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与学生探究中世纪大学精神

来源 :东方藏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中世纪在西方历史上被贬称为“黑暗”时代,导致后来人们提到中世纪联想到的更多都是野蛮、专制和灾难。但是,在那个所谓的“黑暗”时代所产生的文化及其点亮智慧之光却一直流传到今天——大学,中世纪最璀璨夺目的文明之花。在此背景下,探究中世纪大学的精神,寻觅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无疑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高等教育的精神内涵。诚然,中世纪大学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大学建立、管理、特权、组织结构、社会影响等,但我以为,教师与学生既是大学主体,他们的教学学习、及生活状况更能直接反映原滋原味的大学状态,也能帮助我们从中寻得中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二、教师及其教学和生活状况
  中世纪早期,教师任教资格并没严格限定。13世纪,随着教师资格证逐渐确立,能否授予通过的教学证书成为大学的必要条件,且大学将相当于一种美德和才能证书的授课许可证或执教权赋予各成员。[1]除此以外,要获得教学许可证的前提是先获得硕士或博士头衔。
  中世纪产生了许多杰出有名望的老师,那时知识结构相对简单,教学的内容不多,除紧紧围绕课本外,教师个性发挥也有很大空间。[2]比如作为课堂表演者的阿伯拉尔和将经院哲学发展到极致的圣·托马斯·阿奎那等不仅是中世纪负有盛名及个性的教师,直到今天也依然具有影响。
  (一)教师教学活动
  1. 教学内容
  中世纪大学起初为单科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为法学科,巴黎大学为神学科,萨莱诺大学为医学科。学生在学习这些学科前,须以七艺为基础。后来一般大学开始分社文、法、医、神四科或四个学院。其中法、医、神三科被认为是高级学院,文科是这三科的准备阶段,隶属于其他三科。教师教学内容也以这四大科为主。
  2. 教学方法
  与今日我们熟知的教学方法不同,中世纪大学教师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和“辩论法”为主。
  “讲授法”授课中有普通课与特殊课之分。普通课由教师本人在晨初解读课程中最重要的著作;特殊课由学士承担,时间在晨末或午后。这两种情况下教学方法同样是教条式的:教师在对课文介绍后便开始阅读和解释,并在一些地方停顿作多少有些深刻的解释,学生跟随教师在课本上阅读并作标记。
  “辩论法”中常用的是“普通辩论”。教师选定辩论主题主持辩论,委派学士陈述问题并回答听众反驳,在需要时去帮助或让他重新开始。除教师班级中的学生和学士,听众可包括其他班级的人。辩论第二天教师作定论,对辩论作综述并发表个人观点。此外,教师每年要举办一至二次“随意”辩论。这是一种更为细致的训练,学院的全体人员参加,无论什么主题都可涉及。
  辩论中的论据应以课堂上掌握的文献为参考基础。哲学和神学问题、司法案例等主题是真实问题。正反论据的辩证对质可能涉及各个方面,定论中表述的论断可体现创新思想。[3]
  除教学内容和方法外,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教师主导大学和学生主导大学里也有所不同。在教师主导大学比如巴黎大学,一切与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活动由教师自己安排。然而在学生主导大学像博洛尼亚大学,学生完全可以不服从教师,教师必须被迫宣誓效忠学生主导大学的校长,遵守大学规章制度,否则将被禁止教学、剥夺收入等。
  (二)教师生活状况
  1. 物质需要与学术追求的矛盾
  生活在城市,食宿衣着和装备等都令人操心,书籍也很昂贵。经济上的贫困妨碍着学者的学术生活,特别是艺科和神学的学习研究。
  世俗教师要面临这些物质性问题,就必须选择怎样生活。一是选择依靠教会薪俸生活,能够得到或继承一份领地,依靠领地收益生活成为领年薪者。二是选择像生产劳动者一样靠工资收入生活,这分为三种情况:在学生付给报酬情况下他可以是商人;在地方当局或封建王侯给工资情况下他可以是官員;而依靠赞助者捐款生活时他是某种类型的仆役。[4]
  雅克·勒戈夫的研究认为,12世纪以来总的趋势是教师们倾向于依靠学生付给报酬为生。这样处理对他们来说可以不依赖世俗势力也能适应城市发展惯例,他们认为自己属于城市,出售自己知识与学说,就像工匠出售自己的生产成品。他们为这做法提供了许多辩解理由,也引起教师对不情愿付钱大学生的不满并影响教学活动。博洛尼亚大学的奥多弗勒都斯曾在其《学术汇编》结课时说到:“明年正如我一直做的那样,我希望自己一如既往地尽职尽责、合乎法规地开设常规讲座,但不会开设额外讲座,因为学生们缴费情况不好,他们希望学习但又不愿付钱。”[5]
  2. 私人生活的束缚
  中世纪大学教师有自己归属的团体关系,即使是一般信徒,通常也不能结婚。大学有要求教师独身的校规。比如,已婚者在巴黎大学是不能任教的。教皇教令规定,结婚教士不再享有教士特权,不必穿戴教士服装和行剪发礼。因此很多教师为了享受教会薪俸和保持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而选择不结婚。中世纪学者、神学教师阿贝拉尔与海洛伊丝的爱情悲剧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学生主导大学里,教师被明确禁止“随意度假”,学生必须检举偷懒的教师,否则将受到处罚;教师若请假,需先得到学生同意,然后争取校长和会长批准,若打算外出离开所在的市镇,必须付一笔押金以确保返回。
  三、学生及其学习和生活状况
  中世纪学生入学年龄在13到16岁,除新生入学仪式要求外,学生进入大学艺科时必须掌握一般的阅读写作以及理解学校教学所用的拉丁语。学生需先在艺学院学习,花三四年时间学习文法、修辞、逻辑,通过考试后可以取得学士学位,之后才能继续攻读医学、法学和神学。要研究这一时期学生的精神面貌,从其学习和生活状况可窥见一二。
  (一)学生学习状况
  和现代大学学生状况类似,中世纪大学生在学习上也有诸多不同类型表现。学习对一些人来说是十分快乐的事,而对另外一些人则是十分头痛的事。和今天大学课堂一样,中世纪大学生也有的认真听课,有的左顾右盼交头接耳,有的直接趴在桌上睡觉。更有甚者,学生会用嘘声打断教授讲课,教授不得已在学生的哄笑声中逃走。[6]有家境贫寒的学生常常会因为太穷买不起书或难以支付神学课费用,但他们的成绩常常远比那些富裕同学要好;那些富裕学生书籍很多但他们从来不读;还有一些不务正业和胸无大志的学生,他们换了很多老师和学校也从没完整听过一门课或常规讲座。   (二)学生生活状况
  1.对学业的追求和留恋
  中世纪学生来自欧洲各个城市,其到校旅程之艰辛非今日可想象。在《西学研究》中记载:学生旅途和到校并非总是顺利,布翁康帕尼在其汇编中提到赴校途中的不幸事件:遭遇劫匪洗劫似乎是主要的危险,学生处于对学问的热爱赶往博洛尼亚,但在穿越阿尔卑斯山脉时遭路匪袭击,书籍、衣物和钱财都被洗劫,因此只得呆在临近的修道院等待救援来临。[7]但一旦平安抵达学校,中世纪大学生们不会轻易放弃学业。他们一再请求允许延长学习期限,可能有战争爆发、父兄过世、遗产待分割,但学生总申请延期动身。中世纪大学生孜孜不倦赶往城市求学又想方设法留在城市中,既是对学业的追求和向往,也是对城市和大学生活的留恋。
  2.为解决经济问题而奔忙
  15世纪以前,中世纪大学生群体中富贵子弟少,更多是来自社会中下层阶级的平民子弟。对贫困学生来说,城市的高消费以及原本经济的拮据使得他们大学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总与经济问题做斗争。
  中世纪学生书信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向父母要钱。意大利书信作家笔下的一位父亲不耐烦地说:“学生的第一首歌就是要钱歌,并且没有哪一封信不提要钱的事”。[8]学生常通过描述自己的不幸来唤起父亲爱心。例如,在博洛尼亚大学,有一个年轻人在书信中这样糟蹋自己,说他在泥泞中跋涉,挨家挨户地乞讨,哭喊着:行行好吧,善良的主人!但最终却一无所获。
  学生或靠助学金,或靠教会薪俸。助学金可是私人赞助者赠与,或经由公共机构以及政权机关代表提供的资助。实在贫困的学生为了支付学费只能充当仆役,打各种零工如把圣水担到私宅中去。还有人经常乞讨,学校也默认此种现象,认为那不是一件羞耻的事而被当作神圣的事,没有半点见不得人的意味。
  3.私人生活的束缚
  不仅教师婚姻受到限制,学生同样也受到影响。前面提到已婚者不能在巴黎大学任教,而很多人都想在教堂获得职位,所以中世纪学生结婚的很少。
  大学当权者受教会观点影响否认人在身体方面的娱乐,试图禁止有组织的娱乐活动。因担心会使学习涣散以及可能会成为骚乱的根源等,赌博、通常包括下棋在内的投机性娱乐活动、跳舞以及养宠物等大多数活动通常被禁止。而且,中世纪几乎没有组织的体育活动。[9] 这种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反面效果,比如来自不同地区学生常发生争执,和市民也不时发生械斗。
  四、中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教师和学生作为中世纪大学知识分子,他们所展现的精神面貌也是中世纪大学的精神。
  从课程设置看,大学强调逻辑、法律、医学和神学。今天来看这些课程显得狭窄和专业化。艺科学习和训练使得学生能够承担教会和世俗政府中种种职业,以辩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变得能言善辩,并在布道、法庭听证和政府讨论中崭露头角。除了职业性和功利性,中世纪大学培养出来的少部分大家也为当时文化领域发展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中世纪知识分子在大学内获得了一定空间,他们得以从事非功利性的智力探索,这些智力探索超越了当时社会上最为关注的问题。[10]
  “大学给人以名望,而不是财富”,有位学者在研究了帕维亚大学教授薪俸之后在结论中写的一句话。从前文教师及其生活状况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学教师在经济拮据之下坚持教学和学术追求的理想,也说明了中世纪知识分子在大学中创造的东西在社会、精神及道德方面的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许多伟大学者和改革家都是在大学成长起来的,如但丁、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加尔文等。[11]
  中世纪教师和学生,虽在不同类型大学来说有些差异,但是对中世纪文化知识的追求和贡献却是殊途同归的。正如国内学者宋文红所言:大学在中世纪的活动,使得中世纪成为巨大精神财富的积累期。中世纪大学是“现代精神的学校”,它教人们去推理、思辨、怀疑和探究,去发现智力活动本身及其在生活中运用的乐趣,去不停地驱赶黑暗时代的愚昧主义;中世纪大学对人类社会的一个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对人类事务的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对世界的治理交到了受教育者的手里。[12]
  五、小結
  中世纪大学教师利用讲授和辩论的教学方法教授四科,和今日大学相比虽有差异,但为师为学的精神气依然存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既具有中世纪独有的特色,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影。教师和学生是贯穿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主要群体。怀特海曾指出:“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生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13]正因如此,只有大批有才华的教师和学生才能够保持现有学科的生命力,使学校精神成为影响当地甚至影响世界、跨越时代的中坚力量。
  注释:
  [1] [中]宋文红.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演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95,196.
  [2] [美]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张堂会,朱涛,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44,45.
  [3] [法 ]雅克· 韦尔热. 中世纪大学 [M ].王晓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7: 49.
  [4] [法 ]雅克· 勒戈夫.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M ].张弘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02: 77, 84.
  [5] [美]哈斯金斯. 大学的兴起[M].张堂会,朱涛,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49.
  [6][中]宋文红.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演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17.
  [7] [中] 彭小瑜,张绪山主编. 西学研究 2006年第1辑(总第2辑)[M]. 2006:345.
  [8] [美]哈斯金斯. 大学的兴起[M].张堂会,朱涛,译. 北京: 北京出版社,2010:82.
  [9] [中]贺国庆. 欧洲中世纪大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142.
  [10] [中]贺国庆. 欧洲中世纪大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219.
  [11] [中]贺国庆. 欧洲中世纪大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225.
  [12] [中]宋文红.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演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95,196.326.
  [13] [英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M ]. 徐汝舟 ,译. 北京: 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 2002: 137.
  作者简介:
  (1996—),李明妹,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广东省揭阳市,学历:本科,华南师范大学,职称:学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外国教育史。
其他文献
摘要:在城市趋同的大背景下,现代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类性质的建筑,大片的玻璃幕墙,坚实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态灵巧的钢骨架结构、造型塑形能力强的G R G (玻璃纤维加强石膏)材料等一系列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也逐渐取代了传统乡土材料。在呼吁保护地域特色文化的时代大潮下,地域性特色建筑文化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保护,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性建筑。  任何一种地域性建筑,能够成为众多建筑类型
期刊
摘要:《禮運·大同》出自《禮記》,出現在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第三單元第二十二篇,《禮記正義》卷二十一,第七六六頁。然而對讀二者,可發現王力先生注釋與孔穎達疏在諸多地方有較大差異,本文將二者差異加以羅列,并在參考其他文獻的基礎上,試做分析。  關鍵詞:王力;《古代漢語》;注釋;《禮記正義》;差異  王力《古代漢語》作為全國高等學校文科的統一教材之一和最通用的權威性的古代漢語教材,一直以來影響廣泛。
期刊
摘要:以股抵债方案出台后,备受争议。本文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以股抵债弊端,得出外部性导致小股东搭便车不积极参与投票,集体的非理性导致难以制约大股东的行为;以股抵债不符合帕累托改进,小股东意见难表达、利益难维护;以股抵债也增加了诸多交易成本等问题,并据此建议。  关键词:以股抵债 外部性;帕累托改进;交易成本  一、以股抵债概述  “以股抵债”是指为了纠正、解决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问题,而允许上市公
期刊
摘要:沙州回鹘时期的敦煌石窟主要是供应人们的服饰。从这一元素上看,沙州回鹘供养人像和西域的高昌回鹘供养人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此外,回鹘民族的服饰与其他地区的服饰之间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相似之处,这也充分证明回鹘的服饰与中原、中亚和西亚等多个地区的服饰彼此之间有著非常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敦煌壁画;沙州回鹘;高昌回鹘;中原;西域  研究人员认为,西夏立国之初,敦煌地区主要由沙州回鹘掌握政权,而在沙州
期刊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1]。适应新形势,提出新要求。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2]。提高大学生思想政
期刊
摘要:吉林长白山地区拥有着丰富的古萨满文化,在教学中以萨满神话及相关艺术品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辅以现代动漫形象设计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设计制作目,使萨满文化更轻松的融入到教学之中,意在塑造饱含各种美好寓意的神偶形象,并将其打造成饰品及相关衍生品,用以寄托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和对他人的美好祝福。  关键词:萨满;长白地域;饰品;衍生品;神偶  一、“满域”品牌融入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吉林长白山地区拥有
期刊
摘要:彩陶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和发明,大地湾彩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彩陶文化。对大地湾彩陶纹样艺术产品中式礼服的开发与推广研究,有助于对大地湾彩陶纹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应用,促进民族本土文化向现代生活融入,以传统文化服务于现代审美需求。不论从大地湾彩陶纹样的起因、用意、象征、构图的布局等,都直接以纹样的视觉形式展示了当时浓厚的历史文化印记和艺术精华,对现代中式礼服
期刊
摘要:联邦党人是高度的现实主义者,他们在面临国家解体的关键时刻建立了联邦制,拯救了美国。他们认为,邦联制度存在重大的缺陷,只有联邦政体才能解决国家的生存和涉及各州的安全与福利问题。联邦政府能够造就一个健康、有力的政治局面;联邦政府形式能减少军队数量,避免军事专制主义;联邦政府还能控制和防止“党争”。 联邦党人主张在美国能实现联邦和共和制度的较好结合。  关键词:《联邦党人文集》;联邦制;联邦党人 
期刊
摘要:侗族纺织品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纺织品中的重要分支,其发展与侗家人生活的时代和环境都密切相关。侗族纺织品经历了世世代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点,其纹样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侗族传统纺织品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其纹样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侗族人的历史变迁、民族信仰、宗教禮仪、地理环境、人文风情、生活习俗等,是侗族历史、宗教、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客观写照。  关键词:侗族 纺织品 纹样  侗族,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回族装饰纹样的形成原因、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回族装饰纹样在现代招贴设计和包装设计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研究回族装饰纹样与回族审美意识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回族装饰纹样 回族审美意识 招贴设计 包装设计  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随着回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下逐渐走向成熟,长期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回族文化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文化来源,变得充实与丰富。自古以来,回族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