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利恒 风过橄榄树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si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马槽广场后面的小道,沿路是一家挨一家的商铺。

  去伯利恒,是为了赶那场每年一次的大游行。事先查好了路线,但无论如何都查不到游行开始的时间。为稳妥起见,我打算一大早就出发。更提前一天,找到耶路撒冷老城大马士革门对面的长途汽车站,确认好从公寓到车站的时间,才算安心。

穿过满是烟火气的古老集市

2当地出产的石榴,酒红色的籽饱满晶莹。
3集市上卖面点的店家。

  231路到伯利恒。因是阿拉伯人经营的汽车站,即便是安息日也照常运行,当然也不能刷以色列的交通卡Rav-Kav,上车找司机直接买票。从耶路撒冷出发,车绕过老城新门、雅法门、锡安门,一路向南,驶向10公里外的伯利恒。一出耶路撒冷城,偶见稀落的建筑物,仍是无一例外的沙黄色,少有植被,尽管没有常规定义上的风景,但于我,眼见即是最好的。
1清晨的集市,路中间的推车上堆满新鲜草莓。
2集市上,几乎每家店都把空间利用到极致。
3光影中岁月磨砺的石板路。
4热心指路的当地人。

  约莫30分钟后,窗外景致有了明显的变化,大片低矮的橄榄树穿插在房屋间一圈一圈绕山丘而上,我知道,这是巴勒斯坦了。一脚踩在伯利恒的土地上,路边马上就有几个人以围追堵截的架势,指着旁边一溜的车喊着“Taxi”,我坚定地摆手不搭这茬,这段20多分钟的路注定要用双脚来感受。此刻,天空碧蓝清朗,不带一丝云,一如我的心境。在Google Maps上锁好定位,快步斜穿马路,直奔马槽广场(Manger Square)。
  因为不确定游行的时间,所以无论心情还是步履都在急匆匆的状态,也夹杂些许忐忑。眼力所及有国内小县城的既视感,沿路街道两侧基本是略显陈旧疲惫的两三层小楼,几乎每个楼的一层都是商铺,而店面大都刷上了湖蓝色,从一排单调沉闷的沙黄色建筑中跳出来,生动又耐看。
  顺着大路往前,跟着导航拐进一条相对窄的巷子,就这样突兀地闯进热闹的集市,让我这个集市控惊喜不已。地面凹凸不平大小形状不等的石板上磨印出经年的光泽,横七竖八的电线东拉西扯纠缠在半空中。两侧一家挨一家的商铺堆满货品,架子上、墙上密密麻麻挤满了衣服鞋帽,有的甚至挂到了电线上;各种日用品从屋内延伸到了门口;食品摊上那些饼,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面点恣意出刚起锅的鲜香,飘散了一条街;水果铺支起的案板上,垒了好几排已切成两半的石榴,大大方方露出酒红晶莹的籽,相当诱人。老板满脸笑容热情地吆喝,阿拉伯语夹杂着英语,同时麻利地操作,一杯鲜榨石榴汁不多时就能到手。如果不是因为要排队,如果不是因为要赶时间,我定是要来一杯的。
  集市说不上喧嚣,但绝对热闹,尤其是人车不分流的一段,拥挤的程度甚至让人闪现一丝慌乱,内心隐约的担忧始终挥之不去,要是突如其来发生点什么,恐怕是很难跑出去。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集市1929年就有了。
  疾行中,我看到了一张张平和善良的面庞,完全捕捉不到硝烟留下的阴郁。一个正在忙碌的当地人对着我的镜头迅速摆好“造型”,开心地笑起来,瞬间感动到我;在导航也迷失方向的时候,热心指路的大叔告诉我左拐,再往右,直行就是马槽广场。

为着这场盛装游行


  远远看见前方一棵高立的圣诞树,那肯定是马槽广场了。未到广场,先闻音乐声,只是单纯的音乐声,看样子盛装游行还没开始呢,我顿时松了一口气。
5身着圣诞装的小女孩,灵巧可爱。
6他刻意擺好“造型”,等我按下快门。
7我看到她们脸上洋溢着的喜悦。
1马槽广场边上的奥玛尔清真寺。
2鼓手瞬间变换的动作。

  广场不大,满溢着节日的喜悦。伯利恒和平中心门前已圈出一块地作为游行的终点,有几个背着长枪的警察在来回步巡,我想他们一定知道开始的时间,询问后得到的回复是:并不确定。此时广场上已聚集了各路手持“长枪短炮”的记者,有媒体早早占领了转播有利的机位,还有的正在做现场采访。几个当地的小孩,怀里抱着一小筐,里面有花花绿绿不同种类的糖,瞄准了游客兜售,只要1美元。一个乖巧伶俐的小女孩身着圣诞装,面对一个个争相拍摄她的人,慢慢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女孩的爸爸买来气球,脸上还滚着泪珠的她刹那间绽开笑靥,相当配合完成各种“任务”,我的镜头也捕捉记录下这个天真可爱的姑娘。
3此曲悠远。

  游行时间的不确定让我不敢走远,只在广场周边溜达,主诞教堂、奥玛尔清真寺等地标建筑都在附近。大约1个多小时后,看见一队人簇拥着主教走来,散在广场上的人一下聚拢在和平中心门前。穿着灰长袍的主教走过来和大家握手,人们争相朝前伸手,更意想不到的是有警官捧着一枝枝红玫瑰送予现场的人们,还附赠有一张白底沙橘色的小卡纸,上面印有五种语言的“Wish you 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祝福圣诞、新年快乐),卡片简洁朴实,我将它小心收存好并带回了北京。
  “序曲”已经将人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不多时,第一方阵走来了,领队挥着一面硕大的旗帜,靛蓝底色,白色流苏镶边,醒目的黄Logo,我只能辨出“1950”几个数字。随后几排是管乐队,乐器长得类似苏格兰风笛,通体黑色,上面两根管,长的扛左肩,靠短的吹奏,下面的一根管用于双手的演奏。音色高远有穿透力,曲目节奏明快。接着依次是大鼓、小鼓的队列,一排鼓手四五个,男女比例随意组合,排列并不齐整。统一的是着装,头戴黑色贝雷帽,外缀小朵黄花,上身灰制服,下身是嵌黄边的黑色裤子,外披黄白拼接缎面长斗篷,脚蹬黑白短靴,英姿飒爽。整个行头以一抹柠檬黄贯穿,协调而鲜亮。后面的方阵陆续进场,每个方队差不多二三十个人,几乎都是管乐和大小鼓的组合形式。未曾想到,耳畔突然传来一首熟悉的旋律,竟然是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插曲《啊,朋友再见》,在我记忆里,这首曲子当时在国内流传很广。演奏者是些年轻的学生,萨克斯与小号的协奏,或许他们这个年纪还不能真正领悟到这首曲子的精神所在吧。
  一个接一个的方阵以自己不同的方式演绎行进着,其中一个领队技艺高强,大旗换成了类似仪仗队的指挥棒,一路杂耍般“变换”着而来,人们不时报以掌声、喝彩声。走在最后的是几个童子军方阵,有小学生,甚至有幼稚园的小朋友,他们只需跟着队伍行进就好,两边有老师守护,看似零散无节奏的队伍,看似不知所措的表情,可这又有什么呢?重要的是要有仪式感,在脸上洋溢出的仪式感。有的孩子边走边向观众群张望,一会儿就听见人群里传来欢快的打招呼声,孩子也兴奋地挥挥手。这场持续差不多2小时的游行,他们是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来筹备吧。
4音色高扬,自远而来。
5抢镜。
6警察赠予红玫瑰。
7管乐组合方阵。

那丛橄榄树


  撤离马槽广场,穿到主诞教堂后身。不算窄的街道布满了礼品店,尽管也是店铺密集,但和早上集市的气质风格完全不一样,也少了拥挤,只有几个游人徜徉其间。
1丘陵地帶上的伯利恒,建筑无一例外都是沙黄色。
2专注的手工艺人。

  走进一家比较大的店,门口正中是一组有故事的木雕,建筑、人物、动物的组合,重现生活中的场景。店里绝大多数是木质品,包括实用的碗、盘、碟,以及做装饰用的工艺品等,有大型的木雕也有小钥匙链,最特别的是连续几个高架子上一层层不同的人物雕像。仔细看了一圈,很心仪一个大大的木碗,一共3个,木纹的肌理清晰,细节、形状不尽相同,显然是依了木料本身的特性手工打造的。不过,我打消了买它的念头,最终选定几件挂饰和明信片。结账的时候,老板不着急收钱,一边仔细地包装商品,同时很自然又颇有些自豪地告诉我,这些木雕都取材于当地的橄榄木。约旦河西岸地区一多半的农业用地都是种植橄榄,这也是当地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橄榄木密度大,因而木质硬实,加上清新的木香、自然丰富的纹理,是做工艺品的上乘之选。他还说,在屋顶上就有一棵1500多年的橄榄树,我可以免费上去看,还能顺便眺望伯利恒的全景。接着,他手往后一指,说从后门穿过去,右边有楼梯直达屋顶。就这样,我有了意外收获。
3有故事的木雕。
4冬日暖陽中舒服的湖蓝色。
5橄榄木加工厂。

  道过谢,我穿过后门,才发现原来这就是前店后作坊。后面有一大间屋子,几名工人正在忙碌,周围摆满了成品或半成品,以及一根根待加工的橄榄木。看我停下来打量,他们抬起头来谦和一笑,不多说一句话,又继续干手上的活。其中一个人身边放了一摞画好五角星的木板,他正把五角星一个个单独裁下来;还有一个工人的案台上满是站着、躺着未完工的大大小小人物雕像,他在专注打磨一件小作品,大量的木屑飞落直下,身上、地上堆满了厚厚的木屑,这就是他们每天工作的常态呀。
  楼梯挨着工作间,往上走必须过一道小铁门,门上挂了纸牌“屋顶看全景收费2谢克尔”。门上着锁,一名年纪稍大的工人走过来打开门,并把钥匙留在锁眼里,告诉我下来的时候再锁上。石梯简陋且陡,绕了两三圈上得屋顶,果然视线开阔,中间正是那棵橄榄树,左边树桩上存有唯一的枯枝。有英文标牌说明,它有1500多岁。橄榄树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可以存活几千年,是生命、重生、韧性与和平的象征。每年10月,巴勒斯坦开始进入橄榄季,那是一家人企盼团圆、收获的季节。在这贫瘠少雨的土地上,它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是重要的民族象征,是他们的“生命之树”。因此,橄榄树深深扎根于巴勒斯坦文化之中,巴勒斯坦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写下“若橄榄树知晓种下它的人,它将化作一滴眼泪。”
6屋顶上那棵1500岁的橄榄树。
7这里就是手工作坊。
1班加西作品《Flower Bomber》。
2路边持枪的士兵。

  远处,成片的典型沙黄色建筑错落环绕山丘;近处,教堂钟楼、清真寺渐次散落在低矮普通的民居当中。此刻耳边传来沉厚的钟声,静立中,我的思绪飞越时间与空间交错的维度。

街头艺术,生活的艺术


  顺着店门前的路朝右走,还有几家橄榄木加工厂。经过一个长陡下坡,再左拐往上,就是Manger 大街,这条街是伯利恒的主干道。沿街而行,相比老城而言,道路宽敞不少,色彩跃动的高大展示牌在宣扬节日的喜庆。大街上的人不算多也不少,大都步履悠缓。路遇街边端着长枪的军人,那个瞬间,我同时看到了他们刚毅的眼神和旁边沙黄色岩石上柔美的光影。
3班加西作品《被狙击的和平鸽》。
4傍晚的伯利恒街头。
5手执铜质暖壶的大叔。

  我想要找寻英国街头涂鸦艺术家班加西(Banksy)的作品。他以特立独行的风格而闻名,不论作品还是为人,至今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长相和更多的个人信息。其画作更多地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態,以荒诞批判的形式反映社会主题,淋漓尽致表达了颠覆与机智风趣的性格,所以能够在全世界被欣赏、被接纳。2005年,他来到伯利恒,开启了这里的涂鸦创作,至今留存有3处真迹。步行大约2公里后,在临街的一建筑物侧面,我找到了《被狙击的和平鸽》。斑驳的水泥砖墙上清晰可见大大小小的弹孔,展翅高飞的白鸽身穿灰黑色防弹背心嘴衔橄榄枝,心脏部位是一个瞄准器的图标。Banksy以这种黑色幽默传达真实的被大众接受和理解的信息,画风凸显个性气质,很“Banksy”。顺着这条路再往前,不到1公里的距离,过马路,同样在路边,是他的另一幅作品《Flower Bomber》,半蒙面、反戴棒球帽的男子,做出欲扔炸弹的动作,不过炸弹换成了鲜花,象征和平、生命和爱情。黑白色系的人物与五彩的鲜花,讽刺与风趣,机智地隐喻了现实。这幅画被广泛印在明信片、T恤、纪念品上。遗憾的是我无缘见到第三幅,它藏在一家商店里,我去的时候店家正好闭门。此外,一名当地的企业家经营了一家Banksy商店,在店里可以买到不同式样的街头艺术主题的礼品。店里还卖喷漆,如果你愿意,那就买一罐现场发挥吧。
  从Banksy开始,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陆续来到伯利恒,创作了很多作品,并且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更新。涂鸦,这种古老的艺术超越了语言障碍,最直接了当表达社会现实。这也让我想起很喜欢的一部法国纪录片《脸庞,村庄》,讲述了导演阿涅斯·瓦尔达和街头艺术家JR驾驶小货车穿越法国村庄,他们将一路上拍摄到的一张张普通人的脸庞,以肖像画的形式贴在整面墙上,完成了一次次属于村里人的艺术展。虽然两者表现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一种行为艺术,是平民艺术、公共艺术,归根结底是生活的艺术,体现了温暖的人文主义关怀。
  看着眼前的大片涂鸦,感觉穿梭而过的人一下就多起来了,三五成群的当地人朝着一个方向急匆匆而行。我一度紧张起来,好在他们表情都很淡定,但似乎又隐了几分沉重。下意识地看了下时间,6点的样子,或许是他们正好下班,这是必经之地吧。路边,一个大叔手拎铜质暖壶,朝有涂鸦的方向边说边举起另一只握着杯子的手。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又似乎能揣摩到一点。我站在离他几步之遥的地方,在心绪杂乱间努力想知道得多一些。

结语


  伯利恒,它的独一无二只有你去过才能感受得到。我期盼能在橄榄成熟的季节回到那里,和当地人一起采摘橄榄,看他们用传统的方式榨取橄榄油,再在树下席地而坐,撕一块面包,蘸着新鲜的橄榄油塞进嘴里,淳朴的生活、纯正的味道不过如此。
6街边的涂鸦。

  TIPS
  持以色列签证即可(要有蓝色入境卡),无需额外办出入手续,护照随身带,过检查站时需出示。
  美元和以色列货币谢克尔(1谢克尔约等于2人民币)在当地均可使用。物价基本只有以色列的一半。
  耶路撒冷老城大马士革门对面的HaNevi’im Terminal长途汽车站,每天都有到伯利恒的大巴,建议坐231路去(票价7谢克尔),234路回(票价4.7谢克尔),不走回头路。Checkpoint 300检查站出来就是234车站,车程半小时左右。
  在APP “无忧行”上按需购买以色列上网套餐,价格公道,覆盖约旦河西岸地区,在伯利恒使用没问题。
  伯利恒的看点基本集中在马槽广场周边:
  主诞教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巴勒斯坦的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全世界基督徒的向往之地,每年有上百万的人来朝圣。教堂里置一枚十四角银星(伯利恒之星)的地方就是耶稣诞生之地,要触摸银星,排长队是常态。尽量赶早去,会节省不少时间。
  圣凯瑟琳教堂(St Catherine’s Church):主诞教堂隔壁,每年圣诞前夕这里会举办午夜圣诞仪式,并通过电波传向全世界。
  乳洞教堂(Milk Grotto Chapel):主诞教堂后身不远处,这座石头小礼拜堂里面是白色岩石。传说圣母玛利亚和约瑟在逃往埃及途中曾在这里给婴儿耶稣哺乳,一滴乳汁滴在红色的岩石上,把它变成了白色。
  奥玛尔清真寺(Mosque of Omar):主诞教堂对面,伯利恒旧城中唯一的清真寺。
  伯利恒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Bethlehem):时常会举办音乐会、讲座,放映电影等,还有一个集客房、咖啡馆、画廊、礼品商店于一体的地方,不定期展示当地艺术家的作品。
其他文献
前一段时间,在江苏省丹阳延陵镇大吕村的大棚里,统一种植的“日本全能冠军”品种西瓜进入膨大期,5月下旬就可上市。可从4月25日起,有瓜农发现许多西瓜尚未成熟就竞相炸裂,“瓜裂裂”令当地瓜农伤透脑筋。2010年大吕村第一次种西瓜,种的也是“日本全能冠军”,当年200亩没有裂瓜现象。2011年村里西瓜种植户从7户增加到20户,种植面积扩大到700多亩。  瓜农刘明锁告诉记者,今年投资26万元种了47个大
《开国大典》。群仙祝寿》 圆盘(珍品奖)。《喜相逢紫砂壶》。《古琴四曲挂屏》(金奖、珍品奖)。  在京城百工坊的雕漆坊,雕漆大师殷秀云讲述她从热爱象牙雕刻开始,却干了几十年的雕漆,且还取得了斐然的成就,这话听着似乎有点拧巴,但却是她人生的真实经历。因为,她从小的志向是要“雕象牙”,而非“雕漆”。《三星贺寿六瓣捧盒》。  从事雕漆工艺的设计和制作50余年,从当初的转向,到当今的成就,殷秀云感到幸运。
京胡丝竹间高声穿云,彩塑京剧脸谱捏绘间赋泥土以生命,鬃人敲打间铜器与鬃毛被活化,潭柘紫石砚雕琢间奇石产生精品。这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展示出了出類拔萃的制作技艺,都是北京文化的实际体现。我们把这些北京非遗技艺及其背后的故事讲述给大家。
1,选料 选择大小均匀的新鲜胡萝卜为原料,切去秧子和须根后,用清水洗净。  2,去皮、切块 将清洗过的胡萝卜人工刮皮或放人热水中烫几分钟,捞出后装入土布做的口袋内,揉搓去皮。然后将其切成3厘米左右的小节以备浸煮。  3,浸煮 最好用快速浸煮法,即把切好的胡萝卜放人糖液中交替进行加热和冷却,使胡萝卜内部水分迅速消失。以利于糖分的渗透。具体做法是:先把胡萝卜节放入浓度为40%的糖液中加热煮沸,当胡萝卜
1雪花肥牛。2餐廳正门。3寿司。4大厅散座。5餐桌。  赤道烧肉位于朝阳区朝阳北路的菁英梦谷一层,夜晚里大大的霓虹灯招牌烁烁发光,“赤道”二字格外醒目。店内装饰非常考究,既有日本传统风格,又结合了现代简约的布置,餐厅分为上下两层,就餐空间宽敞明亮。因为是新店刚开张,到处都是新的物件。一进大门,经理立刻上前将我们引入座位。我的习惯是到一个餐厅后先了解餐厅的背景信息,以推测这家餐厅的菜品质量,知晓主打
远远望去村落竹林遍野,古竹村也因此命名。中山靖王后裔迁徙至此  古竹村地处江西省南丰县白舍镇东南方,14公里的山村水泥公路连通着村庄与白舍镇。远远望去村落竹林遍野,古竹村也因此命名。村支书告诉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传说古竹山上生长着一种四方竹子,一般的竹子都是圆的,先民们觉得奇怪,所以取村名为“古竹”。一度曾改名“苦竹”,因为人多田少,山高水冷,村里的粮食不能自给,群众生活很苦,所以改“古”为“苦
【北海北站】  北海北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公园北门西侧。车站顶棚运用传统园林中回廊的重檐飞椽元素,采用仿中国古代建筑的绿色琉璃重檐飞椽装饰,体现北海皇家园林印象。站内壁画为运用石材拼贴工艺而成的“廊下琼华”、“月中静心”等景色,绘制出北海公园的园林景观。抵达北海北站,即使身处地铁站内,也仿佛置身古典园林之中。  荡起双桨:北海公园  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承载了多少人的时光记忆,北海公园也深深地
今年暑期档,国产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击败《疯狂动物城》登顶国内动画电影票房第一,并且以超过40亿的票房进入中国影史前五。在业界看来,对其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正如出品方彩条屋总裁、电影监制易巧所说——《哪吒》是一部在工业化体系之下完成的作品。  无独有偶,同样以《封神演义》为蓝本的真人电影项目《封神三部曲》,眼下也因“工业化”而被业界瞩目。在同行看来,正是工业化标准下对于
乍暖还寒的初春菜地里,韭菜经过一冬的休眠,刚刚露出点头,一个个睁着惺忪的眼睛,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颇不整齐地舒展着弯曲的嫩叶。然只消一场春雨的滋润,不出几天,原先低矮的它们,竟齐刷刷蹿起寸把高,应和着渐次温暖的阳光雨露,亭亭于田间了。偶有轻风拂过,空气中便满是幽幽的韭香。  韭菜,四季常绿,但只有藏贮了整个冬天精华的头茬韭,才是一年中最鲜美、最活色生香的惊艳。  头茬韭的“好”,在于那独特诱人的嫩
喜欢读书的人,极少有不知道姜德明先生的。姜先生以收藏新文学著作版本为主。巴金曾说,现代文学藏书,除了唐弢,便是姜德明了。  我在电话中第一次提出采访请求后,被姜先生委婉地拒绝了:“采访就算了,我收的那几本旧书不值得一提,但欢迎你到家里做客。”  老书不敢多碰,真是又爱又愁  一天午后,我冒着炎炎酷暑,造访了姜德明先生的“无名书斋”。  一进门,我便感觉如同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安静简洁,没有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