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讲座冷场如何破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t4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前,我遇到过一件事:一天上课时,班里的学生吵了起来,起因是班长从辅导员那里得到一个任务,要求全班同学周末去听一个讲座,讲座的主讲人好像是个重要的外宾。
  按说这是个挺好的活动,但很多学生认为,首先无论主讲人还是讲座的主题,都跟我们专业没有什么关系,其次讲座占用了大家的休息时间,还有就是不太喜欢这种带有“强制性”的要求。
  于是班长就成了“怨府的所在”,大家纷纷责怪他为什么要揽下这样的任务。
  后来我跟辅导员老师沟通了一下,原来这位外宾挺重要的,主办方担心听众太少会出现冷场的局面,所以才动员学生们集体去听这个讲座——说到这里,我想很多读者应该都有过类似“被抓去捧场”的经历吧?相信也都曾有过怨言。当时我也有点蒙:一边是同事,一边是学生,大家都有各自的道理和难处,我不知道该如何化解了。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如果这个讲座真的很有意思,那就应该不用担心会发生冷场的局面吧?
  这个学期,因为一个同事去国外进修,我临时充当起我们学院的办公室秘书,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跟各种讲座打交道。每个星期,学校科研处都会发来讲座通知,我负责把它们转发给学院的各位老师。说实话,每次转发之前,我并没有认真读一读邮件的内容,我一看那些讲座的题目,《从激进构式语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语言中的复合结构》、《谈汉语光杆数量句和模态用法的互动关系》……好像都不是我能理解的话题。科研处特别烦人,隔几天就会发邮件来催:请把你们学院参加这个讲座的老师名单报给我们。我一查邮件,厉害了,我们学院好像没有老师报名参加,这就有点尴尬了……
  我跟那位身在国外的同事聊天,说以前她在的时候,每次收到她的邮件我都觉得很烦,我邮箱里300多封未读邮件,有一大半都是她转发来的,我很少点开来看。如今,没想到自己也扮演起她以前的那种角色了。
  后来我才知道,科研处之所以总来催要听众名单,并非是要给大家施加压力,而是为了统计人数,好安排相应的教室。
  除了转发邮件,这学期我还负责举办本学院的文化讲座,请各专业的老师们来讲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语言和国情。想起刚上大学时,一位师兄跟我说,他觉得大学给他最大的收获是,每天校园里总在举办各种各样的讲座,只要他有闲暇,随便推开一扇大门,就可以听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我又想起多年前学生之间的那场争执,所以特别希望自己办出来的讲座会很有意思,能让听者觉得有所收获。
  其实,办讲座的流程非常简单,邀请主讲老师、确定选题、排时间、约场地、找人做海报、在社交媒体推送预告、讲座当天布置现场、讲座完毕写新闻稿……整个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该安排多大的场地?学校有可以容纳40人~1000人的各种教室,可唯一不确定的是,我们可以召集到多少听众呢?
  办第一场讲座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个40人的会议室,结果不多不少,一共来了41人,我只好站在门边,听完了两个小时的讲座——尽管有点累,但还是值得的,毕竟我办的讲座实现了“座无虚席”。尤其有几位听众是从很远的外校赶来的,这让我受宠若惊,继而又开始担心:不知道主讲人讲得够不够生动,内容是不是充实,能不能让听众觉得不虚此行?直到讲座完毕,一位女士突然站起来,激动地说:“真是太精彩了!”这时我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
  从那以后,我们的胆子越来越大,开始把讲座放到60人、100人的大教室,几场下来,也并没有什么违和感。
  后来有一位老师,是讲阿尔巴尼亚文化的,跑来跟我说,希望把讲座的时间由下午三点改为四点,好让她的学生下完公共课后也能来听她的讲座,另外她还执意选择只能容纳40人的会议室。当时我心里有一点意见,因为我并不希望来“捧场”的主力军全是老师们自己的学生,我更希望我们的讲座能让更多“跨界”的听众听到。不过这位老师的顾虑我也理解:阿尔巴尼亚是一个欧洲小国,她很担心这个讲座的主题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那天在现场我数了数,一共来了30位听众,除去这位老师的学生22人,同事5人,真正外来的听众只有3人。其实这位老师讲得非常有意思,信息量很大,让我用短短两小时就认识了这个独特的民族。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最近,我的外甥小杜给我发来一段微信,讲述了自己在毕业抉择时的苦恼与困惑:“老姨夫:您好!6月份就将毕业的我,现在还不知道该去哪儿安家就业了。求支招!十万火急!!!”他的情况比较典型,家乡是辽宁省阜新市,就读于南京理工大学的自动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临近毕业之际,他在考虑在哪个城市落脚。  进入他视野的城市分为以下几個层次:首选北上广,理由是城市配套发达,单位都是高大上,尤其是北京,常常是国字号单位
作为培养新时代高级警官的高等院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课程有着自成一体的架构。无论是跟着专业老师学习驾驶无人机、摩托车,还是动手学探案、抓捕,公大的课都不是一般的帅气!  酷劲十足的实体课  无人机警务驾驶  2018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设了通识选修课——无人机警务驾驶,主要讲授无人机在交通、警卫、治安、反恐、救援等领域的操作。2018年3月25日,师生在房山空域进行首次实飞教学训练。在此课程的基
“高高的,喜欢戴帽子,体型和肤色都很健康。喜欢笑,即使在路上遇见陌生人也会报以礼貌温暖的微笑,给人的感觉非常阳光。”朴株完的中国同学这样形容他。  和大多数留学生不太一样,朴株完的中国留学生活开始于2007年。回忆起十年前那个冬天,株完记忆深刻。巨大的轮船从仁川港口缓缓驶出,穿过黄海抵达丹东。“我的心情期待又害怕。”伴随着海面上渐渐清晰起来的丹东港口,朴株完漫长的中国留学旅程正式开启。  缘起中国
在“王牌专业都和钢铁有关”的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  有一门兼具文科浪漫与理工科缜密的学科,它已连续多次蝉联全国第一。  它的研究课题五花八门,从大炮到钢刀、  从铀矿石到科幻小说,这个学科叫做科学技术史(以下简称科技史)。  学术大师心血浇灌  谈起科技史这个专业,就不得不提到科技史发展过程中的几位重要人物。北科大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老师向我们介绍说:“北科大科技史专业最早可
本想着中期过后,可以短暂放松一下,可没成想紧接着就是一个惊人的消息,从我们这届开始要每年1月毕业,也就是说,刚刚在中期答辩上计划到来年4月份的实验,不得不去赶进度,要在半年的时间完成最后一年的工作量,与此同时,还要为毕业后的出路做打算。  提前半年毕业,兴奋之余,更多的是紧张和压力倍增。其实,自己向来是个做事周全的人,计划着在最后的一年要做两手准备,出国留学或者找工作。但学制的变化一时打乱了所有的
在翻开手账贴纸的那一刻,我就对贴纸上所描绘的各种新奇的地点和事件感到兴奋与期待,但也只能凭着自己对校园微弱的印象与了解在脑海中模糊地描绘着未来的模样。时隔两月,当我再次翻看这些贴纸,才发现这一件件小事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具象真切起来。参加12.9合唱  12.9合唱比赛作为每年清华最大规模的文艺活动,每个院系的新生都会参与其中,说起来也不算是一件小事。不用将“爱国”二字常挂嘴边,但却要做到如校歌所唱
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期间,陈一冰的专业是运动心理学。他多次夺得体操奥运冠军,并带领队友取得奥运团体冠军,运动心理学的运用可谓功莫大焉。  7年受测每一天  2006年初,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多所高校心理学专业组建了多支心理团队进驻奥运会各项目备战组。其中,陈一冰所在的中国体操训练队由北师大心理团队负责。  北师大心理团队进驻后,每天会对运动员的各项心理指标进行测试和研究,每天需要一小时的时间。那么,
我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天然药物以及代谢性疾病的研究。大家所熟知的代谢性疾病有糖尿病、肥胖以及肝脏性疾病等。  近些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无论是工作在科研一线岗位的科研人员,还是已经进入临床进行人体试验的医务工作人员,他们所忙碌的不只是新药开发和手术外科,更多的是研究如何真正造福人类健康社会。一本正经地说了这么多,快让我来吃口粑粑冷静一下。  啊?吃口粑粑冷静一下?你应该怀疑我是不是疯了
2008年5月,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成立,C919大飞机项目也紧跟其后正式启动。  “项目启动后,全国联合工作队组成——50多个单位,四五百人集中在上海,利用半年时间做大飞机项目的总体方案论证。  民用飞机与军用飞机不同,它是要参与市场竞争的,所以我们必须及早设计解决它在市场运行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然后制定一个符合国情的工程研制流程。”说到当时的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如书院院长杨超
1805年,华兹华斯尚未出版的自传长诗《序曲》写就。其中第五卷以“书籍”为主题。诗人在其中哀叹了书作为人类伟大精神容器的脆弱性,称书为“薄弱的神龛”。一个半世纪之后,一个年轻的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在其21岁时花了九点八美元硬币租借图书馆地下室的打字机完成了一部小说,无意或许有意地让华兹华斯的恐惧在艺术世界中成真。此书为《華氏451》,以焚书为主题。几乎同时,一位年轻的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