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序》看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113106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提及鲁迅,首先想到的便是他那脍炙人口的语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品味把玩之际,一个对未来充满自信、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封建斗士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追求
   “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鲁迅,为了医治父亲的重病,几乎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铺里”,遭人白眼,受人诬蔑,渐渐地“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从而开始了“寻梦”的征程。如果说到N地进K学堂是环境所迫的话,那么东渡日本到仙台学医则是目的明确主动出击,“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学医救国的美梦刚刚做了两年,讲堂中的电影事件便将它击得粉碎,“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立志学医,弃医从文,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二、失败
   青年鲁迅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他的梦表明了他对革命思想的追求,对社会前进道路的探索,对光明富强的中国的憧憬,但这些都像梦幻一样未能实现。本以为学医能救国,学业却半途而废;本以为“从文”能启蒙,《新生》却难产而死。随后,不幸的婚姻,辛亥革命的“换汤不换药”,张勋复辟,北洋军阀的混战,使得寻梦中的鲁迅连连受挫,寸步难行,从此鲁迅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
   三、苦闷
   鲁迅先生想通过学洋务救国、学医救国、搞文艺救国,而这些理想之梦一个一个破灭,于是他开始抄古碑,“使自己回到古代去”,忘掉问题和主义,深居简出,闭门蛰居。“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这貌似的悠闲,使生命暗暗消去,是不得不如此的无可奈何之举。因此蛰居并非遁世,寂寞并非消极悲观,苦闷乃一时找不到出路。这种寂寞,并非真的无聊,更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
   四、呐喊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苦闷中的鲁迅并非一蹶不振,他在探索、在反思、在自我解剖、在积蓄力量,不管环境如何,那救国救民的愿望始终在作者心中萦绕,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使作者心潮难平,当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号角吹响的时候,那长期埋藏在心底的理想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就成为投入新的战斗的动力,正因如此,才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可能,难怪金心异的寥寥数语,就能让他重出江湖,毅然前行,原来他知道“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做不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至少也要与英雄同道、为猛士呐喊助威,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自己的内心煎熬,才能“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还做着好梦的青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先生心路历程的曲曲折折,是他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结果,是他自我解剖自我进步的体现,正是它,我们才得以认清“仁义道德”下吃人的本质,正是它,我们才得以明白落后民族的国民劣根性……感谢曲折,感谢鲁迅。
  
其他文献
当语文与经学、史学分离,独立成为一门学科时,它就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踏上了现代化道路。然而,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却是一段坎坷而漫长的行程。百年来,语文教育虽在无数志士仁人的探索实践中前进,取得过辉煌,但也的确犯过一些错误,甚至是方向性的,这致使语文教育长期处于“少、慢、差、费”的尴尬境地。   中国的现代语文教育从清末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和“读经讲经”,到“五四”以后的“国语”和“国文”,再到
期刊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闪耀着情感、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在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古典诗词用的是古汉语,写作的内容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古诗词感到陌生。学生学习兴致不高,甚至产生了畏惧、
期刊
和谐师生关系是一种融洽、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的良好气氛。它的构建,是一项需要多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有效实施教育的前提。但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画面: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把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和处罚、体罚当作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实对于那些受到讽刺和体罚的学生,这种教学手段,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对立情
期刊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鲁迅曾经担任过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教员,教育部佥事,还担任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的讲师或教授。教育工作是他一生中从事的唯一的一个社会职业。1927年定居上海以后,虽然不再从事教育工作而专心于文学创作,但他丝毫没有减少对教育的热情和关心。他曾经多次到学校去讲演,发表了许多有关教育的杂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我先后结识的国文老师不在少数,这些老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本,他们得到的体会跟我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确实,作文批改难、效果差,相信多数语文教师都深有体会,但是作文教学回避不了作文修改,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改作文时,不妨小试一些妙招奇招,走出这样的死胡同。   一、议   学生完成作文后,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各自的作文,然后议一议,这次作文孰优
期刊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哲学、社会学的影响,教育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在学生发展和教育中的意义。时至今日师生互动已成为实现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之一,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该怎样进行师生互动呢?笔者根据自己执教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的体会,发表拙见,以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时刻铭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师生互动的
期刊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语感就是语文素养之一。   所以,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语感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十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初步把握了如何在教学中训练学
期刊
2012中考即将到来,语文作为中考的一门主要学科,其地位举足轻重。得语文者得中考!如何做好中考前的语文复习工作,在此简要介绍自己的中考复习经验,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首先必须明确的常见考点:   一般中考试卷命题主要围绕八大方面:字词、古诗文默写、古诗赏析、课内外古文阅读、课内外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个别地区会结合语境阅读设计改病句、仿写等考查内容。   字词复习应注意点面结合。六
期刊
美是人类最愉悦的享受。人们追求美、感受美、欣赏美,为美而陶醉、痴迷。如何正确引导审美,在我们的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显得不可或缺。语文教师利用学科优势,能够驾轻就熟,甚至能够得心应手,关键看如何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美感资源并加以灵活运用。确实,语文学科进行美感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每篇精选的范文,课后思考延伸,课外训练,无不散发着美感的光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美感资源,让
期刊
蜜蜂采百花而酿蜜。有人说,一只蜜蜂酿造一公斤的蜜,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是因为它的博采,才能酿造味道浓郁的甜蜜。   学生要写出文质兼美的的文章,需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博览群书,方能领略文学的春色,写出让人赏心悦目的文字。   学生害怕写作文,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真正要写好作文,应该从阅读入手,解决写作难的问题。   每次学生写文章都像是在挤牙膏,抓耳挠腮半天,纸上
期刊