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战争的石油和石油战争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007w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事历史学家大都喜欢把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称为机械化战争,这似乎没有错。然而,在充斥着血与火的战争迷雾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战争,这就是石油。所以有的专家也称这两场战争为“石油战争”。一战期间,当时的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声称,汽油“在未来战争中像血一样重要,不能供应汽油将会使我们的军队立即瘫痪”。一战中德国战败,法国政要在谈到石油对大战的作用时说,石油这个“地球之血”是“胜利之血”,德国对它的铁和煤的优势太自负了,它没有充分考虑到我们的石油优势,协约国的事业是在石油的波涛上飘向胜利的。
  作为战略物资,石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远远超过上次大战。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性更强,战争中掠夺石油的目的性也愈加明显。石油在战争中也被大国当做战略武器加以运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掠夺包括石油在内的资源。美国为了遏制日本的扩张,对日本实行了石油禁运,并以太平洋舰队控制海上交通线。在欧洲,纳粹德国通过合成燃料技术弥补石油的不足,通过“闪击战”来缓解燃料的紧张,最重要的是企图通过侵略苏联夺占巴库和高加索油田以获得战争的动力。
  燃料短缺会严重制约战争的进程。素有“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在北非战役中也无回天之力。他哀叹道:“石油奇缺,足以令人潸然泪下。”颇有个性的巴顿将军在法国追击德军时,也为燃料而苦恼:“如果我能偷到一点汽油,我就能赢得这场战争。”战争双方采取了封锁交通线、袭击油轮、破坏石油设施、占领对方的油田等手段,以不使对方有可靠的石油供应。
  战后,石油战争频频爆发。50年代,英法以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扼制了石油运输的咽喉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70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运用石油武器进行斗争,有效地打击了以色列及其支持者。80年代,地处中东的伊朗、伊拉克两国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战争,双方袭击石油基地,打击海湾油轮,造成地区局势紧张。十几年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及海湾战争,应算是一场地地道道的石油战争:一是由石油争端引起,二是触犯了西方国家的石油利益。科索沃战争、车臣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有着石油斗争的深刻背景。石油战争就在我们身边。▲——摘自《中国国防报》
  
  阅读背景
  在18世纪中叶,人们把石油叫做石头油,以区别于植物油和动物油。最初,这种石头油漂浮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北偏远森林山谷的泉水里或水井中,人们用最原始的方法——撇取泉水表面的油层或以破布毡之类的东西浸湿油水后再拧干——收集这种“又黑又臭的东西”。那时候的石油大多被用来制药,主要医治头痛、耳聋、反胃和风湿什么的。在此后的几十年中,石油除被用来作为制药原料之外,更多地被制成一种为人们提供照明的“腊油”,从而使漫漫长夜“缩短”,工作时间延长。据说,19世纪末洛克菲勒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主要就是因为他出售这种“腊油”。20世纪初,汽油发动的内燃机车的出现开辟了石油时代的新纪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时任“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海军部长的丘吉尔决定,将传统上使用煤为燃料的英国海军军舰改为以石油为动力。事实证明,这一决定影响了人类发展进程,从此石油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汉语,并培养学生在充分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达到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智力,培养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朗读还是被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教学。    一、朗读有助于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论,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逐渐显现出独特的魅力。然而,由于教育倾向的习惯性和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片面认识,又往往使合作学习“误入歧途”。本文对其中的一些常见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误区一:分组不科学    现象分析:  许多老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过程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障,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