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中央提出了进行新课改的号召。在这种形势下,各地纷纷进行教师培训,但在培训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教师对新课改缺乏深入理解,教育观念陈旧,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淡薄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转变评价机制,增加相互之间的合作等。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培训理念,校本培训,培训模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人们对教育的共识,世界各国都把教育问题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提高到战略高度。中国也极其重视教育的发展,并且为此进行了一轮轮教育改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进行若。但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发现虽然教育内容有所改变,但是由于教师能力的缺乏,新课改的成效并不显著,于是如何对教师进行培训成了当务之急。
一、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呈现的教师问题
1 缺乏对新课改的深入理解,往往对新课改产生误读
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时间,中国已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成效都不甚明显。由于以往的课程改革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到最后都不了了之,因此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此次的新课改也不会持续太久,抱着消极的态度对待这次课程改革,没有认真学习相关的文件,对学校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新课改培训产生抵触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用新教材,仍按旧教材进行讲解,或使用新教材,但绕过新增加的内容;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不给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和互相交流的机会;对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等。
教师所倡导的教育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往往不一致,有些教师表面上大谈特谈素质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依然沿袭旧的教育理念,致使理论与现实在同一位教师的身上就产生了鸿沟。有些教师在未对某种教育思想充分的理解的时候就急于采用,往往在“刻意为之”的情况下而变味。
2 教学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的惰性极强
许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无法接受新课改中所主张的“学生中心”,他们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维之下,认为“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认为教师理所当然可以任意体罚学生,教师让学生怎样学生就必须怎样。
有些教师“闭门造车”,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足够教学,他们的思想始终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陈旧的知识再加上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不愿接受新知识的惰性,使这些教师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也不能教授给学生。
3 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虽然教师一般都具有较牢固的专业知识,能够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但是在课堂中做到与学生积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差。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作笔记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带固,所以许多教师缺乏创新能力,既无法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也无法利用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有效。
4 教师所面临的一些客观问题
当然出现上述诸多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教师,也确实存在一些客观问题,比如:教师的压力过大、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教育教学及教师评价标准不合理、教师工资过低等。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培训的新思路
1 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
培训理念是培训行为的先导,更是培训管理的灵魂。教师培训要贴近基础教育,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引导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努力提升教师教育素质。要坚持培训、教研和教改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坚持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积极建立自下而上、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培训制度。
2 建立以校本培训为核心的培训机制
校本培训有两种含义:一是以地点为依据,指完全在中小学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二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培训。以往教师去高校进行深造或学校请教育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不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由于培训缺乏针对性,其效果并不好。而校本培训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培训,它完全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效性,且花费少、培训的教师数量多,有利于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
3 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据有关研究,现在教师培训所采用的培训模式按照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面授、导师指导下的自学、专题考察、同行交流、专家讲座、函授,其中使用面授的比率为73.5%。这反映了各地教师培训形式比较单一,而面授又多采用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或几百人的大会形式,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而在对抽样的743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教师认为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是:讲授式19.4%,导师指导下自学34.3%,小组讨论、共同参与35.5%,案例教学法51.1%,参观考察52.1%,专题研究38.9%。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参观考察、案例教学法、专题研究、小组讨论、共同参与、导师指导下自学、讲授式。
教师们认为培训者在培训中应该充当的角色的选项比例为:规划者78%,传授者24.8%,领导者2.8%,促进者43.6%,引导者50.9%,权威人士6.2%。
由此可见,教师培训模式应该由现在的以讲授模式向案例教学、参观考察等模式转变,逐渐形成由各种培训模式组成的灵活多样且适合教师期望和发展需求的综合培训模式。另外,培训者也要从单纯的讲授者向规划者和引导者转化,培养教师的独立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4,转变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巩固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因此传统的只凭一张考卷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无法真正测试出教师培训的实际效果。所以转变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从单纯的定量评价向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转变;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转变。
5 相互合作是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
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才是教师培训提高的力量。以往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如今,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学校之间相互分享教学资源,定期进行教师交流,分享各自成功的经验,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集思广益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建立中小学与大学相互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一线教师与教育专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也是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培训理念,校本培训,培训模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人们对教育的共识,世界各国都把教育问题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提高到战略高度。中国也极其重视教育的发展,并且为此进行了一轮轮教育改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进行若。但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发现虽然教育内容有所改变,但是由于教师能力的缺乏,新课改的成效并不显著,于是如何对教师进行培训成了当务之急。
一、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呈现的教师问题
1 缺乏对新课改的深入理解,往往对新课改产生误读
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时间,中国已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成效都不甚明显。由于以往的课程改革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到最后都不了了之,因此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此次的新课改也不会持续太久,抱着消极的态度对待这次课程改革,没有认真学习相关的文件,对学校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新课改培训产生抵触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用新教材,仍按旧教材进行讲解,或使用新教材,但绕过新增加的内容;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不给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和互相交流的机会;对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等。
教师所倡导的教育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往往不一致,有些教师表面上大谈特谈素质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依然沿袭旧的教育理念,致使理论与现实在同一位教师的身上就产生了鸿沟。有些教师在未对某种教育思想充分的理解的时候就急于采用,往往在“刻意为之”的情况下而变味。
2 教学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的惰性极强
许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无法接受新课改中所主张的“学生中心”,他们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维之下,认为“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认为教师理所当然可以任意体罚学生,教师让学生怎样学生就必须怎样。
有些教师“闭门造车”,认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足够教学,他们的思想始终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陈旧的知识再加上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不愿接受新知识的惰性,使这些教师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甚至连最基本的知识也不能教授给学生。
3 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虽然教师一般都具有较牢固的专业知识,能够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但是在课堂中做到与学生积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差。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作笔记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带固,所以许多教师缺乏创新能力,既无法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也无法利用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有效。
4 教师所面临的一些客观问题
当然出现上述诸多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教师,也确实存在一些客观问题,比如:教师的压力过大、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教育教学及教师评价标准不合理、教师工资过低等。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培训的新思路
1 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
培训理念是培训行为的先导,更是培训管理的灵魂。教师培训要贴近基础教育,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引导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努力提升教师教育素质。要坚持培训、教研和教改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坚持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积极建立自下而上、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培训制度。
2 建立以校本培训为核心的培训机制
校本培训有两种含义:一是以地点为依据,指完全在中小学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二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培训。以往教师去高校进行深造或学校请教育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不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由于培训缺乏针对性,其效果并不好。而校本培训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培训,它完全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时效性,且花费少、培训的教师数量多,有利于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
3 建立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据有关研究,现在教师培训所采用的培训模式按照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面授、导师指导下的自学、专题考察、同行交流、专家讲座、函授,其中使用面授的比率为73.5%。这反映了各地教师培训形式比较单一,而面授又多采用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做法或几百人的大会形式,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而在对抽样的743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教师认为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是:讲授式19.4%,导师指导下自学34.3%,小组讨论、共同参与35.5%,案例教学法51.1%,参观考察52.1%,专题研究38.9%。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参观考察、案例教学法、专题研究、小组讨论、共同参与、导师指导下自学、讲授式。
教师们认为培训者在培训中应该充当的角色的选项比例为:规划者78%,传授者24.8%,领导者2.8%,促进者43.6%,引导者50.9%,权威人士6.2%。
由此可见,教师培训模式应该由现在的以讲授模式向案例教学、参观考察等模式转变,逐渐形成由各种培训模式组成的灵活多样且适合教师期望和发展需求的综合培训模式。另外,培训者也要从单纯的讲授者向规划者和引导者转化,培养教师的独立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4,转变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巩固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因此传统的只凭一张考卷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无法真正测试出教师培训的实际效果。所以转变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从单纯的定量评价向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转变;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转变。
5 相互合作是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
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才是教师培训提高的力量。以往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如今,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当强调同伴互助和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学校之间相互分享教学资源,定期进行教师交流,分享各自成功的经验,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集思广益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建立中小学与大学相互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一线教师与教育专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也是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