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鹰”传说专为隐身而生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s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总统布什在日前向国会提交的2007财政年度政府预算中,提出了将52架F-117A战斗机分两年全部退出现役的建议。作为美国空军明星之一的F-117A即将提前退出江湖。F-117A代号“夜鹰”(Nighthawk),作为世界隐身战机的先驱者,在20世纪90年代的各场战争中都有它的神秘身影。
  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美国军用飞机(尤其是战斗机)发展的高峰。目前美国空、海军现役的主力战斗机,差不多都是那时候研制的,例如F-14、F-15和F-16战斗机均为70年代初问世,只有F/A-18稍晚一点。美国人发展军用飞机,往往是一种新型号出现后,马上就开始考虑它的后继机,有时甚至还要提前。隐身战斗机的研制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萌芽的。后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了一个称之为“海弗蓝”的隐身战斗机研究计划,要求有5家主要合同商参加。起初,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并未被列于这5家之列。但由于该公司具有实力,而且在隐身飞机的研究上先行了一步,因此经过努力,终于挤进了“海弗蓝”计划,并最后在原型机的竞争中获胜。“海弗蓝”计划始于70年代中期,先搞了两架“海弗蓝”小型原型机进行可行性试验。飞机装两台发动机,采用奇特的多面体外形。这种外形设计的依据,主要来源于1966年苏联学者发表的《在物理折射理论中的边缘波方法》论文,提出预测某种简单形状的物体如何散射或反射电磁辐射的方程,阐述了编制计算机软件来精确地计算某些两维结构雷达截面的方法。没想到这一数学模型竟在美国得到了应用。
  “海弗兰”原型机的放大型就是F-117,1978年由洛克希德“臭鼬工厂”开始研制。研制工作进展顺利,1981年6月首飞成功。美国空军共订购59架,并无后续采购计划,总耗资达66亿美元,计划价格为1.112亿美元。 F-117A在型号上虽然是战斗机,却不能装备空对空战斗所必备的火控雷达。空空导弹以及机炮。取而代之的是,在机舱下部搭载2枚907千克制导炸弹的武器舱,作为单座机来说,这是异常巨大的武器舱。同时,在机首装备的是引导制导炸弹所不可缺少的IRADS(红外目标捕获和指示系统)。F-117A的发动机与F/A-18“大黄蜂”的发动机属同一系列,是通用公司去掉加力燃烧室的F404-GE—F1D2型号。F-117A的外形与众不同,整架飞机几乎全由直线构成。连机翼和V型尾翼也都采用了没有曲线的菱形翼型,这在战斗机的设计中是前所未有的。F-117A的进气口为“网状格栅隐蔽”式,尾喷口为沿展向的“开缝”式(也有人称其为“口琴”式喷口),由于时代所限,并没有采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
  F-117A可进行空中加油,加油口位于机身背部。全机干净利索,没有任何明显的突出物,除了机头的4个多功能大气数据探头外就连天线也设计成可上下伸缩的。此外,座舱框架、起落架舱门和炸弹舱的边缘以及机身后部的平面形状均做成锯齿形,这些便构成了F-117A的独特外形。为此,F-117A的最大速度仅仅是民航客机水准的0.8马赫,G极限也达不到+6。拥有72.5°后掠角主翼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提高速度,而是为了减少RCS。
  F-117A在1979年度预算中订购了5架全规模开发(FSD)试验型YF-117A,1号机于1981年6月18日首飞,5号机以代号“天蝎”在内华达州的秘密基地(即著名的“51号”地区)进行了飞行试验,1982年4月17日批量生产的第一架飞机也在格鲁姆湖空军基地升空。实施“天蝎”飞行的是1979年10月15日在格鲁姆湖空军基地编成的第4450战术航空群(4450TG)。1982年5月17日,批量生产型的试飞转移到了内华达试验区西北的托诺帕机场,部分试验也开始在这里实施。批量生产型于1980N 1988年度预算每年分别订购了8、6、8、2、9、16、6、3架,共计59架,最后一架于1990年7月12日进入美国空军现役。
  随着4450TG装备飞机的增加,托诺帕的重要性也不断增大。在1983年10月F-117A获得初期作战能力(10C)时,格鲁姆湖空军基地的几乎所有飞机都转移过来了。可是,因为托诺帕机场靠近6号高速公路,难以像格鲁姆湖空军基地那样完全保密,即使只在夜间飞行,其三角形谜一样的机身也不断地遭到人们议论。对外界来说,F-117始终是一个传奇。它具有怪异的形状和奇特的隐身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人当作“空中飞碟”和“不明飞行物”(UFO),甚至还引起众多飞碟爱好者的关注。
  直到1986年7月,一架进行飞行训练的F-117A战机坠毁于加州;同年年底,在芝加哥市的一次玩具博览会上,一种自称是F-19隐身战斗机的玩具模型让美国情报机构大吃一惊,因为它与F-117A惊人地相似;次年10月,又有一架F-117A失事。一连串事情令美国新闻界的好奇心大增。隐身战斗机问世的消息开始传播开来。一些人已经推测出托诺帕空军基地就是F-117的大本营。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军方不得不向公众公开F-117A的真实面目。1988年11月10日,美军首次公布了该机的照片。1989年4月F-117在内华达州的内利斯空军基地正式公开亮相。
  接着,F-117A“夜鹰”在上世纪的几场战争中上演了不可战胜的传奇,也留下了折戟沉沙的一幕。它首次用于实战是在美军入侵巴拿马的作战中。1989年12月20日,为了支援美国特种部队在巴拿马的空降作战,美国空军首次出动6架F-117A参战。这场实战考验让美军认为,投入大量资金研制F-117A隐身战斗机是值得的。在作战上,两架F-117A使用激光制导炸弹精确地轰炸了目标,在巴拿马国防军中造成了混乱,为美军突击队的进攻减少了障碍。
  使F-117A真正声名鹊起、名扬四海的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凌晨3时(正式发起攻击时间)之前9分钟,F-117A就已经溜进了伊拉克的领空,投下了海湾战争的第一颗炸弹,攻击了伊拉克南部的一个防空指挥中心。接着它又向伊拉克西部一个地区防空作战中心投下了炸弹,从而在伊拉克防空网上撕开了一个大洞,为后续参战飞机扫清了障碍。
  随后在“沙漠风暴”行动期间,42架F-117A隐身战斗机在伊拉克的夜空中,执行危险任务多达1271次,共投弹2000多吨,竟无一受损。在多种参战飞机中,唯有F-117A承担了攻击巴格达市区目标的任务。据统计,在整个战争期间,F-117A承担了攻击目标总数的40%,投弹命中率为80%-85%。有人做过对比,1架单座F-117A携载2枚907千克制导炸弹所达到的作战效果相当于二战时期B-17重型轰炸机飞行4500架次、投弹9000枚所达成的作战效果。一时间F-117A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战胜的战机。此后还参加了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等,不断担当侵入未获得空中优势的危险空域的打击任务。
  F-117A在事故中共损失了6架,全部是批量生产型的,有5架是在试验、训练中发生事故坠毁的,而在作战中损失的飞机就只有1999年3月27日在塞尔维亚上空被击落的9FS“维加31”号(1982年生产,0806号)。
  关于“维加31”,机在实战中被击落的原因,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但最后定论是被塞尔维亚部队的SA-3防空导弹击落的。虽说是隐身战斗机,也还是能在雷达上反映出踪迹的,只是因为它的反射小,一般被当成了噪音干扰,在参加联盟作战中,F-117A轰炸塞尔维亚等地的路线是一定的,再分析其类型,并改变雷达的设定,追踪就成为可能。
  美国空军遭受这次击落事件后,从2000年开始在F-117A上使用了新的隐身涂料,同时为提高生存性而改装了EGBU-27复合制导炸弹和AGM-158“联合空对面防区外导弹”(JASSM)等新式武器和数据链、红外目标捕获和指示系统(1RADS)、驾驶舱等。
  F-117A一味追求隐身外形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空气动力性能不好,飞行不稳定,机动性较差,飞行速度低。美国空军经过伊拉克战争发现,F-117A能够完成的作战任务基本上都可以通过F-16、F-15E战机的组合来完成。随着F-22A和F-35的服役,专门以隐身为目的的战机设计已经无法在现代战场实现作战目的。
  F-22A的隐身性能是F-117A的2倍,生存能力比目前的常规飞机提高18倍,这意味着F-117A所能执行的任务F-22A可以全部替代。另一方面,F-117作为第一代隐身战斗机,服役时间长,维护保养费用过于昂贵,经计算,如果F-117全部退役,美国空军可以节省大约62亿美元的开支。
  F-117开辟了隐身战斗机的先河,领导世界军事进入了隐身时代。它已经光荣地完成了使命。随着新一代隐身战斗机相继问世,F-117的退役是必然的。
其他文献
让部队更加多姿多彩    在总政治部主办的第五届全军摄影艺术展开幕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届摄影艺术奖”同时揭晓。经过由总政治部有关部门和《解放军报》社领导,以及军内外著名摄影家组成的全军摄影艺术奖评审委员会认真阅评,从全军选送的2376幅(组)作品中,投票评选出30幅(组)获奖作品,搞文字出身的北京军区司令部专职新闻工作者张坤平大校拍摄的作品《车辚辚,羊咩咩》,荣获了这一全军最高层次摄影奖项,
期刊
大地在隆隆的铁流声中震动,天空在呼啸的炮声中颤抖。隆冬的一天清晨,在黎明薄雾的掩映下’一条铁甲“长龙”正风驰电掣地闯进海拔5000多米的巍巍喀喇昆仑,首次在寂静的“生命禁区”拉开了成建制,全员、全要素远程机动装备技术保障综合演练的帷幕。      这一天的9时30分。该机械化步兵师组成梯队,穿过昆仑峡谷,沿着新藏公路急驰,突然接到先遣分队报告:“前方遭‘敌’空袭,道路已被毁坏,前进受堵。”部队长夏
期刊
编者按:虽然美国官方以及部分研究机构依旧在每年鼓噪“中国威胁论”。但是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多以及透明度的不断提高,许多国外学者和机构开始以一种趋于理性的态度来分析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以及中国未来的国家战略目标。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泰勒·弗拉沃在《华盛顿季刊》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寻求什么样的军事力量》一文,便是这种分析的代表。他试图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出发,推测中国军事现
期刊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军为了维护其在全球的利益,逐步建立了一个依托本土为主,遍布全球的海外军事基地体系。这些大小不等、规模各异的海外基地,构成了美军严密的海外军事基地网络。然而,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海外军事基地的数量和规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整体上看,美军事基地的基本布局是,以本土基地为核心,以海外基地为前沿,点线结合。既重视前沿基地,又
期刊
2月13日,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TRDI)与三菱重工集团在神奈川县的相模原制造所首次披露下一代主战坦克的试验车——TK-X,现场还专门请来日本防卫大臣、退休高官和社会名流。按照惯例,防卫大臣一般只出席有重大国防项目的发布活动(如日本“爱宕”号“宙斯盾”驱逐舰下水),可见TK-X坦克对日本防务的重要意义。在机动展示活动中,TK-X顺利完成了波纹路面行驶、大角度爬坡以及水池泅渡等机动演示项目,还特
期刊
隐身战机自1989年12月在美国入侵巴拿马的军事行动中首次亮相后,立即引起世人的关注。从巴拿马战争到海湾战争,从科索沃战火到阿富汗战争,直至2003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隐身战机在战争中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无所顾忌地出入地面雷达密布、防空火力森严的重要目标上空,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空袭行动的“杀手锏”。有人甚至提出,未来天空是隐身飞机的天下。  隐身——我们似乎并不陌生,在很多神话和传说中,人类都流露
期刊
进气道是隐身飞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进气道隐身不好,发动机风扇和涡轮的正面暴露在八射的雷达视线之中,那无异于黑夜中手电筒照在闪亮的大门板上,想不看见都难。隐身飞机的历史不长,除了被取消的项目、无人机和研究机外,到现在只有6种飞机可以称得上是隐身飞机:F-117、B-2、F-22、YF-23、F-35和X-32,其中YF-23和X-32都是接近生产规格的飞机。有趣的是,这6种隐身飞机采用了6种不
期刊
“维克托Ⅲ”级(671RTM型)是前苏联海军攻击核潜艇部队的中坚力量,也是最令西方海军头疼的对手之一,目前这位老兵仍在俄罗斯海军服役,发挥着最后一丝余热。    发展经过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因为越战而进行战略收缩,而苏联借机开始大扩张,而且此时苏联在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特别是造船工业方面,由于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运用,大幅度地提高了舰艇的综合战斗情报指挥系统、声呐、导航设备等
期刊
若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F-117A“夜鹰”战斗机看作是第一代隐身战机的话,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B-2A“幽灵”轰炸机就是第二代。  随着F-117隐身战斗机的投产,美国国防部和国会要人也开始接受了“隐身轰炸机”这一概念,并于1979正式批准了空军提出的研制这种飞机的申请。次年,美国空军就研制“先进战略突防飞机”(ASPA)进行了公开招标,诺斯罗普公司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不断开发飞翼型
期刊
8月下旬以来,北海舰队对经过集中训练的一线作战部队进行了严格的实用武器考核。这次考核除机关业务部门按照《训练大纲》要求对训练科目正常考核验收之外,特别邀请了工厂、科研单位及院校的专家教授参与,利用部队现有装备加入多家单位在引导、反导领域研发的新设备、新成果,共同打造多种复杂的战场环境,加大对抗和打击难度,使每一次、每一种武器的使用部如同面临强敌。实兵实弹的打击与多种方式抗击的残酷较量,使大家在训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