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化史观指导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terj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用怎样的理论来解释历史现象、用怎样的理论来指导新一轮的历史教学,是我们应该也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除传统史观外,整体世界史观、文明演进史观、现代化史观等以其独特视角诠释历史,显示其探史的生命力。而现代化史观已成为新一轮高考命题的主导理论,这是因为现代化史观对接了新课程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主线理念。那么,如何理解现代化史观,又怎么把它与新课程历史教学结合呢?下面浅谈一些体会:
  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近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属于这种类型,主要不是内部因素,而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中国近代史上的现代化进程
  1、鸦片战争是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国的冲击。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在农业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但这种以农业为核心的文明与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1840年,英国政府为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和开拓市场,用坚船利炮撞开了中国的大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开始遭受“蛮夷文明”(事实上就是工业文明)的冲击,因为在英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在英国,机器制造业已经成为主要的工业部门(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2、洋务运动是现代化的起步。两次鸦片战争是对中国旧的体制的破坏,但并不等同于新的体制的酝酿,经历了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派,中国才开始迈出近代工业的第一步。在此,我们不必去区分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与其后出现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何差异,他们的共同点是机器生产。其实,在洋务运动中,现代化的起步不仅仅在经济领域,还包含文化领域,洋务派在其兴办的新式学堂中开始开设近代科技课程,从而在文化领域开始科学化起步。
  3、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对现代化的反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农民运动(其中两次运动的性质都存在争议,但目前认可其主体是农民运动),他们提出的目标并不是在中国推进近代化,而是恰恰相反: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完全是反现代化的,是一种古代小农经济的回归;义和团砍电线、毁铁路更是直接对现代化的打击。虽然洪仁玕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但不足以说明太平天国如果能够维持就会将这份文献付诸实施。
  4、戊戌变法是现代化的机遇与挫折。1898年,康、梁的戊戌维新是继洋务自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而深入的尝试。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通过新旧势力的妥协,逐步而稳健地达成体制的转换,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若能真正达成新旧势力的妥协,切实推行新政,促使政府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换,避免流血动荡,则是中国的一大幸事。无奈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
  5、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是现代化的发展。20世纪初,清朝统治者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即“新政”,新政的一系列措施充分反映了现代化的趋势(虽然这是不情愿并带有欺骗色彩的)。其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则完全符合现代化的潮流,政治方面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建立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民主化和法制化、民生主义和临时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和机器化的趋势,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的变化则体现了社会世俗的趋势。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呈现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其原因也在于顺应了现代化潮流。
  6、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新民主义革命沿用了俄国的模式,即社会主义模式。现代化理论是建立在一元多钱理论基础上的,即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可以存在多种社会形态。
  7、现代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原发型和传导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等。英、法、美等是原发型的、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日本是传导型、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中国是传导型、社会主义模式的现代化。
  8、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是民族独立。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独立的思想和经济根源都与现代化相连;独立是民主和平等思想在国际关系领域的表现:独立与民族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因此,中国革命必须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结合起来(即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才能最终走上现代化道理。
  三、世界近现代史上的现代化进程
  第一阶段:西欧资本主义兴起,16世纪开始到工业革命前,是现代化的酝酿、启动阶段。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时期,可以把两次合并在一起,到19世纪末以前,是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20世纪上半期,是现代化的调整和震荡时期。
  第四阶段:20世纪50至70年代初,现代化稳定发展时期。
  第五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纵观世界近现代历史,尽管存在着许多根线,这些线有交叉,有平行,涉及到方方面面,如生产发展、阶级斗争、思想冲突、政治变革等等,我们可以用所有这些线来观察世界,观察世界上发生过的许多重大事件。但所有这些线、所有这些事变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现代化。由于现代化,世界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成为现代化世界。现在这个世界是一个漫长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我们就把它叫做“现代化”。我们考察过去几百年中发生的重大变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等,当然还有社会变化),无一不是在“现代化”这个主题下进行的。所以,所有那些历史的线索都可以归结为一根主线,即现代化的线。几百年的近现代史只能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即近现代中外历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其他文献
词汇是阅读的基础。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中,词汇与阅读相关最大。词汇量少的,阅读能力一般比较低。虽然词汇不是影响阅读的唯一因素。但是,随着词汇量的增长,阅读能力必定会逐渐加强。因此,搞好有关词汇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会最终影响他们的口语和听力水平能力的提高。  所以,我认为:词汇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引起所有教师和学生的注意
期刊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鼓励学生勇于求异  数学是一门思维训练性较强的科目,最有利于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一道算式的计算方法、表述方式,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方法等等,都是培养学生思维求异性的好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利用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教材,不满足于一种解答方法
期刊
书面表达是高考试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知识综合运用的一种表现,它突出了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学生在高考中取胜至关重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好角色。下面针对在高三下学期时间紧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抓住重点、采用正确得体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分析高考作文特点,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1、系统复习动词的过去式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是每一位一线教师的根本目的。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师面临的最大课题。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应从以下两点转变教学观念:  1、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
期刊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品德为核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学习内容,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质。  下面笔者想就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浅显
期刊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与“导学”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概念,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兴趣、动机对地理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影响。事实上,这本身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的地理学习活动显然应当把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的教育作为地理学案导学教学目标之一。  一、地理学习兴趣是地理学习的内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人手,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体会,探求如何使人文精神重新回归到课堂当中。  为此,我们应该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及
期刊
一、地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自己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方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遭受冲击的情况下,借助形式多样的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地图能够让学生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期刊
“言”即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教学语言与一般的社会交际语言不同,它是一种职业性的特殊交际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知识信息的工具和载体。它受特定语境、特定课程内容的严格制约。不同课程对教学语言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对历史教师来讲,课堂教学语言有以下诸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  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人类自身活动的记录。由于受种种条件和要求的限制,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往往把一些生动具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需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现象千变万化,它为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从科学的角度看,任何一种事物及其变化都具有科学观察的价值,也就是说观察是有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