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在地理学习中核心作用的体现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der_007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地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自己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方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遭受冲击的情况下,借助形式多样的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地图能够让学生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在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时,首先借助地图能看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和相对位置),形成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概念。地理位置对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很大。由于纬度位置不同,则所得到的太阳光热便不同;由于海陆位置不同,则所受到的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便不同。这对气候、土壤、生物以及经济活动等都有莫大的影响。然后,运用各种专门地图,则可分析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各个生产部门,以及各种资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例如:在七年级《地理》第一册的《东亚》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以按如下思路进行学习:①通过读《东亚》地图,得出该分区的纬度位置约为10°N~58°N;相对位置为太平洋的西岸、亚欧大陆的东岸;为典型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②通过读《东亚主要物产的分布》图,了解其经济作物以及主要矿产的分布。丰富的资源和物产为东亚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样前后紧密联系,学生就会对东亚丰富物产之前因后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所以,借助地图形成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概念,形成各种地理事象特征的空间表象,在地理学习中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地图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在地理学习中还可以展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等,诸如地球上各个大洲、大洋、湖泊和国家的大小、形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岸线长度和类型,任何一条河流的流向和流域范围,任何一条山脉的高度和走向等等。例如:在中国地形的学习中,首先借助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海拔高度等,既而能在图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形类型丰富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再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可得出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最后,将知识在地图上归纳、总结,使几页书的知识只汇集成一张地图。由此可见,应用地图既可使我国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可以使知识得以高度的概括和浓缩。
  四、地图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例如:学习新教材初中《中国地理》的“西北地区”一节内容,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是本节学习的重点,而教材对此的阐述比较简单,所以只凭书本上简单的叙述很难掌握。学生要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可先阅读“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从图中能发现,该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接着通过阅读“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少,这就为本地区植被的变化找到了根源。但新的疑问又出现了:该地区降水量为什么变化这样大呢?如果再去阅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答案就很容易找到了。由于该地区东西跨越的经度很广,东部距海近,水汽较充足,因而降水丰富;越往西则距海越远,水汽不易深入,因而降水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结论:水是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命脉。由此可见,地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五、地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还可以养成较高的思维、想象能力。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是用各种符号体现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可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能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查明其地理规律。例如:如果有两张不同的城市景观图片,它可以提供有关一个城市的起源、气候、地形和当地文化的线索,然后给出一些问题:为什么在该地形成城市?两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如何?城市的规模有多大?城市位于哪个大洲?学生则可根据这些问题,会在两个图片上找到答案并提供论据。最后,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两个城市的具体地点。这时学生得到的就不仅是地理知识,还有观察和分析能力的锻炼,且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地图的直观性决定了它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但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与教师如何借助地图去教学直接相关。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地图在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逐步提高他们运用地图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对比和推理的能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脑、手、眼、口等并用,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可我总有一种感觉:形式是在不断地变化,可成效不大。怎样才能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呢?我觉得这是理念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学的理念。我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就在于一个“活”字。现在的教学过于程序化,所以学生的学习几乎是在厌倦的基础上爬行,“累”成了他们的口头禅,“苦”成了他们要摆脱的枷锁,听着心酸,看着心疼。如何让他们走出苦和累的煎熬?我想从课堂上的
期刊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之一。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项新型而重要的道德教育。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学科教育优势,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  一、加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初中物理教材更注重了观察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物理知识的呈现主要是运用实验手段使某些物理现象再现,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经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上升到理性认识,内化到学生大脑,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为了搞好实验教学,应着重抓好以下三点:  一、重视演示实验  1、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既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物理概念生
期刊
词汇是阅读的基础。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中,词汇与阅读相关最大。词汇量少的,阅读能力一般比较低。虽然词汇不是影响阅读的唯一因素。但是,随着词汇量的增长,阅读能力必定会逐渐加强。因此,搞好有关词汇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会最终影响他们的口语和听力水平能力的提高。  所以,我认为:词汇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引起所有教师和学生的注意
期刊
在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鼓励学生勇于求异  数学是一门思维训练性较强的科目,最有利于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一道算式的计算方法、表述方式,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方法等等,都是培养学生思维求异性的好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利用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教材,不满足于一种解答方法
期刊
书面表达是高考试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知识综合运用的一种表现,它突出了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对于学生在高考中取胜至关重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扮演好角色。下面针对在高三下学期时间紧的情况下教师如何抓住重点、采用正确得体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分析高考作文特点,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1、系统复习动词的过去式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是每一位一线教师的根本目的。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师面临的最大课题。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应从以下两点转变教学观念:  1、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
期刊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品德为核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学习内容,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质。  下面笔者想就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浅显
期刊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与“导学”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概念,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兴趣、动机对地理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影响。事实上,这本身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我们的地理学习活动显然应当把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的教育作为地理学案导学教学目标之一。  一、地理学习兴趣是地理学习的内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人手,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体会,探求如何使人文精神重新回归到课堂当中。  为此,我们应该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