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s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F-117A“夜鹰”战斗机看作是第一代隐身战机的话,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的B-2A“幽灵”轰炸机就是第二代。
  随着F-117隐身战斗机的投产,美国国防部和国会要人也开始接受了“隐身轰炸机”这一概念,并于1979正式批准了空军提出的研制这种飞机的申请。次年,美国空军就研制“先进战略突防飞机”(ASPA)进行了公开招标,诺斯罗普公司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不断开发飞翼型轰炸机,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比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更为先进的隐身技术。诺斯罗普公司提出的方案得到了首肯。随后,美国空军把该机的研制项目正式定名为“先进技术轰炸机”(ATB),这就是B-2A隐身战略轰炸机的最初名称。
  ATB轰炸机研制计划在当时是美国保密程度最高的军事计划,与“曼哈顿”工程一个级别,其内部绝密代号“老CJ”,据说是为了纪念一直主管隐身飞机设计的当时美国空军副司令C.J.凯利,在该计划开始之前,他不幸死于癌症。1982年4月,诺斯罗普公司在洛杉矶郊区匹克里夫拉购置了一处闲置厂房,并将其改成了一个秘密工厂,ATB的所有研制工作都是在这里进行的。而为了防止苏联海军在海上对其进行侦察和监听,整个厂房连一个窗户都没有,并且房子外面安装了电磁屏蔽装置,另外为了防止无孔不入的苏联间谍,在美国国会中知道ATB研制计划的人数被严格限制,而访问匹克里夫拉地区的所有军方人员都必须着便装进入,以免引起苏联间谍的注意。
  在严格的保密程序下,从1981年10月ATB计划开始到1988年,关于该计划的一张图片都没有流到社会上。在美国人看来,该机所具备的强大隐身性能,是其能够在严密的防空系统监视下执行任务的关键所在,也是当时美国飞机攻击苏联本土的希望所在,甚至美国空军还考虑该机服役之后,可以将其改进为战略侦察机。根据诺斯罗普当时提出的设计标准,该机在苏联上空执行高空任务时,被发现的几率几乎为零,执行低空任务时,它可以沿着苏联的铁路线追踪SS-24弹道导弹发射列车,而不会被防空雷达发现。1988年4月20日,美国空军首次对外展示了一幅很不准确的ATB轰炸机彩图,7个月之后,编号为AV-1的ATB原型机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该机亮相后引起的轰动不亚于美国在长岛投下的那颗原子弹,世界各国都对这个“黑色的蝙蝠形的怪物”产生了兴趣,特别是苏联,此后不久,美国正式公布该机的编号,即B-2。
  B-2A隐身轰炸机机身长21.03米,高5,18米,翼展为52.43米,最大载弹量22680千克。机上装有4台美国通用动力F118-GE-100涡扇发动机。B-2A在空中不加油的情况下,作战航程可达1-2万千米,空中加油一次则可达1.8万千米。每次执行任务的空中飞行时间一般不少于10小时,美国空军称其具有“全球到达”和“全球摧毁”能力。B-2A集各种高精尖技术于一体,更因隐身性能出众,被行家们誉为“本世纪军用航空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据报道,B-52轰炸机的雷达反射截面为1000平方米,“米格-29”为25平方米,B-1B为不足1平方米,而B-2A只有不到0.1平方米,仅仅相当于天空中的一只飞鸟的雷达反射截面,这就使一般雷达很难发现它。
  B-2A的隐身性能首先来自它的外形。B-2A的整体外形光滑圆顺,毫无“褶皱”,不易反射雷达波。驾驶舱呈圆弧状,照射到这里的雷达波会绕舱体外形“爬行”,而不会被反射回去。密封式玻璃舱罩呈一个斜面,而且所有玻璃在制造时掺有金属粉末,使雷达波无法穿透舱体,造成漫反射。机冀后掠33°,使从上、下方向入射的雷达波无法反射或折射回雷达所在方向。机翼前缘的包覆物后部,有不规则的蜂巢式空穴,可以吸收雷达波。机翼后半部两个W型,可使来自飞机后方的探测雷达波无法反射回去。而且B-2A无垂直尾翼,这就大大减少了飞机整体的雷达反射截面。机体下方没有设置武器挂架,连发动机舱和起落架舱也全部埋入到了平滑的机翼之下,从而避免了雷达波的反射。B-2A飞机的整个机身,除主梁和发动机机舱使用的是钛复合材料外,其它部分均由碳纤维和石墨等复合材料构成,不易反射雷达波。这些不同的复合材料部件不是靠铆钉拼合,而是经高压压铸而成。
  为了隐身的需要,B-2A飞机的发动机进气口被放置到了机翼的上方,发动机的喷嘴则深置于机翼之内,也成蜂巢状,使雷达波能进不能出。此外,发动机构件内还装有气流混合器,它能将流经机翼表面的冷空气导入发动机中,持续降低发动机室外层的温度。喷嘴部分呈宽扁状,使人在飞机的后方无法看到喷口。特别是由于采用了喷口温度调节技术,喷嘴部分的红外暴露信号犬为减少,飞机的隐身性能大为增强。
  B-2A轰炸机的两个武器舱可装波音公司的旋转导弹发射架,总共可带16枚AGM-129巡航导弹或16枚B61/B83核炸弹、80枚227千克的Mk82炸弹、16枚联合直接攻击武器、16枚907千克的Mk84炸弹、36枚M117燃烧弹、36枚CBU-87/89/97/98集束炸弹等。
  美国空军曾根据海湾战争的实战情况,对B-2A的轰炸能力做过推算。以美军对伊拉克目标执行轰炸任务时常用的“攻击特遣队”为例,它通常由16架携带精确制导炸弹的攻击机、16架护航的战斗机、4架伴随电子干扰机、8架用于压制地面防空炮火的对地攻击机和7架KC-135加油机编成。这49架飞机的轰炸效果,用8架F-117A加上2架电子干扰机和2架KC-135加油机就可达到。如果换用B-2A,从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基地起飞,无需空中加油,仅要2架飞机、4名机组人员即可。
  B-2A似乎永远是传媒关注的焦点。曾几何时,记者们对它大肆宣扬,冠之以“终极武器”的美名;近年来又对其口诛笔伐,称之为“昂贵的高技术玩具”。然而,不论是好是歹,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B-2A虽好,但价格不菲。
  1978年,当制造厂商赢得研制B-2A的合同时,生产132架飞机的报价是366亿美元。到了1984年,厂家总报价抬至425亿美元,这迫使美国空军不得不减少定购数量。1987年,美国空军决定只购买75架,但仍将要付出350亿美元。
  1993年,当美国国会确定只采购20架B-2A时,空军预付的研制费和厂家的开工制造费已高达444亿美元。如此一来,即使扣除研制费用,每架飞机的造价也合8.4亿美元之巨。1995年,根据最后的合同规定,厂家以每年3架的生产速度制造出20架B-2A,每架飞机约合6亿美元。即使如此,如果加上研制费用,购买一架B-2A的费用超过20亿美元!
  使B-2A频遭诟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维护保养上的困难。几年前,B-2A刚刚装备部队时,养护任务基本上部是由各大公司的技术人员完成,每飞行小时的维护时间为132小时。每次飞行任务完成后,,高速气流都会对机体表层造成磨损。为了确保飞机的隐身性能不致下降,每次飞行后,技术人员都要对B-2A表层的雷达吸波材料进行整修,而新喷的吸波材料只有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才能干燥固化。高昂的造价、复杂的维护和保养使美国之外的任何国家都不会对之发生兴趣。
  B-2A首次参战是1999年科索沃战争。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共执行了创记录的44小时任务。B-2A也参加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一架也没有受到损失。目前开始向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派遣了远征轰炸机飞行队(EBS),也有可能向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基地派遣。随着B-2A的服役,美军能够在开战首日不暴露作战意图情况下实现奇袭攻击,美国空军轰炸机部队追求从本土及前方作战基地(FOL)无停留地执行任务的全球作战能力,在B-2A身上得到完美体现。假如在不久的将来,美军对世界任何国家实施武力干预的话,B-2A将毫无疑问地率先“冲锋陷阵”。
其他文献
他们都有着同样的故事,故事里都有着清贫而宁静的田园生活,也都有着他们永远不明就里的天降灾祸。他们在大屠杀中幸存下来,但他们的余生都被噩梦缠绕,在那个共同的噩梦里都有着丑陋的日本兵;晾衣杆一般长的三八大盖;雪亮的东洋刀;还有至亲骨肉的鲜血甚至内脏。这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回忆,他们不愿拥有,却又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回忆,因为他们是近代史上最灭绝人性的战争暴行的见证人。是谁让他们得到了这样的回忆?    莫
期刊
1940年爆发的不列颠之战是世界上第一场完全在空中实施的战役行动,它毫无疑问也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战役之一。1940年,希特勒的军队已经征服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丹麦和法国。欧洲唯一仍在与纳粹德国继续对抗的国家只有英国。经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国陆军把几乎所有的装甲车辆和重型装备都留在了欧洲大陆。他们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武装起来,保卫本土。丘吉尔当时就说:“魏刚将军所称的法国之战已经结
期刊
让部队更加多姿多彩    在总政治部主办的第五届全军摄影艺术展开幕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届摄影艺术奖”同时揭晓。经过由总政治部有关部门和《解放军报》社领导,以及军内外著名摄影家组成的全军摄影艺术奖评审委员会认真阅评,从全军选送的2376幅(组)作品中,投票评选出30幅(组)获奖作品,搞文字出身的北京军区司令部专职新闻工作者张坤平大校拍摄的作品《车辚辚,羊咩咩》,荣获了这一全军最高层次摄影奖项,
期刊
大地在隆隆的铁流声中震动,天空在呼啸的炮声中颤抖。隆冬的一天清晨,在黎明薄雾的掩映下’一条铁甲“长龙”正风驰电掣地闯进海拔5000多米的巍巍喀喇昆仑,首次在寂静的“生命禁区”拉开了成建制,全员、全要素远程机动装备技术保障综合演练的帷幕。      这一天的9时30分。该机械化步兵师组成梯队,穿过昆仑峡谷,沿着新藏公路急驰,突然接到先遣分队报告:“前方遭‘敌’空袭,道路已被毁坏,前进受堵。”部队长夏
期刊
编者按:虽然美国官方以及部分研究机构依旧在每年鼓噪“中国威胁论”。但是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多以及透明度的不断提高,许多国外学者和机构开始以一种趋于理性的态度来分析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以及中国未来的国家战略目标。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泰勒·弗拉沃在《华盛顿季刊》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寻求什么样的军事力量》一文,便是这种分析的代表。他试图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出发,推测中国军事现
期刊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军为了维护其在全球的利益,逐步建立了一个依托本土为主,遍布全球的海外军事基地体系。这些大小不等、规模各异的海外基地,构成了美军严密的海外军事基地网络。然而,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海外军事基地的数量和规模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整体上看,美军事基地的基本布局是,以本土基地为核心,以海外基地为前沿,点线结合。既重视前沿基地,又
期刊
2月13日,日本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TRDI)与三菱重工集团在神奈川县的相模原制造所首次披露下一代主战坦克的试验车——TK-X,现场还专门请来日本防卫大臣、退休高官和社会名流。按照惯例,防卫大臣一般只出席有重大国防项目的发布活动(如日本“爱宕”号“宙斯盾”驱逐舰下水),可见TK-X坦克对日本防务的重要意义。在机动展示活动中,TK-X顺利完成了波纹路面行驶、大角度爬坡以及水池泅渡等机动演示项目,还特
期刊
隐身战机自1989年12月在美国入侵巴拿马的军事行动中首次亮相后,立即引起世人的关注。从巴拿马战争到海湾战争,从科索沃战火到阿富汗战争,直至2003年发生的伊拉克战争,隐身战机在战争中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无所顾忌地出入地面雷达密布、防空火力森严的重要目标上空,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空袭行动的“杀手锏”。有人甚至提出,未来天空是隐身飞机的天下。  隐身——我们似乎并不陌生,在很多神话和传说中,人类都流露
期刊
进气道是隐身飞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进气道隐身不好,发动机风扇和涡轮的正面暴露在八射的雷达视线之中,那无异于黑夜中手电筒照在闪亮的大门板上,想不看见都难。隐身飞机的历史不长,除了被取消的项目、无人机和研究机外,到现在只有6种飞机可以称得上是隐身飞机:F-117、B-2、F-22、YF-23、F-35和X-32,其中YF-23和X-32都是接近生产规格的飞机。有趣的是,这6种隐身飞机采用了6种不
期刊
“维克托Ⅲ”级(671RTM型)是前苏联海军攻击核潜艇部队的中坚力量,也是最令西方海军头疼的对手之一,目前这位老兵仍在俄罗斯海军服役,发挥着最后一丝余热。    发展经过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因为越战而进行战略收缩,而苏联借机开始大扩张,而且此时苏联在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特别是造船工业方面,由于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运用,大幅度地提高了舰艇的综合战斗情报指挥系统、声呐、导航设备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