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方式。它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开放、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亲身体验者,积极营造富有生气和乐趣、充满智慧和好奇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创设情境故事,激发体验乐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验的热情。在政治课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比如教师可以结合传统的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道德两难故事、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学生对社会某些现象的看法和困惑等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情境中去,让其“亲心”体验。
心理学实验也表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得更为突出。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融洽、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善于用适当的语言、友好的微笑、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正因如此,课堂上通过讲解此类时事、歌谣、笑话、谚语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亲眼”体验者。
二、优化情境问题,启迪体验灵感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线。问题从哪里来?一方面来自教师,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内容,善于从教材和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使问题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当,还要有梯度;另一方面来自学生,学生要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层次地设计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与问题联系在一起,思维因问题而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如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设计出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此达到理解某个概念或观点的目的,或有目的地设计矛盾,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全面地辩证地解决,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养成变换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政治课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索,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交往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参与政治课的教学,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勇敢体验者。
三、营造情境氛围,品尝体验成果
古人云:“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没有互动的课堂就不会产生新思想、新观点。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师生的思维碰撞会像原子核反应堆一样迸发出无穷的能量,创造力得到直接开发。合作探究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生生合作探究,即同桌的学生就疑难问题互相启发、互相探讨;二是小组合作为单位的探究;三是整个班集体的合作探究。
实践证明,通过课堂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搭配,能发挥各组成员的优势,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而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欣赏的眼光对课堂秩序进行灵活地调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合作学习的亲身体验者。
四、搭设情境舞台,展示体验风采
一个人一生中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和谐教学法”创始人王敏勤教授研究表明,80%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弄懂80%的课本内容。有些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到理解,教师只要给予合理的空间和恰当的机会,让学生自悟和体验,就能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
互动不仅仅局限个别学生之间的两种观点的冲突、两种方法的交锋,而且可以是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小小的课堂在互动中成为演绎学生主体作用的大舞台。但互动由于具有可预测性,教师要积极做好引导,让两股泉水自然汇合,使课堂变成磁场。而不是放任自流,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互动,以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课堂体验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与学生个人、学生学习小组、全班学生进行多向互动,从而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让学生真正能有课堂教学的“亲心”体验。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创设情境故事,激发体验乐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验的热情。在政治课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比如教师可以结合传统的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道德两难故事、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学生对社会某些现象的看法和困惑等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更真实地融入情境中去,让其“亲心”体验。
心理学实验也表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得更为突出。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融洽、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善于用适当的语言、友好的微笑、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正因如此,课堂上通过讲解此类时事、歌谣、笑话、谚语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亲眼”体验者。
二、优化情境问题,启迪体验灵感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线。问题从哪里来?一方面来自教师,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内容,善于从教材和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使问题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当,还要有梯度;另一方面来自学生,学生要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有层次地设计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与问题联系在一起,思维因问题而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如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现实问题,并设计出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此达到理解某个概念或观点的目的,或有目的地设计矛盾,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全面地辩证地解决,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养成变换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政治课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索,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交往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参与政治课的教学,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勇敢体验者。
三、营造情境氛围,品尝体验成果
古人云:“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没有互动的课堂就不会产生新思想、新观点。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师生的思维碰撞会像原子核反应堆一样迸发出无穷的能量,创造力得到直接开发。合作探究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生生合作探究,即同桌的学生就疑难问题互相启发、互相探讨;二是小组合作为单位的探究;三是整个班集体的合作探究。
实践证明,通过课堂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搭配,能发挥各组成员的优势,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而教师在课堂上应以欣赏的眼光对课堂秩序进行灵活地调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合作学习的亲身体验者。
四、搭设情境舞台,展示体验风采
一个人一生中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靠自学获得的。“和谐教学法”创始人王敏勤教授研究表明,80%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弄懂80%的课本内容。有些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到理解,教师只要给予合理的空间和恰当的机会,让学生自悟和体验,就能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
互动不仅仅局限个别学生之间的两种观点的冲突、两种方法的交锋,而且可以是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小小的课堂在互动中成为演绎学生主体作用的大舞台。但互动由于具有可预测性,教师要积极做好引导,让两股泉水自然汇合,使课堂变成磁场。而不是放任自流,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互动,以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课堂体验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与学生个人、学生学习小组、全班学生进行多向互动,从而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让学生真正能有课堂教学的“亲心”体验。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