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风”吹跑“大黄蜂”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战”之前“阵风”精心准备
  
  2007年5月19日,浩瀚的阿拉伯海波澜不惊,在法国“夏尔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第12飞行中队的作战室里,皮埃尔·布雷拉加代克海军上尉(以下简称布雷)挂断了电话。为了安排这次海上空战演习,布雷刚刚与“对手”——美海军F/A-18C/D“大黄蜂”战斗机飞行员争论了将近两个小时。因为对手清楚地知道,“阵风”的性能相当出色,所以他们强制性地规定了苛刻的演习条件不但雷达要识别目标,法国飞行员还要目视辨认对手后才能“发射”导弹。
  接下来,布雷立刻前往航母的“航空压务计划处”,那里的计算机系统能告诉他这次演习的信息:飞行编号、弹射和着舰时间、指挥指令、区域气象、飞行员须知、战机的可用性等情况。同时,布雷还可以查阅演习区域的舰队行动、各舰的位置和无线电工作频率等信息。最后,为了打败美国佬,布雷找来了他的搭档——绰号“狮子”的僚机飞行员。
  两人在办公室里讨论了45分钟,最后明确了这次演习任务中的所有细节:第一,非战斗部分,包括“阵风”起飞、到达作战区域上空、返回航母和着舰的注意事项以及空域的气象情况;第二,准备部分,明确任务内容,确定目标性质并定位,如何进行联络和召唤以及飞行路线;第三,战术部分,首先确定战斗机所使用的战术动作、双机的间距及目标分配,确定何时使用武器、使用何种武器,按照2架战斗机在先、1架空中预警机在后的编组进行战斗,后者负责空中管制和防止发生意外;第四,安全部分,包括一旦战机发生故障如何操作安排应急着陆场。
  
  “阵风”呼啸海天迎战“敌机”
  
  该是登机的时候了。两名法国飞行员身着作战服,头戴飞行帽,到达位于舰岛下的机库开始检查心爱的“阵风”舰载机。布雷从梯子爬进座舱,把任务数据录像带插入位于弹射座椅后面的录像带仓里。地勤人员帮助他捆好安全带,而布雷自己则要接通氧气面罩,测试电台和抗荷服。
  一切就绪,布雷启动舰载机电子系统开始检查“系统状态”。通过前面的触摸显示屏,可以了解战机所有系统(包括发动机、液压系统、电力系统、导航系统和火控系统)的状态。此项工作大约需要几分钟,期间布雷通过航母的定位系统给战机的惯性平台定位,关上座舱盖,开启辅助动力装置和空调系统。
  机库外海风劲吹,“阵风”被缓慢地推上了舷侧升降机,升力达250屯的升降机几乎瞬间就将战机举上了飞行甲板,在空旷的飞行甲板上蔚蓝色的大海一目了然,“岛”形舰桥上的警戒雷达天线飞速旋转着,充满了战斗气氛。“阵风”被牵引到了起飞线,起飞指挥官用信号提示他启动发动机。布雷连忙把“发动机”画面显示在主显示屏上,启动两部M88-2涡扇发动机。1分钟之内,M88-2就处于以慢速运转的稳定状态。按照程序完成检查后,地勤人员举起右臂,伸出一个手指,这就是让飞行员停止手动检验的信号。此时飞机自动检验程序开始,飞机鸭翼和前缘襟翼的动作绿色指示灯点亮,表示一切正常。现在地勤人员伸出两个手指,这表示飞行控制系统正常。布雷把手放置在右边的操纵杆上,分别向四个角打动操纵杆,检验其灵活一性。下面轮到检验前起落轮的方向性以及着陆钩和弹射装置的工作状态了。最后,飞行员还需要检查最小升力速度和弹射速度等参数。在弹射时,这些速度将显示在平视显示器上,在出现问题时帮助飞行员做出决定。
  一切准备完毕。布雷无线电通报:“拉斯卡尔10号,准备出发!”
  布雷启动了“电子对抗子系统”。该系统中的一个预警器可以在战机被防空雷达锁定时向飞行员报警,同时对其进行识别和定位;另一个预警器提醒飞行员是否被敌机火控雷达或激光照射器捕获。这个子系统还装有无源红外传感器,可探测对手发射导弹时的火焰。该系统与战机的数字式有源干扰器结合为一体,形成了强大的电子对抗能力。飞控官示意开始滑行,布雷加大油门,松开制动器,“阵风”缓缓起动,慢慢滑行到弹射器附近。
  舰载机准确地停在弹射位置上。布雷将“阵风”前移十几厘米,同时降低机头的高度,以便把弹射钩连接到弹射器上。引导员做完最后检查,离开了场地。布雷把注意力转移到弹射军官身上,后者举起绿旗,这是“最大油门”的信号。发动机顿时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战斗机停在原地,“激动”得颤抖,尾喷管排出的火焰吹到尾气导流板上,灼热的废气弥漫到了甲板上空。
  在座舱里,布雷的眼睛一直注视着屏幕,所有参数都正确。布雷向弹射军官示意,后者则把绿旗指向甲板,这是给弹射器操作员的信号。弹射器操作员打开蒸汽进口。布雷感到战机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加速度把他紧紧地搜在弹射座椅里。两秒钟之内,“阵风”以超过时速230千米的速度被弹到空中。脱离弹射器,布雷开启了加力燃烧室。发动机产生了15吨的总推力,战机速度迅速加大。同时间爱也收回了起落架,“阵风”带着雷鸣般的噪声逐渐消失在远方的海天。
  
  “阵风”劲吹“大黄蜂”两军激烈厮杀
  
  仅用了几分钟,布雷和他的僚机就爬升到了12000米的高空。两架战机以0.9马赫的速度划破冰冷的海空,全速飞往战区。在这段时间,飞行员要检查武器系统、告警系统、敌我识别器。1分钟的准备之后,布雷下降至9000米,这时要检验飞机尾部是否存在凝结尾迹。在外人看来,战机后面的白色尾迹充满了浪漫诗意,但它们却会使战机暴露,从而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好在布雷今天没有看到。
  到达演习区域后,开始进行空中战斗巡逻:雷达要开机,同时在空中盘旋待机,以便探测任何可能的威胁。布雷注视着平初显示器下面的雷达显示屏,“阵风”的相控阵雷达可以跟踪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多个目标,即使敌方进行垂直机动,也很难逃脱“阵风”的捕捉和“米卡”空空导弹的攻击。
  布雷打开自动驾驶仪,这样就可以更全神贯注于雷达搜索。此时,两个雷达回波出现在战区的边缘上。一直保持联系的E-2C“鹰眼”预警机确认两架“敌机”正高速度向战区中心飞去:目标高度7000米,速度0.9马赫。“电子对抗子系统”确认它们就是美海军F/A-18C/D“大黄蜂”舰载战斗机。
  对手摆出横队的防御战斗队形,双机间距3.8千米。按照商定的战术,僚机“狮子”迅速向海面俯冲,这样可使“大黄蜂”的火控雷达瞬间脱锁。几秒钟后,“狮子”就会一个鹞子翻身,出现在敌机下方。法方的战术简单明快,就是迫使美方飞行员在两个目标之中进行选择,从而顾此失彼。当僚机进行机动时,布雷却盯着“电子对抗系统”。该系统报告说僚机“狮子”被“大黄蜂”的机载AN/APG-68雷达捕获了。布雷则要向上机动,以便把“敌机”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现在“狮子”高度不足3000米,应该摆脱了对手的雷达 跟踪,为了隐蔽自己,其雷达没有开机,由“鹰限”预警机负责引导。如果一切顺利,“狮子”可以在20秒内从“大黄蜂”的3点钟方向发起攻击。双座的F/A-18D配有截击引导员,他们发现了“狮子”的机动动作,突然改变航向,冲向“狮子”。在这种情况下“狮子”决定跟踪敌机直至目视距离,而布雷则转身全速冲向美方僚机。“狮子”和F/A-18D以超过2000千米/小时的相对速度追逐猛攻。透过头盔上的遮光罩,“狮子”确定对手的位置在自己的上方。这可不妙,“狮子”把加力打开,几乎垂直上升,切向“大黄蜂”的内固。“大黄蜂”战斗机连忙做急转弯飞行,以便逃脱“阵风”的猛攻,战斗机的边条翼激起很大的阻力激波。然而“大黄蜂”操纵复杂,机动能力有限,而“狮子”握住右手的操纵杆,座椅的倾斜使他能够忍受惊人的重力加速度。“阵风”成功切进了内圈,F/A-18D正好横在“狮子”的正前方,Great!“狮子”的雷达锁定美方长机,模拟发射了“米卡”中程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
  “米卡”空空导弹的“发射后不管”能力使“狮子”可以立即攻击第二架“大黄蜂”,不过角度太小无法发射导弹。“狮子”猛地拉动操纵杆,做了个高G横滚动作一下出现在猎物的后面。“大黄蜂”企图急转弯,但无法摆脱“阵风”的追击。而布雷早就用雷达捕捉到另一架“大黄蜂”,但是美机正在与“狮子”近距缠斗,发射导弹可能会打掉自己的僚机。
  美国飞行员展开机翼,试图摆脱这种危险。两架“阵风”立即扑上去,紧紧咬住不放。借助“阵风”的优良机动性,法国飞行员毫不费力地跟随“大黄蜂”舰载机的机动动作。“大黄蜂”舰载机完全处于被动挨打、无还手之力的窘境,美机只好被迫调转航向返回航空母舰去了。
  
  “阵风”刮走“大黄蜂”凯旋“戴离乐”号
  
  “阵风”大获全胜,组成间距2千米的警戒编队返回“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
  在离“戴高乐”50千米处,“阵风”脱离了“鹰眼”舰载预警机的引导,与航母进行联系。布雷接通了航母的信号,将收到的着舰信息输入计算机。很快,他就隐约看见了“戴高乐”号。在茫茫大海上,4万多吨的航母显得极其渺小。现在才是最危险的时候。布雷和僚机组成机动编队队形,“狮子”在后面4点钟方向距长机150米。
  双机编队接近了“航母控制区域”。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由航母管理的直径为10千米,高度为1800米的“圆柱”。战斗机就要按照到达的顺序,在“圆柱”中逐渐盘旋下降,进行着舰,而且时速不能超过500千米。布雷发现两架比他先到达的“超军旗”战斗机。“超军旗”战斗机机翼下沉,即将着舰。布雷摆动机翼,略微下降了高度,示意僚机紧紧跟上。
  布雷转了个弯使自己处于“戴高乐”舰艉2千米处,同时他把战机拉平并重新提高了速度。在其左下方,第一架“超军旗”已经着舰。布雷以200米的高度掠过了航母,在飞过舰岛后15秒钟就轮到布雷着舰了。
  布雷保持300千米的时速,放下起落架,一边监视右屏幕上的故障画面,一边根据左屏幕上的“着舰”画面,调整着舰的各种不同参数:包括速度、坡度、高度和迎角。距航母1海里多一点,布雷看了一眼高度表:180米。面前的“戴高乐”号像推土机那样犁开大海,破浪前进。布雷目不转睛盯着着舰甲板,着舰助降器马上就要出现了。自动着舰装置把飞机迎角保持在完美状态,平显的十字线与甲板瞄准线重叠在一起,飞控指令也能够尽善尽美地修正任何误差。甲板迅速接近,布雷把油门开到最大,飞机准确钩住了阻拦索,战机安然停在了甲板上。布雷把飞机停放在舰桥前,关闭发动机,打开座舱罩。海风扑面而来,望着滑行的“狮子”,布雷骄傲地竖起了大拇指。
其他文献
进气道是隐身飞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进气道隐身不好,发动机风扇和涡轮的正面暴露在八射的雷达视线之中,那无异于黑夜中手电筒照在闪亮的大门板上,想不看见都难。隐身飞机的历史不长,除了被取消的项目、无人机和研究机外,到现在只有6种飞机可以称得上是隐身飞机:F-117、B-2、F-22、YF-23、F-35和X-32,其中YF-23和X-32都是接近生产规格的飞机。有趣的是,这6种隐身飞机采用了6种不
期刊
“维克托Ⅲ”级(671RTM型)是前苏联海军攻击核潜艇部队的中坚力量,也是最令西方海军头疼的对手之一,目前这位老兵仍在俄罗斯海军服役,发挥着最后一丝余热。    发展经过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因为越战而进行战略收缩,而苏联借机开始大扩张,而且此时苏联在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特别是造船工业方面,由于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运用,大幅度地提高了舰艇的综合战斗情报指挥系统、声呐、导航设备等
期刊
若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F-117A“夜鹰”战斗机看作是第一代隐身战机的话,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B-2A“幽灵”轰炸机就是第二代。  随着F-117隐身战斗机的投产,美国国防部和国会要人也开始接受了“隐身轰炸机”这一概念,并于1979正式批准了空军提出的研制这种飞机的申请。次年,美国空军就研制“先进战略突防飞机”(ASPA)进行了公开招标,诺斯罗普公司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不断开发飞翼型
期刊
8月下旬以来,北海舰队对经过集中训练的一线作战部队进行了严格的实用武器考核。这次考核除机关业务部门按照《训练大纲》要求对训练科目正常考核验收之外,特别邀请了工厂、科研单位及院校的专家教授参与,利用部队现有装备加入多家单位在引导、反导领域研发的新设备、新成果,共同打造多种复杂的战场环境,加大对抗和打击难度,使每一次、每一种武器的使用部如同面临强敌。实兵实弹的打击与多种方式抗击的残酷较量,使大家在训练
期刊
美国总统布什在日前向国会提交的2007财政年度政府预算中,提出了将52架F-117A战斗机分两年全部退出现役的建议。作为美国空军明星之一的F-117A即将提前退出江湖。F-117A代号“夜鹰”(Nighthawk),作为世界隐身战机的先驱者,在20世纪90年代的各场战争中都有它的神秘身影。  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美国军用飞机(尤其是战斗机)发展的高峰。目前美国空、海军现役的主力战斗机,差
期刊
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2月20日22时26分(北京时间2月21日11时26分),美海军“伊利湖”号“宙斯盾”巡洋舰在太平洋夏威夷北部海域发射一枚“标准-3导弹”击毁位于247千米高度轨道上美国失控的“NROL-21/USA-193”军事侦察卫星。    美军海基导弹防御系统拦截失控卫星的实施方案    此次在轨失控的卫星是国家侦察局(NRO)的一颗试验型雷达侦察卫星,编号为“NROL-21/USA
期刊
冷战结束之后,恐怖主义大行其道,俄罗斯也被拖入无尽的恐怖事件之中俄罗斯对恐怖主义绝不屈服,坚决打击其最为器重的反恐怖部队就是精锐的内卫部队。    发展过程    苏联政权成立初期,当时“契卡”(即后来的克格勃)为了肃清苏联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而建立了第一支内卫部队成立之后,这支部队便与各种各样的敌对势力展开斗争,在苏联国内战争和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内卫部队担负了保卫领导机关、铁路、重要工业目标以及红军
期刊
如果说沙漠之鹰手枪代表着豪放的张扬,勃朗宁代表矜持的经典,那伯莱塔92则可以说是俊朗的现代艺术。在如今的影视作品中,伯莱塔92系列出镜的机会绝对不少于各色经典名车,在熟悉枪械的爱好者看来,这款源自意大利的精品手枪也能带给自己无比的舒活和惬意。    溯源    伯莱塔92式自动手枪是在过去著名的伯莱塔M1922和M1951式自动手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伯莱塔手枪一贯有着自己创新的惯例,自从M1922
期刊
就这样痴痴地迷恋高原  人过不惑,懈怠和懒惰总想束缚人的手脚,作为军事摄影家的刘应华没受束缚。他按动快门的手,不断寻觅的脚,使我们常能领略到他幅幅灵性飞动的精美摄影作品。不知应华的人,你很难把他与高原联系在起。一米六几的个头,瘦瘪干巴的身体,硕大的摄影行囊挎在他的肩上,走起路来歪歪斜斜的,总让人为他担心。可是,在他驻守的云贵、西藏高原上,他却能个头不高站得高,双腿不长跑得快,常年碎步如飞,穿梭在那
期刊
俄罗斯最新一级攻击型核潜艇“北德文斯克”级,集中了俄罗斯最先进军事科技,代表了攻击型核潜艇的最高水平及最新发展方向。    发展过程    1977年,前苏联几乎与美国同时开始第四代多用途攻击型核潜艇的研制计划,和美国不同,苏联一共出现了三大方案。包括多用途型、反潜型以及反航母型。围绕着这三大方案,苏联几大潜艇设计局、苏联国防部、海军总司令部、造船部等决策与科研单位反复进行研究。结果于70年代未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