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10735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而文言文语感教学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语感是在表达和理解的言语活动中,主体对语意及用法的直接感知。这种对语言的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对于阅读理解十分重要。这种能力是在文言文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呢?
   1.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通过诵读、背诵,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也就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出来了。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科学背诵。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常进行这样的朗读背诵训练,日久天长,必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2.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品味主要是指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对语言材料的意蕴和妙处进行语感分析。品味是深入语言内部,感受语言神韵的必由之路。文言文的词、句、段都可以进入品味的范畴。(1)品味“词”。学习《小石潭记》中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品味语言的角度,重点品评“清”的丰富内涵。这“清”既是环境的特点,也是作者内心的写照。这样品味,就能入情入理,深入到语言的内部。(2)品味“句”。对句的欣赏,即品读语句的表达作用。如“鸳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句话从侧面表现出富春江山水的美丽,连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也被吸引,同时也表现出美丽山水对人的熏陶作用。(3)品味“段”。《小石潭记》的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往来翕忽”等,表面上写鱼,细细品味这一段,又可感悟到处处体现了水的清澈。
   3.把握特色,巩固语感。在阅读中要把握作品的特色,进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这是阅读的一种基本能力。把握特色,就是了解我们阅读的作品有哪些常见的特色,是结构上的特色,还是表现手法上的特色。如果是结构上的特色,我们就要想到是承上启下,还是总领下文,或是总结上文,还是揭示全文主旨等。而表现手法,如对比、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等。我们在把握特色的基础上,也要结合作品分析其作用。
   4.比较辨微,区别语感。不同作家、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我们都可以进行比较辨微,求同求异,让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启示。我们在阅读作品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5.探究批注,深化语感。在阅读时进行圈点,即在作品中做上记号。注释,是我们阅读理解的一个拐杖,我们要学会借助注释去串讲句子,领会文意。一般来说,作品的第一个注释都是解题的,它介绍作品出处、作者情况、写作背景,或者解释题意等。而文中的注释,或者注音,或者解词,或者释句。我们了解了注释的这些作用,就可以更好的借助注释阅读理解。同时,还要学会自己去注释课外的文言文,准备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学习中借助字典进行理解,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6.背诵积累,积淀语感。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共38篇,要求全文背诵或部分背诵的仅20篇,平均每学期的背诵量还不足1000字。如此少的积累量对学生积淀文言文语感是极其不利的。其实,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其损失将无法弥补。文言文的积累主要是通过背诵来实现的,为此我们需要增加学生对精粹文言文的背诵量。
   7.实践感悟,拓展语感。学了一篇文言文要有自己的感受,获得自己的体验,谈出自己的启示,这既是新课程的阅读要求,也是个性化的阅读要求。阅读古代作品,要从中汲取生命的营养,古为今用;同时,要结合现实社会,谈出自己的认识体会,我们在谈论时,要结合自己的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社会的实际,谈出自己的感悟体验,切记空洞无物,夸夸其谈。这就是我们阅读的现实意义。
   我们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道德,又要与时俱进,学习和吸收新时代的道德精神,譬如,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我们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我们有思想,也就有感悟,就能谈出自己的理解和启示。而文言文语感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主要是指导学生写语感随笔。语感随笔是从口头品味语言到书面品味语言的延伸,是从课内学习语言向课外学习语言的延伸。语言实践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及其书面表达能力。条件许可的话,甚至可以鼓励文言文功底好的学生试着写文言小片段,这种尝试对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学生文言文语感是很有好处的。
其他文献
每每提及鲁迅,首先想到的便是他那脍炙人口的语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品味把玩之际,一个对未来充满自信、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封建斗士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呢?   首先,充分
期刊
流行歌曲在中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已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话语符号和随时翻阅的“青春宝典”。流行歌曲的风格包罗万象,绽放出奇,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格。新的音乐风格总能恰逢其时的出现,它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尤其对语文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流行歌曲歌词成为学生素养的一部分,渗透到语文教育的每一个过程,在语文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期刊
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人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稳定的基本条件。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它是在受教育者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形成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稳定的基本条件,这种教育就叫素质教育。结合当前实际,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学中也应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一、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
期刊
圈点,指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划。批注,即批语注释,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常见有眉批、旁批、尾批、夹注等形式。圈点批注式阅读,就是在阅读文字作品时,对词、句、段、篇进行圈点勾画并加注个性化批语的学习方法。   圈点批注,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好方法。对这种学习方法加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圈点批注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
期刊
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各族人民大团结、鼓舞人民前进的伟大旗帜。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最深厚的感情具体体现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总目标中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
期刊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赏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以为要真正让赏识走进语文课堂,首先要改变几个观念:   一、要认识到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赏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也是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的又有几个?关键还是老师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老师
期刊
《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我们习惯于上课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洗耳恭听,我认为这种教师独霸讲台的做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张教师将讲台让出一方给学生,安排一个“课前五分钟讲练”,虽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会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   活动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形式多样,内容灵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
期刊
小说反映了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生长。因此,我们应重视提高同学们阅读和鉴赏小说的能力。   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小说阅读鉴赏能力?我以为应高度重视小说阅读鉴赏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阅读方法为指导,根据阅读鉴赏能力训练的侧重点,选择小说文本构成的某一要素为基点,设计具体的写作话题/命题,采用相应文体而进行以写导读,以读促写,实现“阅读→表现”
期刊
那晚独自一人乘着皎洁的月色,伴着和煦的晚风漫步于綦河岸边。忽地,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我四下寻看,噢,原来是豆花香。是呀,好久都没有闻到如此的清香,更没有尝过这样的好豆了。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社戏》,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每个人都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有着美好的回忆。少儿时代是纯真的,但人必定要走向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