人生活经历、双语能力、翻译目的、时代背景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对译本的研究应将其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对译者以及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发挥应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下面以美国著名汉语言学者鲁宾逊翻译的王维《鹿柴》为例,讲述译者主体能动性发挥的过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此诗中,诗人意在写静,却摄取了两个极为细微的动态意象:空山人语和夕阳返照,遂使瞬间的动感生出无限的禅寂。它表征的正是禅境之“即世间出世间”的特征。禅境追求的是在俗常生活中的顿悟成佛,它要打破在世和出世的界限,对两者采取不即不离、不粘不弃,或超越即离、粘弃的特殊立场,而其超越也就借打破或打通两者限域而实现,其最大之奥秘正在此,正在“不见人”与“闻人语”之间,在光的“曾照”与“复照”之间,更在造成此矛盾并置关系的那个“静”的神秘的永恒本体和对之直觉性的通达、妙悟,故很明显,《鹿柴》之趣也在禅境。且看译文:
  By G.W. Robinson (1973)
  Hills empty, no one to be seen
  We hear only voices echoed-
  With light coming back into the deep wood
  The top of the green moss is lit again.
  译者将这首五绝诗译成了一首地道的英语自由体,失掉了格律和韵,与原诗风格大相径庭,篇幅也大大加长,原诗的简练、含蓄的效果受到了破坏。此外,译者臆造出“we”,使原诗空灵之意蕴严重减损。译文最后用“top”译出原文的“上”,译诗与原诗皮相两离,原诗之禅趣或禅寂之意已荡然无存。
  由此可见,凡涉及到禅境的诗句,鲁宾逊的译本多数情况下只能苍白地表达出原诗的意思。原因何在?东方人善坐,喜静乐思,常于静思渐悟人之道,心境淡泊致远。译者虽喜爱东方文化,对王维情有独钟,但对古诗缺乏中国人独有的精细体味揣摩,难以将禅境英译出来,也只是达到了青原行思所说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地步了。
  2 刹那顿悟:参禅一段时间,悟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见到的山水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是一种虚假的幻象。达到这种境界,就会以“空”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所谓“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这就是禅悟的“入处”。关于“顿悟”,宋代诗人张方平说到“顿悟红炉一点雪,忽惊暗室千百灯”。此二句极为传神地描述了诗人顿悟的心理过程。“红炉一点雪”,比喻无常、虚幻或无迹可寻之境地。诗人自己的蒙昧在无量无边的佛法面前,顿时消解无遗,就像是一片雪花飞入熊熊燃烧的火炉之中迅速融化。禅宗的“顿悟刹那”的思维方法,对诗词的创作与翻译产生了一定影响。下面以雷克思洛斯(Kenneth Rexroth)于1970年翻译的王维《鹿柴》为例:
  Deep in the mountain wildness
  Where nobody ever comes
  Only once in a great while
  Something like the sound of a far-off voice
  The low rays of the sun
  Slip through the dark forest
  And gleam again on the shadowy moss.
  译者将原诗的“意境”凸现于笔端,与原诗异曲同工。译文用“wildness”、“dark forest”、“shadowy moss”译出了原文中空山、深林、青苔,在由视觉意象构成的画面中,清淡浅雅的色调传达出大自然空灵恬淡的静态美,诗境在极度宁静祥和中生发,亦动亦静,动静相融,最能贴近作者洗净尘俗、性甘淡薄的禅心。第三行,用“once in a while”,来描述“但闻人语响”中的“一两声”,反衬出了大自然的静谧豁达,第四行用“something like”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朦胧的意境美。“slip”一词真是神来之笔!无任何多余的笔墨,精炼隽永,正所谓“借此一字,尽得风流”,以少胜多,以不言言之,使诗歌达到一种“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境界。
  3 物我同一:彻悟之后,发现以“空”的眼光看待山水,仍然是没有彻悟的表现。面对山水,无谓空与不空,让它自然自在,我则一念不起。这就是找到了“休歇处”,这就是达到了“了”的境界,此为禅境。而对于诗歌而言,通过意象点缀,意象叠加,便意境顿生,意味无穷,由“有我之境”而入“无我之境”。即“思与境偕”,物我两忘,进入无人之境,“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与禅家的“梵我合一”毫无二致。诗人的感情寄托和精神世界同宇宙万物节律同一,我之“思”消融于物之境,达到了禅的艺术境界,也就是“了”的境界。“了”是诗悟的最高境界,达到了“自如”的程度,随手拈来,就是好诗,此乃诗之意境。意境乃诗歌之灵魂与根本。下面以王维的《辛夷坞》为例,赏析诗人如何灵感陡升,意境突成,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首诗质朴自然,表现出诗人任运自在的超然心性。花开无人欣赏,花落无人惆怅,它自适自足地依自身的生命逻辑,自然而然地在生灭演变。它是无目的,却又拥有着无限的大目的,无意却又好象有意,无为却又无不为的永恒本体的化身。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物我、时空之分,它的本性是寂和空。可见,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勾勒出超然绝尘、近于唯美的“无人之境”。下面来看一下许渊冲又是如何与诗人静默相契、心物相融,与原文相得益彰的。
  The magnolia-tipped trees,
  In mountains burst in flowers.
  The mute brook-side house sees,
  Them blow and fall in showers.
  我们可以从许渊冲的译文中看到译者精到的选词、工整规律的韵脚。该诗翻译得紧密严谨,天衣无缝,层次错落有致,韵脚起伏跌宕。一、三行与二、四行的尾韵,使译文对仗工整,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后两句译文,译者将原文的“寂”译为“mute”,同时,译者通过“妙悟”,颇具匠心地创造了虽然无人,但却能“看”的独特的动态笔触,以逆笔得趣,达到了与原文境界上的高度一致。这种“以物观物”、“心凝神释,与万物冥合”的物我两忘境界,正与佛家所追求的“禅定”境界达到了天然的默契与冥合。“mute”与“see”两个词,一静一动,以静喻动,以虚生实,在极度宁静祥和中生发,亦动亦静,动为静用,终为静,此为静寂空灵之境。
  三 结语
  所谓“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诗悦宛然,禅悦宛然。诗人以禅心禅境入诗,另辟蹊径,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此,我们在翻译王维禅诗的过程中,应该与诗人共同进入禅的境界,体悟禅家的定会不二,性相一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真谛,从而澄观一心,腾挪万象,而后才能使译文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齐鲁书社,1986年版。
   [2] 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
   [3] 姜剑云:《禅诗百首》,中华书局,2008年版。
   [4] 查建明、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中国翻译》,2003年第1期。
   [5]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菠罗蜜经》,《大正藏》(第8册)。
   [6] 北京大学古代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 姜剑云:《禅诗百首》,中华书局,2008年版。
  
   作者简介:
   戴玉霞,女,1971—,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女,1974—,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萧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著有《金楼子》一书。《金楼子·戒子篇》集中体现了萧绎的教育学思想。笔者从《金楼子·戒子篇》的写作背景、内容、特点等角度入手,阐述萧绎的教育思想,以期对今日之教育学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萧绎 《金楼子》 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市西北)人。天监十三年(515年)
期刊
摘要本文利用反省性思维分析了潘岳的《西风胡杨》,认为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读者更清楚地认识胡杨这种沙漠植物,同时也能正确地认识《西风胡杨》的描写特点;另外,通过反省性思维对《西风胡杨》的分析有助于培养读者严谨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也能为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西风胡杨 反省思维 文章结构 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反省思维在教学中已经引起了很大的
期刊
摘要渔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具有原型内涵的典型意象,它有指向隐逸和智者的双重象征意义。渔父、隐逸、智者三者具有独特的关系。中国古典文学中渔父与隐逸的对应则鲜明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心理、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渔父 隐逸 智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渔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具有特殊审美蕴藉的重要意象,文人们不仅在诗作中反复吟咏,甚至在自己的别名雅号中,
期刊
摘要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顶峰,诗歌取材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代书法创作继魏晋之后成为另一高峰,其中“类物象形、表记心灵”的草书,与诗人的浪漫情怀恰好契合,其飞动的神采,更能发抒诗人飞扬的情思。《全唐诗》中的另类诗歌——草书歌营造的意境,给人带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唐代草书歌让我们了解唐代诗歌发展水平、草书的发展状况的同时,更让我们的心灵与古人在穷高极远的想象空间自由遨游
期刊
摘要《诗经·国风》与侗族民歌无论在时间的跨度上,还是在空间的距离上都非常遥远;但是二者有着极为相似的生存语境,都是农耕文化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糅合起来的文化品格,且二者审美表达选择也有很强的一致性。这些形式上的近似,必然有其内在的成因,是形灵融通与物我同一的审美追求外显形式的相似。  关键词:诗经 侗族民歌 审美 语境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民歌与诗的一致性问题至今
期刊
摘要郭沫若的《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写于20世纪40年代,是那个时代的成果,也有着明显的时代的印痕。本文旨在通过对文章的评析,理清产生于那个特定时代的文章的脉络,通过对文章的学术梳理还之以历史的真实的面貌。  关键词:郭沫若 《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评析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一 郭沫若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伟人
期刊
摘要电影是语言的艺术,当电影镜头越来越贴近当代社会特定地域内的小人物的生活时,方言以普通话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使银幕上的小人物更加生动、亲近、自然。本文试从增添影片喜剧元素、增强主人公真实感、强化影片的批评功能等三个角度,对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加以描写和考察。  关键词:影视剧 方言 喜剧感 批评功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语言的艺术,同时配合以跌宕起伏的故事
期刊
摘要图画书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图像叙事,在儿童读物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成为儿童时代重要的读物。“儿童是成人之父”,在这个浓厚感受的形成期,优秀的图画书给了儿童丰富的想象世界,并影响他们长大成人之后的人格成长。图画书的阅读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人们需要更加关注图画书在成长过程中对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儿童图画书 图像 想象力 语言表达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生活于春秋时期的孔子看到“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就想用道德教育的方法使百姓归于“有道”,自觉从善,达到“有耻且格”的道德标准。于是孔子提出了多方面的道德标准。本文试从为君王之道德、为学人之道德、为人子之道德等方面,来探讨孔子的道德观。  关键词:孔子 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道德观是人们社会道德现象的系统性观点,是人们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依据特定的社会立场和价值观
期刊
摘要《说文》为我国第一部字典,蕴含丰富的伦理美学思想,本文以《说文》中涉及伦理美学范畴的语言本义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性善、德美、神雅等伦理美学思想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说明《说文》中蕴涵的中国先民伦理美学思想,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内敛性、完善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 伦理美学 丰富性 内敛性 完善性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汉字为特殊的文化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