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更朴实和扎实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q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不是数学知识,而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情感。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促使学生感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从数学学科的视角,依据学情简洁、有效地设计每个环节,不能设计看似体现新理念实则只是流于表面、经不起推敲的活动。我以二年级两位教师的《有余数的除法》课堂为例,做一比较分析。
  案例1:
  环节1:引入。教师拿出事先叠好的8朵花问:“如果把这8朵花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几朵?谁愿意到前面分一分?”一名学生顺利地分给每人2朵,并说出算式8÷4=2。随后,教师又拿出了1朵花让学生把九朵花平均分出去,一位学生分给每人2朵,但剩下的1朵花他不知如何处理。这时讲台下有个别学生开始玩东西了,教师高声问第二次分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这时大家面面相觑,正当教师准备再次启发时,突然从一个角落传来一声“有剩下的花”。教师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2:掌握余数的写法。教师请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比较、讨论,得出在商和余数之间用“……”来区分比较好。
  环节3:认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请学生按要求摆小棒。先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画面,问一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怎样用算式表示。接着,大屏幕展示用11根小棒摆四边形的画面,如前所问。然后请学生动手摆、动笔写、动口汇报,针对汇报再问:余数和除数比,谁大谁小。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
  案例2:
  环节1:引入并明确余数的概念及其在横竖式中的写法。教师出示用不同方式表述的除法题,最后一道是:10个苹果平均放在三个盘子里,该怎样放?前几道学生毫不费力地完成了,对于最后一道,学生发现平均分后,还剩下了1个,此时,教师顺势明确余数的概念,并板书余数在横竖式中的写法,在全体学生明了规范的写法后,揭示主题。
  环节2:研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先请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当学生初步判断得出余数比除数小之后,教师问余数是不是一定比除数小呢,同时板书“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及“?”。此时学生各执己见,教师面对争执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证明办法,再和同伴交流,动手试一试。短暂的沉静后,学生们有的在计算,有的在摆小棒,有的在分圆片……汇报时,多数学生都将自己的算式展现出来,并认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但是,有一名学生却坚持认为:不一定。此时,教师把包袱推给了其他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当结论一致时,教师和学生用肯定的语气强调“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并擦掉“?”。
  环节3:利用结论解决问题。
  分析:
  案例1中,分花只有个别学生参与,多数学生是观众,而且,平均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分花不是问题。其次,设计了讨论,时机却不对,余数的表示方法有必要讨论得出么?本节课着力点应该是引导全体学生通过自主活动,真正得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进而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进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师在这里的设计却恰恰是个盲区。多媒体的运用表面上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实则固定了学生的思维。
  案例2创设了建立在把握教材整体脉络、充分了解学生已有情况基础上的数学学科内在情境。一开始放手让全体学生都自主解决包含有余数的各种除法问题,由此引发学生的新旧认知冲突,引入新课。明确余数的表示方法后,将着力点放在了研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上。在研究中,教师先是引导学生观察,初步得出结论,针对初步结论教师设问“是不是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呢”将学生带入了大胆猜想并努力寻求事实证明猜想情境。随后,学生围绕“余数不一定比除数小”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两种观点展开辩论。这一系列思维的碰撞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更渗透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渗透了对学生出言有本的品德的培养。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不是数学知识,而是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情感。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促使学生感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从数学学科的视角,依据学情简洁、有效地设计每个环节,不能设计看似体现新理念实则只是流于表面、经不起推敲的活动。我以二年级两位教师的《有余数的除法》课堂为例,做一比较分析。
  案例1:
  环节1:引入。教师拿出事先叠好的8朵花问:“如果把这8朵花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几朵?谁愿意到前面分一分?”一名学生顺利地分给每人2朵,并说出算式8÷4=2。随后,教师又拿出了1朵花让学生把九朵花平均分出去,一位学生分给每人2朵,但剩下的1朵花他不知如何处理。这时讲台下有个别学生开始玩东西了,教师高声问第二次分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这时大家面面相觑,正当教师准备再次启发时,突然从一个角落传来一声“有剩下的花”。教师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2:掌握余数的写法。教师请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比较、讨论,得出在商和余数之间用“……”来区分比较好。
  环节3:认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请学生按要求摆小棒。先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画面,问一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怎样用算式表示。接着,大屏幕展示用11根小棒摆四边形的画面,如前所问。然后请学生动手摆、动笔写、动口汇报,针对汇报再问:余数和除数比,谁大谁小。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
  案例2:
  环节1:引入并明确余数的概念及其在横竖式中的写法。教师出示用不同方式表述的除法题,最后一道是:10个苹果平均放在三个盘子里,该怎样放?前几道学生毫不费力地完成了,对于最后一道,学生发现平均分后,还剩下了1个,此时,教师顺势明确余数的概念,并板书余数在横竖式中的写法,在全体学生明了规范的写法后,揭示主题。
  环节2:研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师先请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当学生初步判断得出余数比除数小之后,教师问余数是不是一定比除数小呢,同时板书“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及“?”。此时学生各执己见,教师面对争执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证明办法,再和同伴交流,动手试一试。短暂的沉静后,学生们有的在计算,有的在摆小棒,有的在分圆片……汇报时,多数学生都将自己的算式展现出来,并认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但是,有一名学生却坚持认为:不一定。此时,教师把包袱推给了其他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当结论一致时,教师和学生用肯定的语气强调“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并擦掉“?”。
  环节3:利用结论解决问题。
  分析:
  案例1中,分花只有个别学生参与,多数学生是观众,而且,平均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分花不是问题。其次,设计了讨论,时机却不对,余数的表示方法有必要讨论得出么?本节课着力点应该是引导全体学生通过自主活动,真正得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进而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进学生的数学情感。教师在这里的设计却恰恰是个盲区。多媒体的运用表面上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实则固定了学生的思维。
  案例2创设了建立在把握教材整体脉络、充分了解学生已有情况基础上的数学学科内在情境。一开始放手让全体学生都自主解决包含有余数的各种除法问题,由此引发学生的新旧认知冲突,引入新课。明确余数的表示方法后,将着力点放在了研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上。在研究中,教师先是引导学生观察,初步得出结论,针对初步结论教师设问“是不是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呢”将学生带入了大胆猜想并努力寻求事实证明猜想情境。随后,学生围绕“余数不一定比除数小”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两种观点展开辩论。这一系列思维的碰撞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更渗透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渗透了对学生出言有本的品德的培养。
其他文献
朱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被誉为“中国的济慈”,本文主要从朱湘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探讨其诗歌独特的艺术个性,着重分析其创作中关于意向、意境、表现形式、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把文化中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到个体生命当中。可以说,离开文化,教育就没有生命。而学校既是传承文化的基地,又是创造新文化的摇篮。学校自身的文化体系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未来。  尚志教育文化体系从学校管理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诸多方面入手,突出“品格修炼”,塑造学生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品格。  1.加强管理文化建设,形成民主管理机制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读与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许多教师都会结合阅读进行写作训练。仿写,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为了提高仿写的实效性,我们进行了“小学中年级读写结合中仿写分层支持方式”的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只要找到合适的读写点,选择学生感兴趣并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仿写方式,就能帮助每一个学生顺利完成仿写。  选好仿写结合点,全面仿写  小学中年级学生以段落学习为主,在写段时,要求能够将段落写清楚、写具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小学识字教学,不仅对每个阶段的识字量都做了明确的要求,而且对识字过程、识字方法也做了精心的指导。  “字源识字”教学方法是针对当今识字教学中出现的“重形轻义”“因形害义”的现象展开研究,挖掘汉字本身的结构规律,帮助学习者从字源出发,借助形体和古文字演变过程的分析,准确识记汉字,并在识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工笔人物艺术题材,大多来源于人们生活的形象、事物,在生活中发现美来体现工笔人物美的本质,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绘画大师的作品和对感性溶入工笔画的现象,阐述了美是艺术家
从小在澳洲偏僻内陆生活的经历培养了罗莎·普立德独特的澳洲土著黑人情怀,练就了她与土著人之间难以割舍的特有情结。她借助长篇小说《逃跑的安妮》将这种弥足珍贵的澳洲土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1958年,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的太平洋试验场爆炸.据我们所知,全球核战争是可能结束人类文明的“生存风险”(exis-tential risks)之一.rn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相
期刊
旺泉幼儿园以《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精神为指导,立足教育教学实际,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为工作思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着力点,创新教学研究机制,促进园本教学研究的开展,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推进了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1.园领导带头进行课题研究工作  幼儿园领导十分重视课题工作,带头进行课题的研究,对课题研究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努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