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儿童文学翻译的归途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一般成人文学作品的翻译。本文经过对儿童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之一——童话的细致分析,认为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类型,有着独特的读者对象和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翻译目的,提出童话的翻译应以归化为主。
  关键词:归化 异化 儿童文学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归化、异化的概念对于译界来说,早已是耳熟能详了。归化是指译者应当使读者安居不动,尽量让原作者靠近读者(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异化是指译者在翻译时使原作者安居不动,尽量让读者靠近原作者(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具体到翻译实践中,归化就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而异化则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语言常规的翻译策略。
  翻译时到底应该归化还是异化,在译界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是译界一直在争论的问题,而且尚无定论。虽然没有定论,但从孙致礼教授在《中国翻译》2002第1期发表的论文《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一文中断言: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以异化为主导以来,在目前的国际译学论坛上,异化派的声音要更响亮些,有人甚至提出《归化——翻译的歧途》。笔者虽然浅陋,但对此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翻译到底应异化还是归化,应该取决于被翻译的文本、译本的读者对象及译者翻译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将主要从儿童文学的童话文本和童话的读者对象,以及童话的翻译目的三个方面,分析儿童文学的翻译。
  二 童话文本
  Katharino Reiss认为分析文本类型是翻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是批评者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翻译批评的开始。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方法。根据他的分类,文本主要有四种,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运作型文本和听觉媒介型文本。信息型文本注重文章内容及文章所反映的事实或具体实物,翻译此类文章时,译者务必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尽量多用归化的方法,以使原文的内容和信息尽可能地体现出来。表达型文本中文章的形式、风格,就是作者感情和态度的化身。翻译此类文本时,宜在不影响原文理解的前提下多采用异化方法,选择与原文审美构成相适应的审美再现手段,以达到原文的美学特征。运作型文本(或感染型文本)是内容与形式都受制于文本力图实现的语言外目的的文本。翻译这类文本时,使用归化的方法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生成一个与原文具有对等说服力的目标文本。听觉媒介型文本的文字内容,由其他媒介中的因素补充而成,歌曲、连环漫画、戏剧、广播电视剧本都属于这一类型。翻译时应采用归化译法,确保译文在译文听众的反应和原文在原文听众间的反应相同。
  童话是儿童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裁之一,是具有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孙硫修在《童话》的“初集广告”中明确地阐述了童话的特点:“故东西各国特编小说为童子之用,欲以启发智识,含养德性,是书以牵明之文字,叙奇诡之情节……虽语言化滑稽,然寓意所在必轨于远,童子阅之足以增长见识”,这说明童话文本应归属于Reiss所说的信息型文本。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童话不仅可以让儿童“增长见识”,还受到感染,体会到其中的快乐,这样童话又可以归为感染型文本。然而无论是感染型文本还是信息型文本,根据Reiss的建议,翻译时都应以归化为主,从而达到传递信息、愉悦读者的目的。
  三 童话的读者对象
  翻译时要考虑读者对象这一说法,在中外都早有提及。例如:茅盾提出必须从读者的角度,而不是单从译文的角度,来判断译文的质量。张谷若认为译书主要是给不懂原文的人看的,看译文的人所得的感受、所起的反应,应该与读原文的人是一样的。林语堂提出译者要对本国读者负责任。瞿秋白也曾十分明确地指出,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德、日、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不仅如此,17世纪最伟大的翻译家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也认为翻译必须考虑读者。18世纪末泰特勒曾经说过:“我因此认为一篇好的译作应该是这样的:它将原作的价值全部输入另种语言,从而使以此种语言为母语的读者能够得到与原作语言的读者一样的正确的强烈的感受。”西奥多·萨瓦里(Theodore Horace Savory,1896-?)着重指出:要获得圆满的翻译效果,必须根据不同的读者要求,提供不同性质和风格的译文。
  也就是说,在动手翻译之前,应该首先解决为谁翻译的问题。奈达认为翻译就是交际,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对象,要判断一部译作是否译得正确,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为衡量标准——译文读者做出的反应如果基本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作的反应,那就可以认为这部译作是成功的。儿童文学的读者有可能是成人,但主要是儿童,因此儿童文学翻译必须考虑儿童读者,关注儿童读者,并分析他们在生理、心理、文学接受能力方面,相对于成人读者所具有的特殊性,体现出他们的特殊性。
  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儿童的生活、情感、兴趣、思维、语言等与成人有着显著的差异。翻译的儿童文学作品必须符合儿童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精神世界的天性,顺应儿童学习的特点和兴趣。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文学欣赏方式,是以儿童生理器官的感觉、运动机能为生物体条件和基础的。儿童的文学接受能力结构中,总是保留了比成人读者更多的身体—动作意识和功能。他们在欣赏文学时偏重直观感受,注重文学作品中的形状、声音、色彩的描述,对“新、奇、动”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特别敏感,特别有兴趣;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阐述,往往产生反感和厌恶,乃至于不予理睬。所以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为了适应儿童以自己生理器官的感觉、运动机能为生物体条件和基础的文学接受能力,即相对于成人来说比较有限的文学接受能力,为了适应儿童的欣赏水平和欣赏方式,最好以归化翻译为主。来看几个例子:
  例文1:So she set to work,and very soon she finished off the cake.
  译文:所以她就正正经经地一口一口地把那块糕都吃了。
  例文2:Just then she heard soothing splashing about in the pool a little way off.
  译文:正在那时,她听见不远处有个什么东西在池里浦叉浦叉地溅水。
  例文3:Down,down,down.Would the fall never come to an end!
  译文:掉啊,掉啊,掉啊!这一跤怎么一辈子摔不完了吗!
  例文4:“I’m sure I’m not Ada,”she said,“for her hair goes in such long ringlets,and mine doesn’t go in ringlets at all;and I’m sure I can’t be Mabel…”
  译文:她道:“我知道我一定不是爱达,因为她的头发有那么长长的小圈儿,我的头发一点儿都做不起圈儿来;我也知道我不是媚步儿……”
  上面各译文都很好地考虑到了(七八岁左右)儿童在生理、心理、文化方面的特点,翻译时恰当地使用了叠词、象声词、助词等,保证了忠实于译文的读者对象,达到了在向译文读者传递信息的同时,又感染、愉悦他们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读者还有其多样性,儿童读者是由不同年龄、性别、智力、个性、文化背景的孩子们共同组成的一个群体。翻译童话时,务必考虑到预设的读者群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特征,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目的,而不应局限于读者个体。
  三 童话翻译的目的
  翻译的目的在于交流,童话翻译的目的主要在于和儿童交流,但也不完全否定其他目的的存在。例如: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翻译的绝大多数童话并非为着儿童或少年,而是为着成人。也就是说,他译的童话往往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或启蒙的功用。目的不同,翻译的方法也跟着不同。于是鲁迅提倡用直译,并主张“宁信而不顺”。
  郑振铎在他主持的《儿童世界》上发表的《竹公主》等30多篇童话,绝大部分采用的是译述的方法。他就此说明道:“童话为求于儿童的易于阅读计,不妨用重述的方法来移植世界重要的作品到我们中国来。”所谓重述,不是直译,而是译述,比意译还要通俗化、口语化,有一些创作成分。他“相信小学校的用书,不应采用直译的方法”,因为“儿童看的书,与成人看的不同,所以对儿童文学的介绍,我向来不用直译的方法”。但对于“价值甚高,含义又深,程度较高的儿童都很喜欢看”的大师创作的童话(而非民间童话),如安徒生、王尔德等人的童话,则予以直译。选择直译还是译述,与原作的性质及其版本有关,目的是为了儿童。20世纪80年代任溶溶将《木偶奇遇记》里的木匠的外号译作“樱桃师傅”;其邻人盖比都的外号,任译为“老玉米糊”。这都显然考虑了中国读者的语境,采用了归化的译法。
  “五四”以来,儿童本位论思想成为普遍共识,人们将儿童看作是具有独特价值的生命存在,肯定儿童,重视儿童,张扬儿童的个性。儿童文学的全部属性,旨在引导孩子探索人生的奥秘与真谛,旨在净化孩子的心灵,旨在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过得快活,尽情享受童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这些理论的先觉导引,童话创作也在这一时期逐渐打破了说教的框架,走出了囿于教育性的狭窄空间,由一元走向多元,游戏精神与顽童、自然母题,也成了童话的一种艺术追求。儿童文学的翻译自然当与时俱进,以归化为主,以达到让孩子过得快活,尽情享受童年的目的。来看例子:
   “I beg your pardon,”said Alice very humbly:“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 I think?”
  “I had NOT!”cried the Mouse,sharply and very angrily.
  “A knot!”said Alice,always ready to make herself useful, and looking anxiously about her.“Oh,do let me help to undo it!”
  幽默是西方儿童文学写作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幽默的运用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一个主要特色。原文运用谐音引起读者的会心微笑。赵元任先生是这样翻译的:
  “请你原谅。”爱丽丝非常谦虚地说,“哟,对不住,对不住。你己经到达第五个弯的地方了,对吗?”
  “我还没有到呢!”老鼠尖叫着说,非常生气。
  “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爱丽丝说。(她总不想让自己闲着没事,很是焦急地四下张望。)
  此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逗笑,赵先生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效果重于意义原则,在译文中很好地运用了归化方法,即谐音,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神韵。
  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的地方也需要异化。比如有些人名或地名,“Alice”可以译为“爱丽丝”,而不是“阿丽思”,“New York”就是“纽约,美国的一个城市”,这完全是在儿童的理解能力之内,儿童不仅能理解,而且还会觉得好奇,听得多了,渐渐就习以为常,习得了出现这种名字的文化。何乐而不为呢?
  
   注:本文为陕西理工学院编号SLG0943科研项目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Shuttleworth,Mark & Cowie,Moir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2002年第9期。
   [3] 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湖北教育出版,1994年版。
   [4] Katharina,Reiss.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Limitation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 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 Carroll,Lewis.Alice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9] 赵元任译:《爱丽思漫游奇境记》,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版。
   [10] 王友贵:《翻译家鲁迅》,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 秦弓:《五四时间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2] 张文萍:《“试论信、达、雅”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12期。
  
   作者简介:袁毅,女,1975—,陕西咸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利用反省性思维分析了潘岳的《西风胡杨》,认为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读者更清楚地认识胡杨这种沙漠植物,同时也能正确地认识《西风胡杨》的描写特点;另外,通过反省性思维对《西风胡杨》的分析有助于培养读者严谨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也能为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西风胡杨 反省思维 文章结构 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反省思维在教学中已经引起了很大的
期刊
摘要渔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具有原型内涵的典型意象,它有指向隐逸和智者的双重象征意义。渔父、隐逸、智者三者具有独特的关系。中国古典文学中渔父与隐逸的对应则鲜明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心理、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渔父 隐逸 智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渔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具有特殊审美蕴藉的重要意象,文人们不仅在诗作中反复吟咏,甚至在自己的别名雅号中,
期刊
摘要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顶峰,诗歌取材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代书法创作继魏晋之后成为另一高峰,其中“类物象形、表记心灵”的草书,与诗人的浪漫情怀恰好契合,其飞动的神采,更能发抒诗人飞扬的情思。《全唐诗》中的另类诗歌——草书歌营造的意境,给人带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和心灵震撼。唐代草书歌让我们了解唐代诗歌发展水平、草书的发展状况的同时,更让我们的心灵与古人在穷高极远的想象空间自由遨游
期刊
摘要《诗经·国风》与侗族民歌无论在时间的跨度上,还是在空间的距离上都非常遥远;但是二者有着极为相似的生存语境,都是农耕文化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糅合起来的文化品格,且二者审美表达选择也有很强的一致性。这些形式上的近似,必然有其内在的成因,是形灵融通与物我同一的审美追求外显形式的相似。  关键词:诗经 侗族民歌 审美 语境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民歌与诗的一致性问题至今
期刊
摘要郭沫若的《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写于20世纪40年代,是那个时代的成果,也有着明显的时代的印痕。本文旨在通过对文章的评析,理清产生于那个特定时代的文章的脉络,通过对文章的学术梳理还之以历史的真实的面貌。  关键词:郭沫若 《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评析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一 郭沫若生平及其学术成就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伟人
期刊
摘要电影是语言的艺术,当电影镜头越来越贴近当代社会特定地域内的小人物的生活时,方言以普通话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使银幕上的小人物更加生动、亲近、自然。本文试从增添影片喜剧元素、增强主人公真实感、强化影片的批评功能等三个角度,对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加以描写和考察。  关键词:影视剧 方言 喜剧感 批评功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语言的艺术,同时配合以跌宕起伏的故事
期刊
摘要图画书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图像叙事,在儿童读物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成为儿童时代重要的读物。“儿童是成人之父”,在这个浓厚感受的形成期,优秀的图画书给了儿童丰富的想象世界,并影响他们长大成人之后的人格成长。图画书的阅读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人们需要更加关注图画书在成长过程中对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儿童图画书 图像 想象力 语言表达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生活于春秋时期的孔子看到“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就想用道德教育的方法使百姓归于“有道”,自觉从善,达到“有耻且格”的道德标准。于是孔子提出了多方面的道德标准。本文试从为君王之道德、为学人之道德、为人子之道德等方面,来探讨孔子的道德观。  关键词:孔子 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道德观是人们社会道德现象的系统性观点,是人们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依据特定的社会立场和价值观
期刊
摘要《说文》为我国第一部字典,蕴含丰富的伦理美学思想,本文以《说文》中涉及伦理美学范畴的语言本义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性善、德美、神雅等伦理美学思想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审美意识,说明《说文》中蕴涵的中国先民伦理美学思想,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内敛性、完善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 伦理美学 丰富性 内敛性 完善性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汉字为特殊的文化思
期刊
摘要王维之诗兼具佛家的“空”和道家的“无”。其诗静寂、壮美和幽美化合,包孕禅、诗、画三味。王维诗深契禅理,涵摄禅意,暗寓禅机,禅意宛然。因此,本文从参禅的角度着手,领略分析王维诗词翻译的三个境界。  关键词:王维与禅宗 以我观物 刹那顿悟 物我同一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王维与禅宗  禅宗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宗教,它承袭了佛教的衣钵,同时又吸纳了道、玄思想的精髓,是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